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文化>  正文

4个斗门人1个爱曲艺 斗门近年迎来曲艺文化大发展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1年10月22日   来源:珠海特区报

  近年来,在斗门独具特色的传统水乡民俗文化中,曲艺正逐渐成为其中最负盛名和最让居民喜闻乐见的一项民间艺术。

     记者21日从斗门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了解到,在这个位于珠江三角洲西南端,面积674.8平方公里的行政区里,34万户籍人口中,就有近9万人是曲艺爱好者,平均4个斗门人中,就有1个喜欢上了这类艺术。

     目前,在斗门区政府的扶持下,斗门曲艺艺术的理论体系得以建立,保护传承获得重视,私伙局等业余曲艺表演活动在区内遍地开花。

     斗门曲艺的品种繁多,内容丰富,现存有粤曲、粤乐、客家竹板山歌、锣鼓柜、咸水歌等20多个不同形式的曲种,其中最早出现的曲艺品种高堂歌、咸水歌和粤曲等,其历史渊源可上溯到东晋时期。

     近年来,由于斗门曲艺的蓬勃发展,从斗门井岸城区的西堤文化长廊到桥北乐坛,从各镇的文化艺术中心到村的曲艺社,从企业到园区,随处可闻曲艺之声。人人爱看戏,人人会唱戏,人人能赏戏的氛围正在逐步形成。曲艺活跃了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社会治安好了,男女老少参与打麻将、赌博的少了,唱粤曲、品曲艺的人多了。

     现在,全区有1个专业曲艺团体,拥有40多名专业演员。同时,民间曲艺团体达到48个,业余曲艺演员3000多人,曲艺爱好者更近9万人。遍布全区的乐社(私伙局)既是爱好者一展歌喉、自娱自乐的好地方,也是研究曲艺、传承曲艺的好场所,居民足不出户就可以欣赏到曲艺,曲艺爱好者不出村就可以参加演唱和排练,曲艺发烧友近在咫尺就可以过足戏曲瘾。

     同时,斗门区委区政府和相关部门致力于大型活动的开展和斗门曲艺文化品牌的建设。多次组织队伍和演员参加国家、省、市各级举办的粤曲大赛曲艺小品、小戏汇演。每年的元宵、五一、中秋、国庆、重阳等重大节日,均会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曲艺活动。仅2010年,就送戏下乡演出100多场,有8万多名观众观看了演出。各镇村曲艺社几乎晚晚都有自发组织的曲艺活动,每年中小型交流演出不下300场。从2005年开始,斗门区委区政府开始筹办首届春节民间艺术大巡游,立足于这个文化大平台,斗门锣鼓柜、粤曲、沙田民歌、客家竹板山歌等曲艺以文艺表演的方式编排到艺术大巡游中,被越来越多的群众认识和了解。现在,斗门曲艺的历史渊源和表演形式几乎家喻户晓。

     本地曲艺文化的繁荣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来曲艺爱好者前来交流,其中连续举办9届的“斗门区粤曲演唱大赛”已经成为珠江三角洲一带知名度极高的地方曲艺赛事,各地的参赛者经常前来切磋献艺。

     四大亮点彰显传统文化魅力

     亮点1 百年曲艺社薪火不辍

     清光绪乙未年(1895年),斗门最早的一家粤曲表演团体乾务镇荔山业余粤剧团创立,这个创立时叫“龙雅堂”的曲艺社,经历120多年的风雨,三易其名至今仍薪火不辍。

     龙雅堂初创时就享有盛誉,根据史料记载,“当时艺苑,(龙雅堂)可称佼者”。而记者了解到,龙雅堂的发展还得益于清光绪年间乾务地区粤剧的繁荣,在当时的乾务,各地村民均喜爱音乐弹唱,还自发组织了不少粤剧团,村里几乎人人都能哼上一段粤剧,干农活时、聚会时都要唱一嗓子。

     到了现在,荔山业余粤剧团几乎每天晚上都曲韵绕梁,成为村里村外村民们最喜爱的去处。一有闲暇,粤剧团的成员就会聚在一起,坐下来讨论曲调,排练曲目。这支业余粤剧团还曾多次赴中山、新会等地演出,受到了各地曲艺爱好者的热捧。

     早在1972年就加入荔山业余粤剧团的黄荣亮,是现在荔山粤剧团的代表人物。年轻时,他跟随当时的五山宣传队学习演唱粤曲,黄荣亮演唱时一般用平喉,后来擅长用钟山云腔。他还首次在团里的传统乐器基础上,添加西洋乐器,创新出另外一种音乐风格。黄荣亮生旦净丑无所不能,是剧团表演技巧最全面的成员之一。现在,他仍然坚持每天准时到剧团中心排练和教学,风雨无阻,深得村民赞许。

     目前,除了荔山业余粤剧团,乾务镇还有12家业余粤剧团,曲艺社已经成为乾务镇普及面最广的民间组织之一。

     亮点2 曲艺阵地遍布街巷

     对于斗门区的近9万名曲艺爱好者来说,曲艺活动场所是他们茶余饭后的必去之处。目前,霞山曲艺社、红豆曲艺社、美湾曲艺社、圆园乐社、新堂曲艺社、艺联曲艺社等几家规模较大的曲艺社团已经成为斗门区曲艺活动的中心,这些曲艺社团以遍布斗门街巷的霞山乐坛、显利乐坛、桥园乐坛等为主要阵地,以点带面推动着斗门曲艺文化事业的深入发展。

     建立于1999年10月的美湾曲艺社现有业余曲艺演员30多人,这个曲艺社充分利用西堤公园的显利乐坛开展曲艺活动。每周一、三、五进行粤曲表演,二、四、六则演唱沙田民歌。每逢节日,还会举行一些中型的曲艺比赛和表演,邀请区内外其他曲艺社团参加,并经常与港澳粤曲爱好者交流。

     为了使斗门曲艺有更广阔的活动空间,近年来,全区上下都致力于加强曲艺阵地的建设。斗门区每年投入不少于80万元扶持曲艺社团发展。而社会热心人士和企业捐赠用于开展曲艺活动的资金也达到60万元。另外,在乾务镇,投资1200万元的镇级文化艺术中心建成,中心内专设曲艺活动室,占地近100平方米,添置了一大批新的演奏乐器。斗门镇也投资3000多万元建成镇级文化艺术中心,配套购置曲艺设备。在莲洲镇,仅石龙村一条村就投入60万元,建成了石龙曲艺社,让村民足不出村,就能享受这项说唱艺术带来的乐趣。而井岸镇和白蕉镇也投资了300多万元进行镇文化中心的建设,并充分利用社区抓好辖区内各曲艺社团的日常管理和运作。

     亮点3 锣鼓柜敲响传统音乐

     斗门锣鼓柜创立于明朝天启年间,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在清末光绪年间,斗门许多乡村都有锣鼓柜的表演,并一直延续至今,现在主要分布在斗门镇和乾务镇等地区。

     在斗门较有特色的锣鼓柜大多是宽两尺许、长三至五尺的四柱亭子式木柜。亭顶四周分别雕刻着寓意“龙凤呈祥”、“金龙吐珠”、“双凤朝阳”等的精美图案。图案下方镶嵌着“八仙图”等红底刺绣锦缎。柜身的木料则是优质的“北江”老杉。

     锣鼓柜前后装有供两人抬柜的杠杆,柜面装有由“掌板”指挥整支“八音”队的小鼓、大、大钹、铜鼓、木鱼等敲击乐器。锣鼓柜底部还装有4个滑轮,可供巡游时推动行走。每队约20至30多人,巡演时以路承牌领路,两人抬柜,掌板、打锣、打各1人,另有持乐器移动演奏若干人。表演时以笛仔(小唢呐)响起,吹奏模仿粤曲生、旦等人物的板腔,其它乐器伴奏,表现特定的戏曲场面或演奏牌子曲,演奏的乐曲多以喜庆的传统乐曲或广东音乐为主。

     除了在节日应邀进行巡演外,每当送兵、婚嫁、寿宴等喜庆活动或者丧白事等礼俗活动,斗门镇小濠涌村的黄卓兴、邝林仔和邝其康都要忙得不可开交。这是因为他们师从非遗传承人邝庆发,是斗门锣鼓柜的主要成员。他们告诉记者,锣鼓柜在斗门乡村很受村民欢迎,每当表演喜庆时,柜顶镶嵌红底刺绣锦缎,乐队演奏梆子首板、梆子滚花等“生”字头曲牌乐曲。而丧白事时,柜顶则镶嵌白凤蓝底刺绣锦缎,演奏二流二黄滚花等“合”字头曲牌乐曲。

     亮点4 竹板山歌 质朴天然

     自清代乾隆年初,客家竹板山歌随客家人从陆河、海丰、陆丰等地迁入斗门而流行。但直到上个世纪60年代,客家竹板山歌才开始登上斗门的曲艺舞台。

     竹板山歌有劳动山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哭嫁歌、哭丧歌等,调式各有不同。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小组唱、表演唱等多种形式。

     今年73岁的吴宗名老人,是斗门客家竹板山歌的代表性传承人,每当上台表演时,他都要拿着4块宽约5厘米,长约30厘米的竹片,一边演奏,一边歌唱,这4片竹片其中两片边缘比较平滑,另两片的二分之一处往下边缘呈齿状,表演时,吴宗名左手持两块边缘平滑的竹板,右手持两块边缘齿状的竹板,通过敲击、拖拉、刮奏等方法发出有节奏的声音,配合山歌曲调来演唱,音韵优美,耐人回味。

     竹板山歌一般以七言四句为一首,曲词优美、音域不广,易学易唱,深受市民欢迎。目前已被列入珠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多次代表珠海市赴佛山、澳门等地进行文化艺术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