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文化>  正文

江浙边界从筑坝截污到联合治污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7/20/2012 16:19:46   来源:中国经济新闻网   作者:张海生

  中国经济新闻网讯:(记者 张海生)2011年11月22日是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王江泾筑坝截污十周年的日子。当地的渔民和村民清晰的记得十年前的情境……2001年11月22日凌晨,嘉兴北部渔民不堪江苏盛泽污水连年侵袭,自筹资金100万元,动用4台推土机、数万只麻袋,自沉28条水泥船,截断麻溪港,堵塞盛泽至嘉兴的航道拦阻来自盛泽方向的污水。这起事件后来被嘉兴人称为民间“零点行动”。

  重访江浙边界的麻溪港

  2011年11月22下午,嘉兴市环保联合会组织了嘉兴市民环保检查团、专家服务团一行沿着十年前江浙边界堵坝抗污之路,先后巡访了当年的事发故里、跨界自动监控站、污水处理厂及当年参与的村民,回望民间“零点行动”带来十年的变迁。

  22日下午,本报记者跟随市民检查团、专家服务团一行重访麻溪港。

  宽约30米、深2米多的麻溪港,是江苏吴江市盛泽镇与浙江嘉兴王江泾镇的界河。

  在麻溪港河道的南岸是嘉兴秀洲区王江泾镇西雁村十组的土地,正值秋收冬种的季节,田头正好有一老伯在收藏稻草。看到我们一行人过来,这位老伯走上堤坝跟我们聊了起来。

  这位老伯是西雁村十组的村民周伟泉,站在十年前筑坝的地方,他说当时筑坝的泥土就是从他的耕田里提取,现在他的耕田比旁边的耕田明显低几十厘米。

  他告诉我们,十年前的那天晚上,他也参加了筑坝截污的“零点行动”。据他回忆,当时这里是灯火通明,场面十分壮观,有600多人参加劳动,数千人前来助阵。

  “十年前这里的河水全是黑色的,用这些黑水灌溉到田里种田,脚都溃烂了,而水稻的亩产只有五百多斤,给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如今这里的河水好多了,亩产达到一千多斤。”周伟泉感慨地说。

  据现场的嘉兴市环保联合会秘书长徐建平介绍,现在秀洲北部河道里大部分水质能达到四类,若按高锰酸盐指数,一半水质能达到三类。

  据了解,十年前的江浙边界抗污事件发生后,江浙边界正朝着“依法治污”的方向迈进。国家环保总局在江浙边界的王江泾水域安排了两个水质自动监测站,每天实时监测水质变化,数据通过卫星传输到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环境监测总站,每周在中央人民政府网站公布。

  江浙两地联合治污

  徐建平说,从抗污大战到依法治污,十年来江浙边界出现了联合治污的新局面,也给当地环境质量带来很大变化。在盛泽,不论是政府决策者、企业经营者,还是当地老百姓,都一致称道:“要感谢嘉兴,是嘉兴老百姓的抗议让我们的环保问题早暴露、早认识、早解决。”

  王江泾是中国的纺织名镇,全镇拥有各类织机48500台。如何处理好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问题?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了王江泾镇党委书记陈天荣。

  陈天荣告诉记者,环境保护是头等大事,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要协调发展。环保知识我们是逢会必讲,深入人心。王江泾正在规划和建设湿地新城,如果没有好的生态环境,湿地新城只是纸上谈兵。因此,我们在原有12个污水处理站的基础上,准备再投资6000万元重建8个、扩建7个污水处理站,让90%的家庭织机污水进入管网集中处理。

  陈天荣说,民间“零点行动”后,江浙边界两地的干部和群众环保意识和观念增强了,措施也有力了,所有排污企业的污水都进入了管网。最欣慰的是,水环境和空气质量好转了,渔民可以养鱼了。彻底改变了十年前王江泾人民用黑水,镇政府背黑锅的被动局面。

  苗忠兴是欣悦印染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嘉兴民间“零点行动”那时,他的身份是江苏盛虹集团的总经理,“零点行动”在他看来是嘉兴人民无声的抗议,是件好事情,它带动了整个纺织业环保速度的提升,也起到了江浙两省环保工作的有效延续。他从吴江盛泽到嘉兴王江泾投资欣悦印染的决心,也是缘于嘉兴方面的治污决心和嘉兴有污水管道全覆盖的条件。

  江浙两地政府和相关部门还建起了团结治污的三个机制——信息互通机制、现场联合机制和解决重大污染事故苗头联合办公机制。十年来,江浙省界水质也曾发生过几次污染反弹,但通过双方及时沟通、共同努力,一些可能酿成群体性事件的纠纷都得到了有效处置。

  嘉兴通过创新机制体制,出台了一系列环保新政,让企业变“要我治污”为“我要治污”。嘉兴在全国率先推行排污权交易,金融机构不得为环境违法企业发放贷款,重点排污企业要向社会公开环保治理承诺……合力治污的模式正在形成。

  2011年11月1日,旨在加强太湖流域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的《太湖流域管理条例》正式付诸实施,明确要求建立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这为江浙边界的水环境治理提供了法律保障。
  
  民间的环保力量

  嘉兴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一致认为,环境是当前市民关注度最高的公共品,环境保护一定要借助民众的力量,让市民参与环保执法、听证,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推动建立公众监督网络,形成植根于民间的环保动态监管机制。从2007年下半年以来,嘉兴市开始建立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监督机制,构建公众参与的监督平台,让全民参与环境保护工作。

  徐建平说,十年来,江浙边界的环境意识增强了,环境状况得到提高,机制创新不断强化。目前,嘉兴公众参与环保正在向社团化发展,嘉兴市相继成立了嘉兴市环保联合会、嘉兴市民环保检查团、专家服务团和环境权益维护中心。嘉兴市本级就有1200名环保志愿者,今后公众参与环保将以十百千万人才队伍计划推进,全市将形成10000名环保志愿者大军。

  周志明是原秀洲区人大常委会的常务副主任,他告诉记者,十年前的污水事件后,江浙边界两地政府加大了依法治污的监管力度和投入力度,形成了社会、民间、舆论等方方面面的环保监督。
  市民万加华是嘉兴市民环保检查团的主任,他告诉记者,我们嘉兴市的环保公众参与不仅是伟大的,也是很悲壮的,我们要牢记历史,关注环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