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文化>  正文

创新传播中国的美 主题公园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2年2月16日   来源:国际在线

  当今的中国,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中国国内以文化为核心的旅游企业肩负重任。华侨城集团是中国中央企业里极少数以文化旅游产业为主业的企业之一,其下属的主题公园如何进行创新升级,以不断丰富游客的体验呢?近日,记者走访了相关的主题公园,采访了深圳锦绣中华发展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常务副总经理王刚,也和公园里的游客进行了交流。

  当问及华侨城的命名时,王刚书记告诉记者:“1985年,国务院决定在深圳建华侨城,当时给华侨城的定位是两个窗口:第一个是让海外的华侨华人回到中国来投资;第二个窗口是让外国人来看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

  据了解,华侨城集团成立二十多年来,长期致力于发展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在深圳有锦绣中华、世界之窗、欢乐谷,后来又建了东部华侨城、欢乐海岸;在深圳之外的北京、上海、天津、武汉、成都、昆明、泰州等地都创建了华侨城旅游区。景区每年接待游客二千多万人次,成为了全球旅游景区集团的八强之一,亚太地区第一。

  而锦绣中华,作为中国第一个文化主题公园,也是华侨城文化旅游开山之作,在中国刚刚改革开放不久建立,打破了传统中游人们“白天看庙、晚上睡觉”模式,除了文化,还能让游人体会到娱乐设施,去年共接待游客150万,实现利润收入1.7亿元,利润5000多万元,公园里,吸引众多中外游客的是什么呢?王刚说:“锦绣中华当年是一个荒山秃岭,后来提出一个“小人国”的概念,就是把中国一些著名的景点搬到这里来,这个想法提出来以后得到了国务院侨办的认可,应该是在87年就成立了一个筹备小组,请了国内很多的专家和学者,当时就提出了在这样一个山头,三十公顷的地上,按照中国的版图来排列所有的景点,所有均取自于中国最著名的70到80个景点。我们当时提出来叫:一步迈入历史,一日游遍全国。”

  除了让游人一天游遍中国重要名胜大川的“小人国”外,中国民俗村的建成则让游人从民俗民风、工艺制作等方面体验到了中国的美。中国民俗文化村占地20多万平方米,是中国第一个荟萃各民族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和民居建筑于一园的大型文化旅游景区,内含22个民族的25个村寨,均按1:1的比例建成。在这里,游人可通过民族风情表演、民间手工艺展示、大型民间节庆活动等,近距离了解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内蒙古的风情周等等。惟妙惟肖的微缩景观,原汁原味的民族风情让游人流连忘返,纷纷称赞。

  锦绣中华22年的经营历程中,并非都是一帆风顺的,王刚书记告诉我们,遇到最大的经营问题就是产品的升级换代,抱有过去的娱乐设施和消费模式已很难满足现代人的多样化要求,所以创新对主题公园来说极其重要和迫切。当问及创新的具体举措时,王刚书记说经营20多年来,创新无时不在,可以总结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应该是锦绣中华、民俗村刚创立的时候,它们是中国旅游景区、旅游业的创新,是一个丰碑、里程碑;之后在95、96年,我们推出了中华百艺盛会,用一个大型的演绎,增加了表演形式,这是第二个阶段;第三个阶段是增加了节庆活动,就是我们把很多少数民族的节庆活动变成一种产品,不同时节用不同的产品,第三阶段还有各地风情的展示,比如我们搞了一个新疆风情节、潮州文化节、客家文化节等等;目前我们正在进行的是第四个阶段的改革,现在已经进入到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知识和体验的结合是很重要的,我们现在逐渐要把现代信息时代的东西融进来,比如我们刚刚通过的在民俗村里,我们用游客互动的形式来点击进行查找,来体验更多村寨背后的故事,同时我们现在也用动漫的形式,但这个革新正在进行,就是让游客不仅是一个来学习、来参观的角色,自己也能成为一个角色。所以我们提出的理念叫做:坚持特色、坚持品质、坚持创新发展。”

  无论是锦绣中华微缩景区还是中国民俗文化村,当初建设的灵感都来自于外国的“小人国”和“文化村”,所以锦绣中华一直以来都和外国同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比如每年都会派相关的员工到迪士尼学习经营的理念。展望未来,王刚书记也跟我们记者聊到了文化旅游企业现在要想抓住机遇,必须要抓内容、抓品质,不断完善提供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他告诉我们,华侨城集团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到,要在文化相关产业的营业收入达到一百亿元,进入到国际旅游景区集团的四强。

  在中国国内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时代下,具体到中国各地的旅游景区,我们期待着创新能不断进行,让中国优秀的传统的文化,传播到国际的每个角落,让全世界一起来见证、来体验中国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