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简介:金元浦,浙江浦江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博士。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外文学理论学会常务副会长。北京市科技美学学会会长。教育部、文化部高等学校动漫类教材建设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宣部《文化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和《中国文化发展纲要》起草工作小组专家组成员。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北京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北京人文奥运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中国创意产业国际论坛秘书长。文化研究网http://www.culstudies.com/总编。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中国社会科学》、《求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国内外报刊发表《文化生产力与文化产业》《文艺学的问题意识与文化转向》等论文200余篇。 出版《范式与阐释》、《间性的凸现》《阐释中国的焦虑——转型时代的文化解读》专著10余种, 主编《当代文化产业论丛》(5种)、《文化创意产业译丛》(5种)、《跨越世纪的文化变革——中国当代文化发展研究》、《北京:走向世界城市》等大型报告,主编英文文集Cultural Studies in China等30余种。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质是对原有经济发展方式的革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很难,难在它是一场革命。一是从目标来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对原有的经济发展方式的一种彻底变革;二是从领域来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延伸到社会发展领域、政治发展领域、文化发展领域;三是从作用来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使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状况和性质等发生深刻的变化;四是从影响来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整个社会都会发生极为广泛的影响。那么文化产业发展方式怎样转变,转变中要把握好哪些因素,应该处理好哪些关系。6月21日记者独家专访了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金元浦教授。
文化成为发展的终极目标
记 者:金元浦教授,感谢您接受中国社会科学网的采访。您长期致力于文化转向、文化产业研究,请问为什么要转变文化发展方式,转变文化发展方式的提出有何紧迫性和重要意义?
金元浦:转变文化发展方式,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重要的实践问题,是一场重要的思想革命,是文化理论的创新。
胡锦涛同志在近日的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我国当前的文化发展,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快速发展的现代传播手段、不断扩大的对外开放、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形势相比,还不完全适应。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谋划“十二五”发展,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共同进步。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推进文化发展方式转变,努力实现文化又好又快的发展。
转变文化发展方式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的新阶段。在这一转型中,文化理论和文化发展方式的创新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一创新既是观念的解放,产业的转型,新思路的开拓,又为国家文化政策的创新提供思路,是对未来我国文化发展方向的引领,是一种总体的文化战略的部署与策划。
记 者:有数据显示,中国的文化产业占市场文化比重不足4%,而我国的GDP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这样的数据说明了我国文化的软实力和硬实力相比两者差距非常大。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
金元浦:什么是发展,发展的内涵是什么?发展主要指经济的发展吗?长期以来,国际国内社会一直将发展主要看作是经济的发展,GDP的发展,物质力量的发展。而文化则被视作可有可无的附属物,与发展无关,或与主体经济无关。
但上世纪80年代以来,文化与发展的关系日益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全球化,高新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与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各国重新思考文化与发展,文化、经济、科技与发展的关系。
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民族认识到文化对于当代社会经济生活的巨大影响和制约,认识到文化作为高端产业形态和先进生产力的发展的现实和趋势。尤其是发达国家率先调整、转型、升级,大力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并在这一领域规划、布局,抢占创意制高点。
在这一全球性潮流的推动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策划了“世界文化发展十年”(1988-1997)活动,并于1992年成立了以联合国前秘书长佩雷斯?德奎利亚尔为主席的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1995年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经过数年的调查、积累、撰写和修改,推出了题为“我们的创造的多样性”的报告,深入论述了文化在人类发展中的极其重要的作用。报告认为,脱离人或文化背景的发展是一种没有灵魂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应当被看作一个民族的文化的一部分。
报告指出,发展不仅包括得到商品和服务,而且还包括过上充实的、满意的、有价值的和值得珍惜的共同生活,使整个人类的生活多姿多彩。因此,文化尽管有时候可以作为发展的手段,但它最终不能降到只作为经济发展的手段或仆从这样一个次要的地位。发展中不仅包含经济的发展也包含文化的发展。发展是一种对个人和集体产生强大的思想和精神影响的现象,而经济、科技的发展,说到底还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 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文化政策促进发展”政府间会议。这次会议讨论通过了《文化政策促进发展行动计划》。这份《计划》(草案)指出,“发展可以最终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文化的创造性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对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文化政策是发展政策的基本组成部分”,“未来世纪的文化政策必须面向和更加适应新的飞速发展的需要”。
可见,当代世界对发展内涵的认识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这在当代西方发达国家的产业升级换代中对文化创意产业的高度重视中清楚地得到了显现。
文化产业是转型经济重要部分
记 者: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文化对当代社会经济的影响越来越显著。能否请您具体谈谈文化是怎样影响经济的?
金元浦:西方经济学家大卫?索罗斯比认为文化影响经济结构的方式主要有三类。其一,文化会影响经济效率。文化借由增进群体共有价值的方式,使群体成员得以进行经济的生产程序。其二,文化会影响公平。例如,透过不断灌输像关怀他人这样的共有道德原则之方式,并由此建立使关怀得以表达的机制。如果为了后代着想的道德责任能被大家接受为一种文化价值的话,那么在社会为一整体的情况下,我们从跨代平等里即可看到文化在这方面的重要性。一般而言,文化对公平的影响会呈现在群体的资源配置决策上,如此,其成员可达到公平的结果。其三,文化会影响甚至决定群体欲追求的经济或社会目标。在整体社会的层次上,文化价值有可能与追求物质进步完全一致,并借此赖以判定一个社会的总体经济成果为成功或失败。而另一方面,不同社会的文化并非只追求物质成长,而要追求非物质目标,例如生活品质。
记 者:有人认为,如今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了转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请问您怎么认识这个问题?
金元浦: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不仅是经济领域的问题,也是文化领域的问题。这首先是由以前的单纯的经济为中心,文化为仆从(经济搭台,文化唱戏)的形态,转变到现在党和国家提出的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一体化的战略思想上来。
随着全球化时代信息传播媒介的高速发展和消费社会的来临,文化生产已日益成为当代经济生活的一部分,成为复杂的现代化大生产的一部分。像电视、电影、出版、音像、文艺演出、工艺美术、体育比赛,乃至广告、信息、传播、娱乐等产业,已越来越发展为庞大的产业集团,成为经济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成为许多国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特别是文化创意产业推动并催生了当前在社会生活中越来越发生重要影响的新生的产业类别,即所谓数字新业态,如动漫、网游、互联网经济、数字设计、电子(数字)商务、网络电视台、手机电影、手机动漫、手机网游、手机音乐、手机报刊、手机阅读、手机娱乐等,并推动传统文化产业的变革。
从世界各国创意经济发展的数据来看,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属于高增长、高利润的新兴产业,是升值空间大的“潜力股”。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每年都在17%以上,高于GDP增长速度。2009年我国电影票房收入超过62亿元,同比增长42%,跃居世界第三;新闻出版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大关,比上年增长20%,文化创意产业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其次是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中的高端产业,是当代服务经济中的高端形态。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要调整,要从低端制造业走向高端制造业,要从制造业为主逐渐走向高端服务业,特别是要向生产型服务业转型,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提升改造。作为先进生产力,文化创意产业是产业发展的高端形态,具有高附加值和高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具有低碳环保、生态发展的基本特征,并具有创造就业岗位的优势。它将推动我国整体产业结构的升级、越界、调整和重组。
文化创意产业还是启动和满足内需的重要产业形态。我国人均GDP已经接近4000美元,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我国公民的文化需求将有一次较大幅度的提升。我国休闲、娱乐、体验、游戏、养生、旅游观光和生态文化等方面的需求将急剧增长。目前我国电影电视市场、游戏市场火爆,黄金周文化旅游屡创新高,尤其是三网合一后的数字文化产品不断创新,推动了文化市场的新的繁荣。
体制改革是文化发展方式转变关键
记 者:那么,能否请您进一步详细谈一谈文化产业具体作用?
金元浦:文化创意产业的根本观念是通过“越界”促成不同行业和不同领域的重组、提升与合作。这种越界主要是面对第二产业的升级调整,第三产业即服务业的细分,打破二、三产业的原有界限,通过越界,寻找提升第二产业,融合二、三产业的新的增长点,以推动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第二产业制造业卖产品、卖机器,创意产业卖设计、卖理念、卖精神、卖心理享受、卖增值服务。自上世纪70、8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已经顺利完成了原有产业的转型、改造与提升,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并将其当作国家经济的支柱产业来全力推动。
实际上,今天的文化产品与其他物质性产品在性质上和形态上是全然不同的。文化(文学、艺术、设计等)创意产品具有使用的多次性,尤其是精神产品的享用具有无穷性,而且越是使用,其价值就越高,越是使用得多,其增值速度也就越快;而物质性产品则会因使用和消费而消耗,其价值是递减的,其最典型的例证便是那些一次性消费的产品。一栋房产,作为物质产品的它在使用中会逐渐破损直至废弃,其价值会随使用性减弱渐趋于零;而作为艺术性精神产品(如某些艺术建筑)则具有精神享用的无穷性,其价值反而随着时间的延续而递增。
与汽车、牙膏、家用电器或纺织品不同,信息产品的消费并不会使产品耗尽、价值逐一递减。相反,每一个信息产品都能为很多人重复使用,并且会随着使用的增多而变得更加具有价值。一件诸如轿车、冰箱或计算机之类的工业产品会因使用中的损耗而贬值,而某种信息或文化艺术产品恰恰会有完全相反的结果。一部电影、一本书、一个电视节目、一款游戏或一件软件产品的使用者人数越多,越受人们的欢迎,其价值就越会呈几何级数增加。
记 者:文化发展方式转变包括众多内容,文化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是什么呢?
金元浦:文化体制改革是文化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文化体制改革是我国国家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中央“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要求,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增强国有文化单位的发展活力和市场竞争力,培育骨干文化企业,打造一批走向世界的,有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鼓励民营文化创意企业快速发展,鼓励非公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文化创意产业领域,优化文化产业结构,推动一批企业上规模,上档次,抓效益,努力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这是转变文化发展方式的现实途径。说到底,只有通过文化体制改革才能实现文化发展方式转变,也只有文化发展方式转变了,文化体制才可能得到改革。
打破计划经济的文化发展模式,整合机构、转企改制,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离,走向市场,到市场经济中去游泳,特别是到国际市场去一竞高下,是当前文化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文化部推动多家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加大力度加快进度走向市场。不久前,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动漫集团有限公司同日在京成立。3家集团有限公司转企改制,成为文化系统首批由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直接转制为国有独资公司的中央文化企业。目前,国有电影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脚步明显加快,国有电影制片厂2009年底前没有按期完成转企改制且未出品新影片的,不再核发摄制电影许可证;第一批101家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单位转制工作按要求基本完成,103家高校出版社和268家地方出版社体制改革工作全面完成。
与此同时,全国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也打响攻坚战。国有院团实施结构调整,切实整合资源、调整布局、优化结构、提高效益。报载,2009年全年共有58家国有院团实现转企改制,区域性骨干演艺集团公司集中涌现。北京演艺集团公司、陕西省演艺集团公司、上海文广演艺集团公司等演艺集团公司相继成立,成为区域性龙头演艺企业。这就开启了文化发展方式转变的先机。
文化体制改革全面解放了文化生产力,引进了先进的生产力。但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已经多次反复,过去的小打小闹收效甚微,如何真刀真枪、动真格,我们拭目以待。
文化与科技要两翼起飞
记 者: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文化发展中,科技的作用如何,能否请您给读者介绍一下。
金元浦:坚持文化与科技相结合,实现文化与科技的两轮驱动,不断增强文化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是文化发展方式转变中一项重要内容。一方面,传统的文化产业类别正在进行数字化高新科技的改造,如数字电影、3D、数字电视、数字出版等;另一方面,以数字化等高新科技为基础的文化创意产业新业态正在迅速诞生和风靡,如动漫、网游、数字音乐、网络视频、手机增值业务等。忽视当代数字高新科技的高端平台建设,缺乏高科技引导的创新创意,是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
记 者:“十二五”规划当中有一个重要的篇章,就是要大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刚才您也提到了这方面的情况,比如说要强调进行文化创新,那么我们如何让推动文化创新的内容形式上的创新?
金元浦:文化创意产业是科技文化化和文化科技化的高端产业。我国跨越式发展的道路首先应以数字化信息化高新技术带动文化的产业化。我国作为发展中的经济大国,近年来在世界媒介革命浪潮中奋力拼搏,IT业高新技术获得高速发展,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正日益缩小。从某种程度上说我国网络信息产业的发展,紧紧追踪国际步伐,几乎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发展,在技术与人才上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这就奠定了中国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科学基础、技术保障和人才储备。
同时,当代信息革命已经由过去的硬件为王逐步走向软件为王、创意为王的新的发展阶段,正从技术为王时代走向内容为王时代。显然,在当今网络时代,信息产业只有与内容产业融合发展,才会如虎添翼、前程无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当代信息产业已不再是单纯的信息技术产业,而是信息技术产业与内容文化产业的高端融和形态。同样,文化产业只有与信息产业相结合,以信息化带动内容产业化,以产业化促进内容信息化,走新型产业化道路,才有可能实现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所以,实施文化创新发展工程不仅仅是在文化产业中提高高科技含量,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文化自身具有的性质:当代文化日益具有主体筹划、投射、设计和创造的特征。文化领域必须积极参与国家知识创新体系,参考借鉴经济领域改革的成功经验,建设国家文化创新-创意体系,丰富、扩大和提升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内容与含量。
目前,我国IT业、互联网和信息传播业的发展正迫切需要内容文化产业的支持和推动。这就为我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提供了高端起步,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机遇。它应推动新兴数字技术支持的新媒体信息内容文化率先产业化,从新兴的创意内容产业等高端产业入手,以数字化等高新技术促进文化的产业化,改造传统文化生产流通方式,带动整个文化创意产业的全面发展和提升。
要实现公益性与市场性双赢
记 者:金教授,“十二五”规划提出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我们说发展文化产业不是让文化产业化,文化不能产业化,对于那些不能走产业化道路的文化,我们怎么样理解或者是怎么样理清两者的关系呢?
金元浦:新世纪以来,文化的价值在我国国家战略层面上被重新估量,文化被理解为社会均衡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文化逐步走向国家发展政策的中心。特别是党的17大以来,党和国家对文化的关注日益提升,对文化的推重日见其力,显示了我党审时度势、对新的历史时期文化发展的准确把握。这一把握突出表现为建立了中国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对位性机制。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的协同和配套是文化全面发展的必要构成,缺一不可。在全球市场的环境下大力发展市场导向的文化创意产业,与关注民生,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对位性的科学发展,是我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创举。一方面,它体现了我党审时度势,面对新的国际经济发展态势,做出的战略选择;作为市场经济国家,我国当前文化体制的改革和文化创意产业,遵循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并日益走向全球市场;另一方面,它又从我党的根本宗旨出发,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长远的根本的利益,以公共投入和规划建设的方式,满足公民进入小康时代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的基本需求。这一对创举是不同于美国、欧洲各国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它还处在探索完善阶段,但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实施以人为本、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利,提升公民文化素养,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形式;是适应当代世界潮流,建设现代民主国家的必由之路;是提高文化软实力、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途径;也是实施中国文化走出去,重建文化中国国家形象的根本措施。总之,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加强我国文化竞争力的强大推动力量。
发展市场导向的文化创意产业将向我国公民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多种档次的文化产品,以适应不同层次公民的多样化的个性化的需求。产业在市场化的发展中不断壮大,全面提升文化自身的造血功能,并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累资金,培育文明,开拓道路。
文化创意产业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间不是截然区隔的,而是相互支撑、相互包含、相需为用、共同发展的。二者是相辅相成,又相反相成的。
记 者:金教授,从现实来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至今仍不是十分雄厚,市场化程度不高,体制弊端严重。但是,我国的经济改革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却是成就喜人,举世瞩目。有人说,转变文化发展方式要借鉴和引进经济改革的成功经验。能否请您具体谈一谈借鉴和引进经济改革的成功经验。
金元浦:我国经济改革30多年来,从观念、形态、体制、管理到实践操作,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不乏教训。特别是在现代企业制度、股份制改造、上市金融运营、投融资、产业管理、对外贸易、相关金融、会计、法律、咨询乃至广告运营和品牌构建等方面尤著。转变文化发展方式,就要全面学习我国经济改革的成功经验,把它运用到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现实实践中来。
转变文化发展方式,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充分借鉴和引进经济改革的成功经验,最重要的是要引进经济领域、科技领域的先进人才——战略策划人才、产业运营人才、企业管理人才、金融(上市)人才、投融资人才、科技创新人才、特别是原创设计人才,培养每一专业的专门人才。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相关文化部门长期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工作,吃惯了大锅饭,市场意识和产业意识单薄,这一领域的干部在思想观念、理论准备、尤其是实践操作等前设框架上,都缺乏准备、缺少经验。因此,转变文化发展方式,要引进一批懂得市场,懂得产业经营的管理人才,全面提高我国文化产业运营的水平,缩小与经济改革的较大差距。另外文化产业文化市场又有自己的产业的、行业的、企业的特点,又需要在实践中培养既懂经济运营,又精通文化产业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最富创造性的高端创意人才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据统计,现代财富的创造更多集中在一些最优秀的创意人才上。这样,创意就成了当代产业组构中的一种特殊的设置,它决定了产业的性质,并由此决定了产业的管理与操作。第二产业的发展靠机器、厂房、资源和劳动力,创意产业不同于制造业的汗水产业、劳动力密集产业,创意产业的发展靠创意阶层,靠创意群体的高文化、高技术、高管理和新经济的 “杂交”优势。
最近,文化部《全国文化系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出台。这是文化系统第一部人才发展规划,也是《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颁布实施后的首个行业人才发展规划。《规划》呈现了开放的文化人才政策,提供了科学的人才培养方式,对于改变文化发展人才匮乏的现状具有重要意义。
从注重GDP到更注重人
记 者: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发展模式的调整和增长范式的重要转变,是向内生性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其根本,是从GDP 唯一模式向“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转变。请问如何实现“以人为本”?
金元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以粗放型、资源型、投资型为主的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收入的不断增加,社会文化需求不断升级,发展方式表现为收入函数变化带来的新的巨大需求要求增长方式的变革和供给结构的调整。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转向内生性的创新模式的转变,是发展观念的转变,是发展模式的转换,它更关注人、热爱人、尊重人、提升人,有利于全面提高我国人民的生存质量和我国政府的服务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文化创意产业是与艺术、文化、信息、休闲、娱乐等精神心理性服务活动相关,满足小康形态下人们精神文化娱乐需求的所谓“第五产业”,是城市精神消费与娱乐经济融合发展的新载体,是现代服务业的高端组成部分。在总体服务业的业态中,文化创意产业开拓艺术型、精神型、知识型、心理型、休闲型、体验型、娱乐型的新的产业增长模态,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市场,涵养新一代创意消费群体,以推动新形态的文化经济的发展,并且通过在全社会推动创造性发展,来促进社会机制的改革创新。
现代科学技术已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文化领域,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科技含量也越来越高。科技进一步文化化、人性化了,文化也进一步科技化、高科技化了,新的高科技的文化娱乐方式不断创生,文化全面渗透到高科技产品之中。一切高科技产品归根结底都是为人服务的,它们都离不开文化,离不开文化所昭示的生存的意义、意味和人的生命的本质。高科技产品也只有最终依赖人们对文化服务的越来越广泛全面的需要而获得日益广阔的市场。一种无关人和人的文化的高科技既没有必要发展,也不可能发展起来
记 者:也就是说,文化产业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就是“以人为本”?
金元浦:是的。先进的文化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说到底是以人为目的、服务于人,服务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产业结构下游化源于需求结构的上游化、高档化。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社会需要也不断提高。在基本的物质层次满足的基础上,人们更多地关注文化上的、精神上的、心理上的需要,注重个体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生存质量。人们在生活中对第一产业产品的需求在总体支出中的比重会相对下降,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则会大大增加,人们对书籍、音像、影视、艺术产品的需求,对娱乐服务、旅游服务、信息与网络服务的需求会大大增加,即物质层次的衣、食、住、行需要也大大的文化化了。随着生活的日益提高,人的更高的需求便会优先增长,从而精神文化附加值的经济含量和财富含量越来越高,而文化产品与文化消费则会优先增长。
我国目前人均GDP 达到4000美元,东部发达省市已达10000美元左右,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巨大飞跃,将使我国产生无可估量的重大变化。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