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屡曝乌龙“新闻”,从“徐悲鸿遗作”被指假作、“金缕玉衣”骗贷事件,直到日前2.2亿元天价的“汉代玉凳”被曝是高仿赝品,拍卖行被疑“假拍”,闹得可谓沸沸扬扬。
当前的文物艺术品交易市场的确“乱象丛生”,金额大至上亿元,小到几元十几元的赝品都有。单说这“汉代玉凳”事件,就扯出了文物交易领域的两大乱象:一是“专家”无德乱“鉴定”。根据最新进展,记者调查后发现,天价“汉代玉凳”确为赵姓玉雕艺人在邳州当地根据明代老件仿造。二是拍卖行被疑“假拍”。目前,拍卖方已承认那件创下2.2亿元拍卖记录的玉器事实上并未最终成交。
何以乱象丛生?当前文物交易市场发育不成熟是主要的原因,即法律法规不健全、监管不到位,行业不自重。比如,按照国家目前的有关规定,国内文物鉴定从业人员大致有三类:一是国有文物收藏单位的文物专家,主要负责博物馆文物征集鉴定工作;二是通过国家文物局鉴定资格认定考试的责任鉴定员,业务范围仅限于文物进出境审核;三是在中国艺术品鉴定评估委员会、中国收藏家协会等机构任职,或取得相关机构发放的鉴定资格证书的从业人员。前两类人员不得参与民间藏品鉴定,但是电视节目中,不乏前两类人在鉴定民间藏品,也不乏这三类人员以外的山寨“专家”,这种现象广为传播却没有人出来制止。试想,“专家”也食人间烟火,在“利”字面前,道德生态是极其脆弱的。至于商家逐利,利令智昏也是可能的,甚至是必然的。如若没有规范,没有制约,或者约束如同“聋子的耳朵——摆设”,不乱才是奇怪的事情呢!
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的乱象,不仅仅是坑了收藏文物的有钱人,事实上,也坑了一些平民百姓,如果任由乱象丛生,势必会引发信任危机,影响市场的健康发展。
这种乱象提醒我们,首先,要与时俱进完善法律法规。现实中,之所以存在无德专家和伪专家,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在现行法律中,还没有专门针对鉴定人员在文物鉴定环节担责方面的规定。东窗事发后,出具鉴定者除了名声上的损失,几乎无需承担其他风险。因此,应尽快补住缺乏法律层面的硬性规范和监管的漏洞。
在新法律法规还未出台以前,工商等有关监管机构和职能部门应该加强管理,认真执行已有的文件精神,切实负起责任来,“大撒把”式的管理,纵容有意作假牟利的“专家”和无良商家肆无忌惮,只能让资本占山为王, 艺术落草为寇。
此外,还需要行业自律的治理。我国民间的文物鉴定现在还未形成成熟的行业自治,行业自治虽然不具有强制性,但是作为一种社会规则,对行业的规范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如果建立行业的退出机制和黑名单制,将那些有意制假谋取暴利的商家清出行业,对那些被多次证明缺乏鉴定能力并恶意扰乱市场的专家,摘下他们头上的“桂冠”,诸如此类的行业自律规定,也会有效抑制乱象的产生。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