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秋裤大楼”被热议诟病后,10月11日,河南伊川正在建设中的北大门造型被指造型怪异,设计“雷人”,既像红腰带,又似圈套。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系城市规划系主任王世福则认为:“评判应该更理性。”
“当下流行的‘求奇求怪’之风,从某种程度上也是想打破这种不讲究的状态。”话语中透出建筑设计的几许尴尬和迷惘。
作为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副总设计师,倪阳已经逐渐习惯了中国民众的这种评价方式。
很早之前,他就知道“东方之门”的方案,“当时没往这方面想,后来人家说像‘秋裤’,我也觉得越看越像”。
异形建筑风袭中国
不过,“东方之门”备受“吐槽”,或许不仅仅是建筑问题,而是一种民众心态。“比较浮躁,充满怨言。只要有个东西出现,就一股脑冲上去调侃”。没有文化和原则支撑的评判,对设计师来说,是一种伤害。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讲,民众对建筑审美参与度越来越高,“这是一种进步”,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系城市规划系主任王世福认为。
从国家大剧院“巨蛋”、奥运会体育馆“鸟巢”、央视大楼“大裤衩”到东方之门“秋裤”,对异形建筑的民间争议没有停止过。这些受到争议的建筑,大多是超高层建筑。
王世福分析,大约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建筑设计出现反对平庸的萌芽,“求奇求怪”。
随后,“异形”之风不可阻挡地袭来,在中国更是愈演愈烈。
中国成异形建筑试验地
“外国设计师在中国喜欢这样玩。”倪阳在哈佛进修期间,曾看到《纽约时报》对国外一位著名建筑设计师的报道,这名设计师谈道:中国领导人非常开放,可以让他们做各种各样的试验。
的确,迅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中国提供了最佳的试验土壤。
倪阳说:“中国建筑工程几乎占了世界的一半。”
不可否认,这些异形建筑的确带来创新元素。但据倪阳观察:这些大师无论在中国怎么“疯”,但在回国之后做的设计多是“中规中矩”。有专家指出,欧洲对城市规划、城市保护控制得比较严格,对待大的建筑都比较谨慎,但中国却提供了外国建筑师在自己国家都得不到的练手机会。
中国设计师的尴尬生存
如何把握好这其中的关键,则需有话语权的决策者的权衡判断。
倪阳说,一直以来,“中国设计有两条路走:一是,商业性的量身定做。迎合市场的需要,满足大众的、业主的需求。如果是公共建筑,就是满足领导的喜好。
“第二条路是值得称赞的,但对绝大多数中国设计师来说,是不现实的”,倪阳说,更多的人面临着生存问题,很多时候会选择妥协,特别是在大型设计项目上,最后的方案往往并非设计师本意。
“如果真要做精品,投入非常大,但回报却并不高。很多时候,要花很多精力,但得不到相应报酬。只能通过一些商业运作,比如住宅设计,来弥补损失”。常常是,“通过一个工程补另外一个工程”。
倪阳说,中国设计师和国外设计师的待遇差别很大。“国外有些大师,钱交给你,设计完全由你把控。这样就可以把自觉性和商业性达到完美结合”,但目前,国内的设计界还无法实现。倪阳说,中国设计师和国外设计师的待遇差别很大。“国外有些大师,钱交给你,设计完全由你把控。这样就可以把自觉性和商业性达到完美结合”,但目前,这在国内的设计界还无法实现。
与异形建筑同时流行的,还有“国外设计师”。国外设计事务所在中国得到了在国外都无法想象的前所未有的宽松环境,建筑界甚至出现了如此怪现状:一些有影响力的项目,如果你不和国外的设计事务所合作,可能连参与投标的资格都没有了。
“这是文化自卑心理在作祟。”倪阳指出。
决策者的观念在转变
“中国现代城市建筑之前并没做过整体设计,但现在包括广州在内的一些城市已经开始做局部设计。”倪阳介绍。
他举例说,巴黎自1852年就开始做城市规划。“在巴黎的每一个区,建筑多高、容积率多少,城市空间尺度已经控制到了,风格不限。走在里面,很有整体感,很多东西相互呼应。”而中国城市建筑给人的感觉是“相对粗放”。
拿城市异形建筑来说,视觉冲击力强,自然受宠。因此长官意志,自上而下,很多时候不是按照设计师的要求去做。倪阳叹道:是不是应该把更多的东西交给专业的人?
链接:备受争议的中国异形建筑
“大裤衩”
央视新大楼由荷兰建筑设计师雷姆·库哈斯设计。它的一个流传度最广的俗称“大裤衩”曾引发了争议。
“秋裤”
东方之门是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的一座301米高的摩天大楼,被网友调侃为“秋裤”,并设计了多种造型和夜景图。
“比基尼楼”
实为杭州奥体博览城体育馆与游泳馆效果图。由于其独特的形状故被网友调侃称“比基尼”大楼。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