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北京近郊的赵国才平日里为人低调,若非熟人,谁也不知道他以前也是京城文玩核桃界的一位人物,人称“赵老师”。
文玩核桃界不相信“专家”,谁手里有好核桃,谁就有发言权。作为文玩核桃界最早开始玩“大奔”(即三棱核桃)的一批人,他手里最宝贝的一套“大三棱”可谓价值连城。多次有人上门高价收购,出价动辄数十万,但赵先生依然不为所动。“我收藏核桃不是为了赚钱,自己喜欢的东西绝对不卖。”
在赵国才眼中,“赌青皮”本身就是个笑话。“文玩核桃重在凑对儿,难也是难在凑对。包树尚不敢说每年都能出对,何况赌青皮呢?”据赵先生介绍,文玩核桃和其它任何收藏一样,好东西总是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最好的树出来的最好的青皮,自然要先给熟人、朋友、关系户,又怎么会落到你手里呢?”
赵先生告诉记者,除了包树外,核农往往会把成色最好的青皮自己打开一部分,把品型较好的核桃留起来等着凑对,有的甚至会留到下一年。“最好的树都是包出去的,好一些的青皮也都会估价单卖,真正到了赌青皮的市场上,还能留下什么好货?赌青皮对很多核农来说只是处理尾货的方法罢了,真正的好核桃都是靠关系拿到的,鲜有赌出来的。”
而文玩核桃市场越来越逐利的现象,也使很多老收藏不得不黯然离场。“现在的核桃里只能看见一个钱字,不管是卖核桃的还是买核桃的,都把利益放在第一位,尤其赌青皮,已经完全变成了一种博彩。”
而对收藏品专家来说,“文玩核桃”本身就是个伪命题。“文玩核桃与其说是收藏品,不如说是玩物。”中国古陶瓷研究会鉴定委员会委员许渭认为,文玩核桃卖到如今的高价本身是不合理的。“核桃本身不具有很高的文化属性,现在核桃收藏的很多门道其实都是核农和商家捏造出来的,在此基础之上卖出的高价是很脆弱的。”
许渭也不建议爱好者贸然投资文玩核桃。“这个行业其实并不成熟,而且炒作氛围过于浓厚,对投资者来说陷阱太多,贸然进入很容易导致亏损。”
■旁观者说
文玩核桃也就一阵风
“人人都来种,这东西就没得玩了”
“文玩核桃也就一阵风,走不长。”做黄花梨手钏生意的老王(化名)的评价出乎记者的意料。同为天娇文化城的商家,老王却对核桃完全不感兴趣。近几年玩核桃的越来越多,眼见着邻居们赚大钱,自己也并非没有资源,他却从没对核桃动过心。“以后核桃肯定越来越多,多了就不值钱了。”
核商口中的“稀缺货”在老王眼里却成了“大路货”,是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还是另有玄机?
据老王透露,现在的核桃95%都是嫁接的,野生的老树少之又少,像最著名的老树闷尖狮子头,就是常说的“四座楼”,树已经死了。所谓嫁接品种,指的是从好品种上剪下一枝插到树苗上。再上夹板、套模子,结出的核桃品种优良、形状好看、大小类似。“河北漫山遍野都是核桃,人人都来种,这东西就没得玩了。”老王评价道。
提起上夹板,河北的核商毫不避讳:“种核桃的都上夹板,这不叫造假。”用四片塑料将核桃固定,再用四根长螺丝固定到相对窄的宽度给核桃夹上。上了夹板后的核桃在树上只能横向生长,比例改变,成为人们追求的矮桩核桃,也就是高和宽差5毫米的核桃。
至于嫁接,更是核商引以为傲的“技术改造”。涞水的土壤和气候非常适宜种植文玩核桃,不少种植户都从山西、陕西选优良树种进行嫁接,长出的核桃品相越来越好。
老王对核桃市场的现状感到无奈,“光嫁接也没什么,还有给嫁接的鸡心核桃上夹板当狮子头卖的,这价格可就差远了。”老王认为,核桃嫁接的技术门槛并不高,产量也会不断增多。相比砍一棵少一棵的黄花梨,核桃树只能算是可再生资源,但文玩市场向来是物以稀为贵,东西量一大,就不值钱了。
■警示
炒作热催生造假术
疯狂的核桃不但吸引了大批粉丝,还催生了不少“骗子”。骗术则可分为“修复性人为加工”和“欺骗型以次充好”两种。
所谓修复,是指对有缺陷的核桃动手脚。核桃有损伤,商家就会采用搓平的方法,这种核桃的局部会异常光滑,而其它地方的表面都比较粗糙,说明商家在有问题的地方反复磨搓。对于有裂缝的核桃,一般是泡后再用胶水来修复,接缝处有亮色的痕迹,有种塑料或玻璃水的感觉。还有的商贩用胶或者蜡烛油把底部的脐儿封起来,为了阻止漏脐儿和促进核桃变色。另一些信奉“站得住的核桃才是好核桃”的小贩,则会把一些核桃底部的突起磨去以便核桃立得起来。 对于太嫩就摘的有白尖的核桃,还会进行修尖,或修纹路,或者用核桃油、婴儿油“打理”核桃。
比起给核桃“美容”,一些不法商家的做法着实令人气愤。几年前,甚至有不法商家用树脂冒充核桃,随着顾客鉴赏水平的提高,骗术也逐渐升级。
核桃粉是一种新型的骗术,看准的是消费者追求“配对儿”的心理。将核桃皮粉碎之后,再用胶水和模子压出来,重新上色,制作出来的核桃大小,纹路都一样。再被忽悠成百年不遇的“孪生核桃”。
核桃长出异型本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有不法商家看重了异型核桃的高利润,将好几个核桃切开粘在一起,形成所谓的三棱、四棱、甚至五棱。上当的消费者花大价钱得来的却是一件精美的“手工拼接品”。
■参照
从疯狂到崩盘普洱用了十年
1997年到2007年,普洱茶的黄金十年与中国经济的黄金十年不仅仅是时间上的相似。
与传统的“喝茶要新鲜”的观念不同,香港回归后,精明的内地茶商发现香港人更偏爱越陈越香的云南普洱茶。在东南亚,许多华人的茶庄里也经营普洱茶,而且生意火爆。彼时,普洱茶在内地却还是冷门产品。
普洱茶成为游资追捧的对象并非没有道理。普洱茶生长条件独特,对气候条件要求严格,生长时间长,产量却有限。此外,由于生产商相对分散和闭塞,普洱茶价格被严重低估。2004年,买一公斤铁观音、乌龙茶的价格,可以买10公斤以上的普洱茶。
来自广东、香港和台湾的三股力量,将股市的招数用到了茶市。茶厂和经销商联合坐庄,稀缺的普洱茶因此从普通消费品不动声色地成为茶商的赚钱工具。
炒作路线有着十分周密的计划:2000年前后,进入大陆的港台茶商首先雇佣大批收茶人前往云南各城市的茶厂、茶庄甚至边远村寨收购老茶,收购成本非常低,最初两年每公斤的收购价甚至不超过10元。三年左右,云南大部分的陈年老茶被收购殆尽,每个庄家至少拥有数百吨存货,市场七成以上都被庄家控制。
垄断资源后,庄家介入云南茶厂的并购重组,牢牢控制了上游生产厂家。稀缺性和不断高企的价格吸引了众多散户入市,但庄家却有条不紊地逐步出货。随着炒作资金的撤离,茶市迅速崩盘,跟风进入的散户、企业和茶农都成了这场游戏的牺牲品。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