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文化发展
感受精彩生活
开篇语:北京正努力建设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文化中心,在文化体制改革、体制机制创新、做强做大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建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切实增强了首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了集中展示北京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所取得的成就,聚焦北京在文化品牌打造、院团转企改制、公共文化建设、传统文化创新、电影院线发展、文化与科技相结合等领域呈现出的新景致,本报推出“见证文化发展 感受精彩生活”系列报道,今天刊出第一篇——
如果像哈利·波特那样,有一张动感的魔法地图,那么,就会看到北京的电影院线在这几年间像植物的藤蔓一般缓缓地伸个懒腰,然后,新生的触角逐渐延伸、交织、牵连,在这个古老都市的城池街巷间铺设出一条条通往奇幻梦境的轨道,让人们在转过某个寻常的街角,即刻便能与美丽的电影游魂共同携手徜徉。
■院线制“唤醒”影院
111家电影院、14条院线已经接驳了北京人生活的脉络,任你的目光扫描至悠久的中轴线、繁华的市井商厦、静谧的居住区,甚至向外辐射的远郊地带,都能寻到电影院的坐标在熠熠闪烁,成为北京所穿戴着的优雅的文化礼服上一处处明耀亮点,让北京有了东方影都的气质与身量。
同样是这张地图,在十几年前,还有太多的荒凉与空白,只有一些“年迈”的影院楼宇披着破旧的衣裳,零星地蜷缩着,黑洞洞的入口好像一张打着哈欠的嘴巴,让进入其中的观众感觉不到神采。以1993年为例,当时,北京市电影票房在全国所有省区市中排倒数第6位,票房只有3000万元,还不到上海票房的四分之一。而如今,3000多万只能算是北京票房的“零头”,在2010年,北京影院票房收入高达11.8亿元。
让观众“涌入”影院的动力,源自中国电影产业的整体蓬勃发展的带动,源自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大环境,而2002年,中国影院的“院线制”开始实行,也把观众朝电影院的门口推了一把。院线制使得电影院不再挂靠在行政单位下,死死捆在某一级行政或业务主管部门之下,这种解放将影院从沉闷中一下刺醒,开始使出浑身招数来施展魅力,纷纷向观众“争宠”。
就是在这一年,北京第一家五星级影城——UME华星影城开张了,那是当时京城最好的新型多厅影院,完全按照国际通用的48个细分条款来设定——电影院内得有咖啡厅;观众坐的是高档、活动时无噪声的软椅,排间距为1.2米,观众跷着二郎腿也绰绰有余;电影院里,夏天的温度不高于28摄氏度,冬天不低于18摄氏度,甚至连卫生间都要被豪华地“武装”起来……种种的“新概念”让人们真正在电影院里见识了堪比五星级酒店的服务。优雅的环境、高水准的服务,使得UME开业不到半年就达到了1000万票房,让投资人吴思远和所有的业内人士都大吃一惊。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