在确保解决国人吃饭问题的18亿亩耕地之外,我国又发现了具有不同适宜程度的约8亿亩耕地后备资源。
昨天下午,在中国科协召开的今年第五期“中国科协科技期刊与新闻媒体见面会”上,中国科协公布了中国科学院完成的一项最新调研成果。成果显示,我国具有不同适宜程度的耕地后备资源约8亿亩。
中国科协表示,这一发现对了解我国后备耕地资源的特点、服务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旧体系低估土地适宜性
据介绍,这一题为“基于SOTER的中国耕地后备资源自然质量适宜性评价”的研究项目,被列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张甘霖等专家组织实施。
张甘霖透露,这些耕地后备资源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黑龙江、吉林、辽宁、陕西、河北、广西、山东和江西等省区。
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近年来,中央政府一方面要求用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保护现有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稳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另一方面,也组织力量积极寻找适宜的耕地后备资源,作为未来开发的保障。
“进行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评价就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方面。”张甘霖说。据介绍,我国迄今已开展了多次全国性耕地后备资源的调查与评价,其中以《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的评价体系最具代表性。张甘霖称,该体系将全国分为九大潜力区,不过其采用的土地质量评价方法,一定程度上低估了土地的适宜性。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