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文化>  正文

广西文化唱响八方 走市场搭平台输出实现“双效”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1年11月25日   来源:广西日报

  600多年前,郑和受朝廷派遣率队出海,与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友好交流。600多年后的一个夏天,广西“文化之舟”乘风扬帆,驶出北部湾,驶入火热风情的东南亚……“舟”虽小,却丰饶。承载八桂文化之舟,在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的同时,也提升了广西开放创新的国际形象。

  伴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热潮,紧跟文化体制改革步伐,广西积极构建对外文化交流合作新格局:从依赖政府牵头、以文艺演出为主的“单曲”,发展到政府、民间、企业齐头并进,交流、合作、贸易多路并举的多声部“交响”。以多渠道撬动对外市场,向多领域拓展交流范围,广西“文化之舟”以崭新姿态驶向大洋。

  多层次宽领域,广西文化“唱”八方

  “山相依水相连,山歌一唱都听见。同饮一江水,心里一样甜。心连心,手拉手,你来我往有情缘。”这是2010年“中越大联欢”的主题歌,也是中国-东盟交流的一个缩影。面向东盟、开放合作,是广西对外文化交流的主要方向。中国-东盟博览会成为广西文化向东盟展现自身魅力的广阔舞台。来自东盟各国的艺术家在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惊艳亮相,演绎友谊华章。民族音画《八桂大歌》壮美的音乐、壮族舞剧《妈勒访天边》动人的情节、歌舞剧《刘三姐》悠扬的歌声……随同我方党政、经贸代表团出访东盟各国,受到当地欢迎。

  两岸情相连、心相牵。台湾与广西的交流日益紧密。自2009年以来,桂台经贸文化交流合作突飞猛进。连续3年,广西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带团赴台,成功举办大规模综合性经贸文化交流活动,取得丰硕成果。除了东盟、台湾,广西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也不断深化与延展。广西文化交流活动涉及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加拿大、德国、意大利、美国、西班牙、葡萄牙、墨西哥等国。

  地域交流不断扩大,主体交流也不断延伸。在政府主导合作交流的同时,企业、民间也积极开展交流。配合国家重大纪念活动开展外交,从2008年到2010年,广西艺术团体参与中柬建交50周年、中马建交35周年、中越建交60周年等活动演出得到各方赞誉。广西在承办“情系八桂——两岸文化联谊行”活动之后,民间团体的交流活动也密切频繁,广西的新版歌舞剧《刘三姐》、杂技剧《快乐的小雪猫》赴台演出受到当地群众热烈欢迎;今年,台湾花莲县先后派参访团到广西“走亲戚”,广西与花莲结出“桂花香千里”。

  与此同时,广西对外文化交流以文艺演出为主的单一形式,转为各门类多路并举。

  随着《广西与东盟文化合作行动计划》的制定,“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培训中心”“中国-东盟青少年培养基地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应运而生。自2006年以来,广西成功举办了5届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建立“中国广西-东盟文博交流合作基地”,定期举办中国-东盟文化遗产保护交流合作论坛、轮办东盟国家文物展等。实施“彩虹之光”艺术教育拓展演出、“红铜鼓”中国-东盟艺术教育成果展演。建立“中国-东盟文化产业(传媒)人才培养基地”,签署《中国广西电视台与老挝国家电视台电视节目交流协议》,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与越南广宁报社进行了定期交流宣传报道信息。2010年,国内60多个新闻出版单位组成的中国“文化交流号”专列,从南宁出发开展了中、越、柬文化交流。

  无论“引进来”抑或“走出去”,广西对外文化交流已延展到舞台演出、文博交流、影视戏剧、新闻出版、美术工艺、艺术教育等多个领域,从“一枝独秀”进而呈现“万紫千红”。

  走市场搭平台,文化输出实现“双效”

  文化产品的输出,不仅可以弘扬民族文化,还可获取经济效益。因而,文化要“驶大洋”,除了交流,还要贸易。市场份额越大,文化宣传越广。为此,广西改变文化对外交流的单一宣传目的,注重文化产品的市场需求。积极开辟新路,通过市场使文化产品走向更广阔天地。

  博白杂技团,一个已在海外成名的民间团体,起初只是博白田间地头的小剧团。为了走进海外市场,近年来,这个小剧团与国外演出中介积极对接,按照对方市场的欣赏口味,创编出独树一帜的杂技惊险动作。目前,该团有3支演出分队长年在国内外演出,年均演出800多场(其中国外商业性演出100场以上)。与之相似的广西杂技团,也同样主动到各国开拓市场,这几年赴菲律宾、澳大利亚等国演出高达70场。

  大胆革新传统模式,以奖项撬开市场,广西木偶剧团以创新之举探寻外向发展。该团改变我国木偶表演艺术的传统幕后操作方式,采用杖头木偶和布袋木偶、以人偶共舞的方式让观众直接看到那些“幕后英雄”。剧目《小美人鱼》便是这一革新的成果,最终在国际上拿到大奖,由此撬开了国外商演业务。据不完全统计,广西木偶剧团自获得国际大奖后,境外商演已超过100场,每年海外订单不断增加。

  广西积极打造文化产品,开拓对外文化贸易新渠道:《太平天国》、《血战台儿庄》等一些影片在海外收获到票房;绣球、芒编、画扇、贝雕、铜鼓等广西特色工艺品,通过产业化运作,在国外市场渐渐走俏;舞台演出《刘三姐》《小美人鱼》《小雪猫与独耳鼠》《白头叶猴》以打造精品为主导,以市场运作为取向,在获得各类奖项的同时不断扩大市场效益,具备“走出去”的实力与口碑。

  立足独特的本土文化资源、民族文化资源,并将文化资源转换为文化产品、文化品牌,使文化输出不仅仅是产品走出去,更升级为输出品牌、输出模式、输出理念,广西的“刘三姐”走出了成功之路。“刘三姐”从彩调、电影、实景演出,整合成广西山水实景创意品牌,并计划在未来5年内,实施越南下龙湾海上实景演出《越南越美》及柬埔寨吴哥窟实景演出《微笑的高棉》两个项目的生产运营计划,使之成为这个创意品牌的重大成果推向世界。此外,“大地飞歌”作为一张南宁特色的名片,吸引了世界各国艺术家汇聚在这“天下民歌眷恋的地方”;“漓江画派”的不少精品画作,在海外市场赢得盛誉。

  广西积极搭建交流平台,进行文化产品输出。2008年至2010年,由广西新闻出版局承办的中国图书展销会先后在越南、柬埔寨、印度尼西亚等地举行。3年来,共展出中国优秀图书2.5万种,总码洋近70万元。现场达成输出版权合同和意向的图书达200多种,销售图书近20多万元码洋。通过展销会这个平台,国内各参展出版社达成向东盟国家输出版权合同和意向的图书达550种以上,其中广西出版系统向东盟输出了近200种图书的版权。2010年,广西出版系统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达成版权贸易、合作出版合同的图书有520种,实现版权贸易图书发货码洋约1.5亿元。

  “十二五”时期是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推动对外文化工作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广西对外文化交流更需增强自信,创新思维,创新机制,创新内容,创新方式,推动“文化之舟”驶向广阔海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