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大奖得主的无奈令人心酸
最新一期的央视《面对面》,“面对”的是国际建筑界最高奖普利兹克奖得主、新锐建筑师王澍。我从头到尾看完节目,内心有种五味杂陈的感觉。
可以说他的成功,是源于他个人的才气、深厚的底蕴以及如他所讲的“知识分子的担待”,但我总觉得,他的理想变成现实带有一定的偶然性。我在想,倘若没有碰到那个愿意舍掉5000万元陪他玩的开发商,会不会有王澍的“钱江时代”?倘若没有杭州市领导的远见与开明,会不会有重获新生的宋都御街,会不会有属于杭州和王澍的这份骄傲?
当然有人会说,这正是偶然中的必然,是因为王澍的才气、底蕴和担待,但当今建筑师中如王澍这般者,虽不众多,却也绝非一两人,并非人人都能有机会释放才气,展露底蕴,尽显担待。不是吗?
这正是我觉得五味杂陈之处。一个建筑师所要坚持的东西,不是仰仗自己的才气,不能听从内心的召唤,而要仰商人与官家的鼻息——我不否认,建筑师与商家、官家的博弈始终存在,但几乎看人家脸色做事的所谓契约关系,毕竟是太不正常的状态。
我相信对这一点王澍是深有体会的。所以他在节目里面对主持人的一个个情景设问,他就像口头禅一样重复着三个字:“我不接。”所以当他在面对杭州市委邀约时会犹豫,会以为他的“三个条件”就一定让对方“知难而退”。
“一是先给我半年时间调研,完成至少需要三年;二是保留原住民,而不是全被商业侵占;三是绝不搞假古董。”——这只不过是建筑设计和城市保护的常识,而王澍却有对方“知难而退”的担忧,可见他早已熟谙这无奈的现实。
好在他碰到了一个开明的“甲方”,一个读得懂那些城市基因的领导,甚至听得进他在市委大楼里的“大放厥词”,而如今又有多少这样的领导呢?如果我们的城市保护和建筑师的理念都仰仗某些领导的开明,而不是遵循法律和科学规则,那么决策就容易失去刚性保障,也就难以保证延续性,甚至会出现反弹。一个领导凭个人喜好和认知这么干了,中途换个领导或许又是另一番动作。诉诸城市,则必然是各种令人啼笑皆非的权力涂鸦品。
说“涂鸦品”或许是好听的。我在想,就在王澍因为无奈接二连三说出“我不接”时,有多少城市的基因变成了建筑垃圾,又有多少历史的记忆和文化被深深埋葬?!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