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构建文化产业市场经济体系,发挥民营资本的市场潜力,特别是优先理顺文化市场投融资机制,探索产融结合的实现方式和渠道,是文化产业未来发展所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
我国文化产业在近十余年间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已初步形成较成体系的新兴产业形态。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在资源配置、经济增长、产业发展等方面已经发挥着支配性作用,市场经济高速增长积累了规模庞大的社会财富和民营资本,其中,民营资本也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
有效引导社会民营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市场领域,实现两者之间有效的产融结合,将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规范和引导民营资本的融入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及文化市场供求现状,决定了其在未来较长时间内具有较大的市场发展潜力和利润空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内,民营资本在市场超额利润的吸引下,必将对文化产业发展进程表现出极大的积极性,同时民营资本由于其产权性质,将表现出巨大的市场活力。
健全的文化产业市场体系是吸引民营资本积极进入的前提和保障,同时,民营资本的充分介入也是健全文化产业市场体系的条件和要求。文化产业在遵循一般产业发展运行规律的同时,又体现出其内在的、典型的市场特征:更多地遵循消费市场的供求规律,属于知识密集型和智力创意型产业;产业集聚和范围经济效应明显等。此外,文化产业也存在不以物质实体为价值核心、市场价格不易量化等产业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民营资本进入文化市场的投资方向、经营模式、运行机制及相关监管部门的导向性。
目前,我国民营资本参与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集中体现为民营资本积极参与文化产业的市场投融资机制有待理顺。
理顺直接投融资渠道
2010年3月,文化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为金融产业与文化产业之间的产融结合提供了明确的政策支撑。鼓励民营资本积极参与文化体制改革,培育多元化市场主体,吸纳民营资本积极进入资本市场。如江苏人民出版社和北京共和联动图书有限公司于2009年注资1亿元,组建北京凤凰联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成为首家国有出版企业与非公有制出版工作室合作的成功案例。安徽新华发行(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于2007年吸纳安徽浙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等三家民营战略投资者的0.93亿元入股,实现了产权多元化,改善了资本结构和经营业绩,并于2010年完成主体发行上市。
实践证明,企业上市不仅能有效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扩大市场影响力和知名度,还能帮助企业分散经营风险,改善财务结构,获取发展所需稳定的资本性资金。截至2010年底,境内主板、中小企业板、创业板资本市场上市(包括IPO、借壳上市)的文化企业约有20余家,募集到以民营资本为主的社会各类资金超过200亿元。
目前,上市文化企业主要集中在影视制作、出版传媒等领域,后续将以互联网、新媒体、动漫游戏等类型的文化企业及改制后的大型文化集团企业为主。2011年“第三届文化企业30强”名单中,有7家新业态文化企业上榜,其中就有4家已经发行上市。专家预计,“十二五”期间,文化企业将迎来集体上市浪潮。
除通过上市获取股权性融资之外,债权性融资渠道同样可以有效实现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有效结合。民营资本积极参与文化体制改革进程,与文化产业国有资本实现资本联合,不仅可以通过跨跃式的发展实现自身资本的快速循环,又可帮助以国有资本主导的龙头文化企业积极开拓市场,达成双赢的合作局面,同时也有利于形成文化产业多元化的市场参与主体。
组建和引导社会文化产业投资基金
有关方面积极组建和引导社会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开展文化企业产权交易。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是以一定的方式吸收机构、个人等社会资金,委托专业机构管理基金资产,以股权投资方式投向具有高增长潜力的未上市的(中小)文化创意企业,以期所投资企业发育成熟后通过股权转让实现资本增殖。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严格遵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通过深入挖掘市场进行价值发现,承担高风险并享受高收益。从实践经验来看,由政府财政资金主持发起的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能有效引导和拉动社会资金,产生资金乘数放大效应。
截至2011年2月,已有7个省市的有关部门联合各类社会资本,主导发起省级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或投资公司,资金量多超过百亿元。如2009年6月,注册资金22亿元的陕西文化产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成立;2010年12月,总规模达30亿元的湖南文化旅游产业投资基金成立;2011年1月,注册资金1亿元的浙江文化产业基金成功公开路演;2011年4月,由建设银行发起,中国出版集团、中国电影集团等业界龙头以及七弦投资、江苏雨润集团、湖北武汉工贸等民营公司共同参与的建银国际文化产业股权投资基金正式启动,规模达20亿元。据文化部不完全统计,目前已募集及设立的文化产业基金规模超过400亿元。
另外,文化产权交易所可以为缺乏资本市场融资条件的文化创意企业与有投资意向的民营资本,提供文化产权交易的产融对接平台。2011年5月,在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有关企业成功实现多达1250亿元的交易额。
完善间接融资渠道
文化产业的产业属性决定了文化企业大多呈现出财务结构畸形、资产担保能力差、市场预期不稳定、项目投入回报周期较长等运营缺陷,致使大多数文化企业长期面临融资难的经营困境。近期,随着国家文化产业支持政策陆续出台,银行针对文化产业的授信规模不断增大,适时推出金融创新方式。如招商银行以票房收益为质押,为电影《集结号》发放项目贷款5000万元;杭州银行以版权质押方式向中南卡通《天眼》动画片贷款1000万元;渣打银行以预售期权为《满城尽带黄金甲》做抵押贷款;北京银行、交通银行北京分行对文化企业开辟贷款绿色通道,推出无形资产质押贷款试点。
文化主管部门积极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合作,引导信贷资金合理流向文化产业。2009年以来,文化部陆续与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多家大型金融机构签订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合作协议,文化部重点扶持的30多个文化项目贷款金额已达130多亿元。据央行统计,2010年全年,文化产业(包括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本外币中长期贷款累计新增276亿元,年末余额同比增长61.6%,比上年末提高39.1个百分点,余额增速创历史新高。长期束缚文化企业发展的信贷资金已悄然转变为助力文化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文化产业在国内作为一种新兴产业,目前尚处于产业成长阶段,需要充足的资金投入。同时,文化产业的快速成长和高额收益也为社会资金的流向提供了一个投资机遇,而文化产业与民营资本的有效结合必会实现双赢。因此,积极构建文化产业市场经济体系,发挥民营资本的市场潜力,特别是优先理顺文化市场投融资机制,探索产融结合的实现方式和渠道,是文化产业未来发展所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