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文化>  正文

偷艺术品可不像电影演的那样优雅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10/22/2012 17:04:34   来源:金羊网

  ■安东尼·M·阿莫尔

  (波士顿某博物馆的安保总监)

  几天前,盗贼潜入荷兰鹿特丹的康索当代艺术中心(Kunsthal Museum)盗走了诸如毕加索、莫奈、马蒂斯和高更等艺术家价值连城的画作。人们照例谴责艺术品大盗以及安保的纰漏,另一边很容易产生这样的联想:青纱罩面、快似灵猫的盗贼,从博物馆的天窗进入,像好莱坞电影的人物那样,扭转身躯,躲开监控的激光射线……当然,我们当中很少有人在自家墙上挂着价值连城的画作,更少有人遭遇过名品被窃事件。

  在现实生活中,艺术品盗贼并不像《偷天游戏》里描述的那样温文尔雅。事实上,他们与那些抢劫装甲运钞车、潜入药店盗窃药品、入室抢劫珠宝的盗匪没有分别。他们经常都是机会主义者,而且大多数人经常目光短浅。

  以1961年伦敦国家美术馆中的《惠灵顿公爵》失窃案为例。所有英国人都认为这幅戈雅的画作是被狡诈的艺术盗贼盗去,但事实上盗窃者却是一名退休人员肯普顿·邦顿,盗窃原因是为了抗议BBC的收视费。他很可能是从一个卫生间的窗户进入美术馆进行盗窃的。1973年,卡尔·霍斯利在辛辛那提的塔夫脱博物馆偷了两件伦勃朗的作品被捕。从监狱释放后,他因在商店偷窃一管牙膏和巧克力棒再次被捕。

  根据FBI数据,失窃艺术品和古董的非法交易十分猖獗,每年因此带来的损失高达6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78亿元)。有很多盗窃团伙专门将艺术品作为盗窃目标之一,比如2000年从斯德哥尔摩国家博物馆盗走伦勃朗自画像的那些盗贼。(他们找到的唯一买主是一名FBI卧底特工。)但总体来说,博物馆绝少遭到“职业”艺术品盗贼的光顾。原因很简单:绝大部分偷窃艺术品的人只干一次,因为太困难,而且倒卖一件著名艺术品也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高价艺术品失窃引发的广泛关注使被窃物品在贩卖时很容易被认出来。而且很少有人有足够的钱去买一件他们永远不能拿出来给人看的名作,即使是以低于原价很多的价格。一个艺术品盗贼一旦意识到这一点,就会想法子干别的了。与此同时,被窃艺术品只能藏在车库,以及屋顶或地板的夹层里,直到他想出办法如何处置。

  人们很容易指责安全系统的缺陷和不完备,而且有时候也确实有理,但博物馆的安保有其独特的挑战性。试想一下:艺术博物馆的目的是为了使无价或者稀有艺术品和古董能够展示给公众。博物馆是社会上最崇尚平等的机构之一。这与普遍使用荷枪实弹的保安和坚不可摧的保险柜的珠宝商店或者银行完全不同。没有人指望能和天价钻石单独待在一起。但去博物馆参观的人们却都希望自己能与那些无价之宝近距离接触。很明显,在不影响艺术品的美学价值和其所在环境的同时,要为它们提供有效的安保措施,十分艰难。

  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预防艺术品不断被盗呢?博物馆必须建造一个不会因为一个错误或故障而整体失灵的安全系统。盗贼需要突破多层安全保护才能接近盗窃目标,离开时也要越过更多道防线。

  艺术品失窃时,当地的执法人员应该正确选择犯罪嫌疑人进行侦查,而不是猜测是否有跨国艺术品盗窃团伙。FBI犯罪侦探小组已经在艺术品盗窃者和结果方面搜集到了大量信息。比如,他们已经发现,在所有博物馆失窃案中,90%以上都涉及某种形式的监守自盗。所以,最好的侦查方式通常是盯紧活跃在当地的盗窃团伙,并调查过去以及现在员工与犯罪分子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加强员工背景调查并留心观察游客的举动也可以防止盗窃。

  (本文摘自雅昌网,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