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国文化产业园区、集聚区数量已逾万家,但其中真正能实现产业集聚效应的却凤毛麟角。一些文化产业园区功能定位雷同、缺乏特色、多头管理、恶性竞争,甚至以建基地之名搞房地产开发的现象也依然存在。本报记者专访了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助理王齐国,他提出,应切实做好规划、明确定位才能推动文化产业园区的健康发展。
单一业态是园区发展误区
北京商报(以下简称“商报”):现在各地都在纷纷建设文化产业园区,您认为什么是真正成功的示范园区?
王齐国:其实,国内很多园区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产业园区,大多数只是以现有形态进行命名,如北京潘家园古玩艺术品交易园区,只是单一业态,园区的功能很弱。还有一些地方把动漫产业这一单一的项目也当做文化产业园区去发展,这都是有缺陷的,园区发展已进入误区。
真正的文化产业园区是生产、生活、生态的完美结合。生产的要求是新业态的集聚;生活是舒适、安逸、有序的生活;生态则是低碳而可持续的。目前国内将生产、生活、生态这三者完美结合的园区几乎没有,大部分只占一样。如沈阳的棋盘山,被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自然生态相对较好,但不具备生产能力,也不具备生活条件,先天不足。要想成功建设一个文化产业园区,必须先满足生产条件,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前提下,使之成为集生产、生活、生态的完美形态。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建设的所有产业园区形式,都有弊端。
园区建设需强化政府角色
商报:业界普遍认为,建设文化产业园区是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路径,您是否认同这一说法?在文化产业园区建设过程中,政府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王齐国:我认同这一说法。首先,文化产业园区的产业集聚是以产业链的形态进行集聚而非同类型产业的集聚;其次,文化产业园区需要体现产业孵化的功能。一般来说,园区孵化模式是由服务、投资、运营顾问构成的。
政府的角色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在国内,政府在资源配置上起着重要的作用。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必须有政府的支持才可能成功,单靠市场行为是不可取的。
商报:强化政府角色是包办一切吗?
王齐国:强化政府角色要区分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政府不能过分重视对经济的追求而忽略对国民精神情感的关怀。目前相关部门对文化产业的定义都有缺陷,把文化产业、文化事业混为一谈,这样一来,文化产业很可能陷入文化事业发展的模式,这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大忌。
园区建设不能靠文化“圈地”
商报:目前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同质化竞争严重,盈利模式单一,您对这些问题有什么看法?
王齐国:缺乏高水准规划,才导致了严重的同质化和经营困难。一些产业园区甚至完全不按照规划去建设,看到有成功的案例,就争相模仿,最终因为缺乏特色失去了竞争力。
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后,因为政策和资本双动因,未来文化产业园区圈地问题可能仍会持续一段时间。这会导致文化产业园区内容缺乏,没有魅力,不按产业链形式来做,造成土地、资金的巨大浪费。可以预见,未来5-10年中国将有一大批只见建筑、不见产业内容的文化产业园区。
商报:如何避免未来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中只有建筑没有内容的现象?
王齐国:一是战略定位问题。文化产业园区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一定要经过战略分析来制定。不能想当然,更不能拍脑袋。忌好高骛远、忌目光短浅。好的战略定位,将会引导文化产业园区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核心项目的确立。文化产业园区解决的是文化产业企业集聚问题,但是如果核心项目不能确立,产业集聚就有困难。
确立核心项目,从国家文化产业发展全局出发,紧密结合当地资源,按照国际先进观念和方法,建设中国的高水平文化产业园区。
(北京商报记者 姜琳琳 通讯员 陈娴颖)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