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浙江交响乐团将再次进京演出。自乐团成立以来,每年两会期间,浙江交响乐团都会带着他们的精心和诚意,在首都的文化舞台上一展风采。鲜明的浙江特色总是让人过目不忘。今年进京之前,笔者采访了浙江交响乐团团长陈西泠,听他讲述浙交这个老团如何换新貌。
浙江交响乐团的前身是成立于1958年的浙江民间歌舞团管弦乐队,后更名为浙江歌舞剧院交响乐团,50多年来,通过几代音乐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乐团由原来30余人的单管编制乐队发展为2008年的60余人的双管乐团。浙江交响乐团是浙江省政府于2009年1月批准建立的省级准公益性事业单位。独立后的浙江交响乐团编制为105人,主要承担交响乐创作、演奏和教育、推广等工作。陈西泠也由浙江歌舞剧院院长变成浙江交响乐团首任团长。浙江交响乐团的艺术取向是中西结合,兼容并蓄,即:既能精准演奏西方的交响乐经典作品,同时又致力于交响乐本土化的尝试,通过本土作品的创作积累,形成乐团鲜明的地域文化标签。
从成立之初就以“本土作品交响化”作为立团之本的浙江交响乐团,两年多来,不论是每年两次的进京展演,还是2011年的首次欧洲巡演,都始终踏踏实实地践行这一宗旨。施万春的《节日序曲》、吕文成的《平湖秋月》、赵松庭的《鹧鸪飞》、杜鸣心的《牡丹仙子》、刘天华的《良宵》、刘湲的《火车托卡塔》……始终是浙江交响乐团演出的经典曲目。陈西泠说:“本土作品交响化一提出就得到了浙江省委、省政府的支持,大家一致认可这一理念。既然认准了就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陈西泠坦言两年多遇到过这样那样的波折,但是经过不断努力,从委约创作到原作改编再到民间音乐移植,浙江交响乐团已经累积了30多部保留曲目。“这些作品,不论在国内还是国外,我们都要常演、多演。有中国特征,有浙江特征,别人也就记住了我们。”
有了浙江省歌舞剧院10年院长的管理经验累积,变身浙江交响乐团团长的陈西泠还是在乐团成立之初感到了一丝压力。“万事开头难,浙江交响乐市场小、观众少,面对这一实情,唯有自己开拓演出市场。”于是,从普及演出到商业演出再到乐季常规演出,陈西泠带领他的团队攻克一个个难关。浙江交响乐团第二年就达到全年演出103场,平均三天演一场。虽然院长和团长都是管理者,但是管理职业交响乐团,有很多新东西要学习、要摸索。从制度的完善到薪酬体系的架构,陈西泠带领他的团队认真研究,公开透明,以人为本,设身处地为演奏员考虑。与此同时,充分发挥各声部长的作用。从购买乐器到新人考核再到薪酬调整,陈西泠把话语权更多地交给声部首席,让声部首席真正参与其中,做到公开、公正、公平,让大家彻底断了“走后门”的念想。陈西泠认为,领导绝不能有私心。
在艺术生产方面,陈西泠充分尊重艺术总监。艺术总监在人员、业务等方面具有绝对的权威。艺术总监提出的建议,陈西泠总是坚决执行,不打任何折扣。“我们班子从不给指挥提要求,而是让指挥给我们提要求。在艺术生产上,既然把艺术总监请来,就要充分尊重和信任,环环相扣,这样乐团才能良性运转。”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