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文化>  正文

第十二届中国戏剧节今日将落幕 文化盛宴推动重庆戏剧发展繁荣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1年10月30日   来源:华龙网

  华龙网讯 (记者 匡丽娜)作为第十二届亚洲艺术节的重头戏,为期16天的第十二届中国戏剧节将于今日落下帷幕。昨日,围绕本届戏剧节的亮点、中国戏剧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以及本届戏剧节对重庆文化事业特别是戏剧事业的发展繁荣将起到哪些积极作用等问题,记者对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季国平,著名剧作家、中国剧协顾问刘锦云,市剧协主席申列荣,市文联秘书长杨矿进行了专访。

  一场戏剧的盛会

  “本届戏剧节剧目丰富,名角荟萃,是一场戏剧大家庭的盛会。”刘锦云说,本届戏剧节剧种多、剧目多,戏的题材和风格样式多,参演的剧院团归属的层次也多。以建党90年和辛亥革命100年为背景的剧目非常抢眼,比如重庆的舞剧《邹容》。此外,还有一些新编历史剧和改编传统剧,如国家京剧院的《曙色紫禁城》、豫剧《斗笠县令》等。“这些戏剧用传统的戏曲样式反映了当代人的生活,这是本届戏剧节的一大亮点。”

  谈到本届戏剧节对重庆的影响,两位重庆专家感慨颇多。

  杨矿称,本届戏剧节给重庆市民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近距离接触戏剧、接触戏剧名家的机会。许多场次甚至出现了一票难求的状况,掀起了重庆戏剧的又一个新的高潮。

  申列荣称,全国这么多好戏集中在重庆上演,将积极推动重庆戏剧的发展和繁荣。参演的五台重庆戏剧是从最近几年新创作的13台剧目里筛选出来的,是重庆舞台艺术的一个较全面的展示。另外,戏剧节在重庆举办也提升了重庆市民的艺术修养。

  “今年的中国戏剧节特别有意义。”季国平认为,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要弘扬民族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对我们今后的创作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戏曲要“求戏于民”

  谈到戏剧的发展,刘锦云认为,戏剧本来就是大众化的,不要把它搞成一个小众化的,甚至就是一个沙龙。其实,戏本在民间。我们应该“求戏于民”,就是要在民间去寻求一些草根的、传统的剧目。本届戏剧节上演的剧目是从八九十台中挑选出来的,戏剧节之后,其影响的波澜会慢慢荡开,影响到基层,影响到各地。实际上,两年一届的艺术节就像一个季节的播种,影响深远。

  戏剧要有娱乐性,但不能降低文学性、艺术性

  谈到戏剧创作,不可避免地涉及到戏剧走向市场的问题。“但走向市场并不等于就是要降低其文学性、艺术性。”季国平认为,这里面的关键在于,剧作家怎么去处理好戏剧的娱乐性、文学性与艺术性的关系,既能写出老百姓心里喜欢看的戏,又不要为了走向市场降低戏剧自身的艺术性。戏剧的娱乐性绝不能以降低戏剧的文学性和艺术性为前提,那样的娱乐,老百姓也是不会满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