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文化>  正文

上海半数学生喜欢演艺明星不愿成普通劳动者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9/16/2012 19:41:45   来源:上海青年报   作者:刘晶晶

     近日,一份关于上海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状况与语文教师学科德育现状的调查报告出炉,由上海市第三期语文学科德育实训基地全员参与实施的课题组对上海14个区的300名语文教师和508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学生最不愿做的是工人农民,认为读书是为了找好工作和赚钱,喜欢的榜样和偶像以演艺明星居多。

  多半不愿意成为普通劳动者

  在职业观上,青少年把收入丰厚和地位尊贵作为择业的重要标准,却不愿意成为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普通劳动者。选择率最高的前三项为:教师(19.4%)、其他(19.4%)、自由职业者(18.6%),选择率最低则为工人(0.6%)和农民(1.8%)。课题组分析,选择“自由职业者”的接近20%,这说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的职业观更加多元化,追求个人理想的实现和自由发展的空间,个人理想至上呈现上升的趋势。

  对于读书观,选择“将来找个好工作”和“将来赚大钱,让父母不再辛苦”各占25.25%和20.24%。课题组分析,这似乎与家庭教育有关,基于生存压力的大多数家庭潜移默化地灌输给学生的是务实的价值观。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在学习中较关注知识的功利价值,他们希望通过学习能“找个好工作”。

  对于成功观,选择“家庭美满”“做个自信的人”和“事业或学业成功”占选率前三,选择“有钱”和“拥有较大权力”各占6%与5%,反映出部分学生中存在拜金主义、权力至上思想。

  两成学生对违纪存在侥幸心理

  调查显示,对于“违纪”,20.68%的学生存侥幸心理,18.84%的学生认为违反学校纪律好玩,9.24%的学生认为违纪无所谓。课题组分析,这反映出青少年的规则意识仅停留在道德认知上,而没有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存在着严重的知行分离现象。

  研究还对27项常规行为规范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做得最好的规范是:升国旗奏国歌时自觉肃立,及时表达谢意与歉意,与人约定见面通常准时赴约,耐心听别人讲话,每天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不在车上、图书馆、电影院等场合大声说话。排在最后三位、做得较差的规范是:天天锻炼身体,不偏食,不为自己犯的错误找借口。

  调查还对学生的道德判断进行了分析,在问到“对小悦悦事件,如果你是路过者,你会怎么做”时,选择“直接向110、120或警察等求助”的占52.4%,选择“主动求助”的占34.1%,选择“先作证再带他呼救”的占5.3%。排在后三位的是视而不见(4.1%),其他(3.7%),已经死掉、无需救助(0.4%)。对于路人和司机见死不救的原因,55%的学生选择“害怕被讹上是自己造成的”,24%的学生选择“我没有任何义务去救一个我不认识的人”。

  仅1.2%的学生选择道德楷模为榜样

  本次调查还对青少年的道德倾向进行了研究,道德倾向主要从喜欢的偶像、喜欢的榜样等维度考查学生的倾向性认识。结果显示,按照选率高低排序依次为演艺人物(48.7%)、政界人物(9.8%)、体坛人物(7.7%),仅有1.2%的学生选择道德楷模,凸显出娱乐文化的盛行,这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集中崇拜政治领导人物,七十年代推崇道德楷模的风尚大相径庭。在偶像选择上演艺人物比例居高,这是时代特点。

  》课题组建议

  学校要教会学生做人

  课题组分析,在社会转型期间,多元价值的混乱、矛盾与冲突在深层次上影响着中小学生个体人格价值的合理构建。在学校教育中,他们接受的是一套传统的“道义”教化方式;在实际生活中,他们又不得不面对大量的、活生生的、世俗化的价值选择,造成了中小学生在价值选择上的矛盾、对立和冲突。

  对此,该课题由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语文特级教师于漪主持,于漪老师表示,在经济转型过程中,教育也面临了很大的挑战,学校教育中“育分”比“育人”重要,社会上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现象,与学校教育不能完全对接,相对于学校比较空洞、概念化教育,社会和媒体的感染是带有声光色的教育,孩子更容易接受。而家庭教育中“望子成龙”,对孩子过分溺爱,这种种矛盾冲突,导致学生往往在茫然中发生知行分离的状况。

  于漪老师认为,学生的问题反映了大人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的某些问题,调查中的一些结果给人警示,希望能引起社会各界对于未成年人价值观教育的热切关注,学校要从社会现象里找到积极因素培养学生,教会他们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