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文化>  正文

唐家“活字典”翻到最后一页为了永不忘却的纪念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1年8月7日   来源:珠海特区报

  2011年7月的最后一天,唐有淦老人以90高龄与世长辞。人们在悼词中说他是“一位历经沧桑、关心公益、热心乡梓的唐家人”。

     他,一生传奇跌宕,晚年对家乡地方文史贡献良多。家乡人尊称他是“活字典”。

     跌宕人生路无私捐文物人生道路传奇跌宕唐有淦是在武汉出生的,在汉口长到12岁才回到家乡,当时中山县中山港乡(现珠海市唐家湾镇)下边村。后来,唐有淦随父亲到香港,在那里学习洋务。抗日战争爆发,满腔热血的唐有淦不顾父亲的反对,在香港报名投考黄埔军校。

     没想到,黄埔军校报考人员必须是初中毕业或者高中肄业。但迫于抗日形势需要,但是国民政府将报考门槛降为初中肄业。然而唐有淦只在家乡读完小学,为了达到自己抗日救国的理想,唐有淦回到老家,辗转做了一张假的初中肄业证,立即赴广州投考。1937年9月,在广州正式被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四分校录取,年仅16岁。文化周刊记者登陆“中国黄埔军校网”查询,得悉唐有淦老人属于黄埔军校第十四期步兵科学员。

     唐有淦获国民革命军陆军少校军衔。后成为国民党第15军64师192团上尉副营长。军戎生涯中,他历经抗日战争,在战场上和日本鬼子近距离厮杀;1942年在解放战争中,唐有淦所在部队全军起义,他成为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的一员。解放后还曾在新中国军校任教。然而,刻记在他档案中的“黄埔军校”和“国民党军队”的印记,却让唐有淦屡遭冲击。“文革”中,他两次被判死刑,又因为档案中有率队起义的“纪录”而幸免于难。

     无私捐文物不求回报唐有淦历任市政协委员、常委、香洲区政协副主席和唐家镇镇长。退休后他一直致力于珠海的文博事业,贡献良多。在珠海市博物馆的登记册上,文化周刊记者就发现,该馆馆藏唐有淦捐赠文物(资料)共计有22项32件(套),还有各类书籍一批。

     珠海市博物馆工作人员说,1985年筹建珠海市博物馆时,唐有淦就参与其中。1987年,唐有淦向珠海市博物馆捐献了两样“重磅”文物:原版的唐廷枢全六卷《英语集全》和原版的徐润《徐愚斋自叙年谱》。当年调入珠海市博物馆工作的杨长征回忆说,唐有淦先生可以说是为珠海市博物馆捐献文物的首位民间文史热心人士。

     “这两本原版书籍十分珍贵,均为绝版。”昨天在珠海市博物馆,文化周刊记者找到了唐有淦捐献的这两套书。其中,珠海唐家湾人唐廷枢百多年前编写的一套《英语集全》是一本英语工具书。最有意思的是,这本书不用“国际音标”来标注英文单词发音,而是用粤语的同音字。唐廷枢本人在卷首说明这本书是适应“广东人和外国人来往、打交道的需要”。此书第六卷biaoti就叫“买办问答”。这套书被人公认为中国学习英语的第一部词典和教科书。完整的原版全套《英语集全》目前全国仅存的三套,其中就包括珠海博物馆里保存的这一套。“市博开馆以来,已经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海外的学者来参考翻阅这套原版书。”

     唐有淦捐赠的徐润的《徐愚斋自叙年谱》(原版)就放在《英语集全》的旁边。“当年,唐有淦从《徐愚斋自叙年谱》中发现了当年留美的120名幼童完整名单,为我市研究中国留学文化提供了真实详细的资料。”

     “从开馆之初至今天,这两套原版书都堪称我馆的镇馆之宝!”市博物馆馆长张建军告诉文化周刊记者,热心珠海文博事业的唐有淦还积极牵线搭桥,唐绍仪女儿唐宝珊捐赠唐绍仪重要遗物的促成与他的努力分不开。正因这样,“军政府南北议和全权总代表”大印等被珠海市博物馆收藏,丰富了该馆的馆藏。

     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唐有淦先后写出了《唐家村史》、《唐家村华侨史话》、《从洋行买办到民族资本家》等著作,为20多年之后编写珠海市第一部镇志《唐家湾》镇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为唐家湾成功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

     助盛氏后人寻根探香山买办新页由于唐有淦对唐家湾历史的深入研究和颇有心得,许多文史工作者都乐于向他求教。2008年夏天,珠海文史工作者帮助香山买办盛世丰的后人回珠海寻根,在唐有淦的协助下,在唐家湾镇成功找到了盛氏祖屋。当时,文化周刊记者张元章曾跟踪采访此事,与唐有淦老人接触甚多,被老人的无私认真深深感动。

     盛氏家族曾是珠海的名门望族,一百多年来出了不少名人,其家族有11人事迹在清末出版的《香山县志》上有记载,尤其是大买办、曾因功获赏二品顶戴的盛世丰(盛恒山),第四批留美幼童、历任清朝福州电报局长、福建洋务局总办的盛文杨,中国著名音乐家、经典影片《夜半歌声》主题曲配唱者盛家伦,著名美术片导演、新中国动漫界泰斗、漫画家盛特伟等,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在唐家居住了三百多年后,时十五世盛世丰举家迁居南大涌 (今珠海南溪村),成为南溪名门望族,有盛家祠堂、盛家大屋,甚至还有贞节牌坊。直至抗日战争胜利前后,盛家全族迁移外地,一下子从珠海销声匿迹,只在当地老人的记忆中保留着辉煌的影子。改革开放后,盛世后人在20多年间曾多次回南溪、唐家寻根问祖,但一直没有找到任何家族的踪迹,非常遗憾。

     唐有淦老人的热心协助,令盛氏后人的寻根出现了转机。回忆当时的情景,张元章说,珠海遗存的盛氏家族的踪迹已经很少,而且知道这个家族的人也已经不多。素有“唐家地胆”之称的唐有淦,凭着执著和毅力,在今天唐家三庙内的《重修旧墙围碑》(1854年)和《重修三庙碑记》(1863年)中,找到了盛氏族人盛恒山的名字。他发现,重修唐家村的围墙时,盛世丰以捐银三百大元名列首位,重修三庙时不仅捐银一千大元,还是湖北武汉汉口镇劝捐首事。而当时洋务运动要员唐廷枢、唐廷植兄弟的父亲唐广善也只捐银三百大元。这印证了盛家的发达。

     随后,唐有淦与珠海市博物馆张建军、陈振忠等人,根据珠海另一名文史研究者刘志明在香港找到的一本1930年铅印出版的《南溪盛氏家谱》,发现其中有关盛氏祖屋的训示说:虽然盛家搬迁到了南溪,但 “根本仍在唐家”,“祖屋不能放弃,因重要祖山俱在唐家附近”。训示后还附有唐家祖屋图和祖墓大致方位图。据此,唐有淦等人经过多次勘察比照,终于找到了位于今天唐家湾镇佩玉直街的盛氏祖屋。“更加难得的是,唐有淦老人经过细致的寻访,竟找到在这间祖屋里出生的一名盛氏后人盛北月,还找到了以盛世丰之名办理的祖屋土地房产所有证。”这就充分证实了盛氏祖屋的真实性。

     闻说祖屋被找到,盛氏后人从上海、香港等各地赶回,他们亲眼看到了祖宗生活的地方,触摸着历史沧桑的深刻印记,感慨万千之余,更多的是对唐有淦等一众珠海文史工作者的感谢。而经过近几个月来的艰辛努力,历史的灰尘被扫去,盛氏这个大家族最终浮出水面,展现在世人面前。

     生命复何求捐出其所有“老人临终前,心里想到的还是珠海的文博事业。”与唐有淦老人交往甚密的张建军沉痛地说。7月12日,张建军等珠海市博物馆工作人员一行前往唐有淦老人家中探视,病重的唐有淦老人虽已双耳失聪,但他明确表示向珠海市博物馆和珠海市档案馆捐出自己收藏的历史资料和物品。

     8月5日,珠海市博物馆工作人员杨华芳向记者讲述了唐有淦老人最后一次捐赠物品的情景。看到大家来探望自己,唐老清瘦的脸上露出宽慰的笑容。虽然已经听不到人们说话,但人们写下的话,他看得清清楚楚,马上就回答,而且说话字字清楚、条理清晰。“唐老让儿子搬出一批历史资料和书籍说捐给我们馆保存,最后更把一只古老的钟表也捐出。”杨华芳说,这只钟表是唐老的父亲当年从美国旧金山带回给他的礼物,已经过百岁年龄。历经百年的风雨,这只钟表始终与唐老相伴。“这是我最后一次捐赠了,我也没有别的东西可以捐了。”张建军说,这是当天唐有淦老人的原话,闻之大家不禁感动而怆然。

     得知自己患的是绝症,唐有淦老人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拒绝就医,他说不要浪费国家的钱财。因为不能进食,人迅速消瘦,身体极度虚弱,但他每日还与张建军等人保持电话联系。“后来我们和他的两个儿子一起把他‘抬’走,‘强迫’他一定要住院治疗。”张建军告诉文化周刊记者,珠海市人民医院收治了唐老,并把他安排在舒适的房间里,老人得到了良好的照顾。在医院里住了几天,唐老执意要回家。7月31日下午5时,刚刚度过90岁生日的老人驾鹤西去。

     在《香山盛氏族谱》中有两句话描述当时釜涌境(即今天唐家湾镇):“风俗醇良,人事朴俭”。张建军觉得,这两句话也是唐有淦老人的写照。“为人执着无私,胸襟坦荡,值得后人敬仰。”这是人们对唐有淦老先生的评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