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即将入围《中国文化遗产预备名录》的中轴线申遗问题,近来成为文化领域炙手可热的话题。昨天,在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召开的“北京线性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讨会”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副主任李建平呼吁,中轴线上的文物古建缺失不容忽视,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恢复其中最早的建筑——北上门。
北京的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全长7.8公里,它纵贯外城、内城、皇城和紫禁城四重宫阙的主要城门,并将宫殿、苑囿、皇家坛庙等重要建筑有机地连为一体,成为京城的“龙脉”。据了解,目前北京市中轴线格局基本完整,钟鼓楼、地安门内外大街、景山、故宫、天安门、太庙、社稷坛、正阳门、前门、前门外大街等保护完好,最南端的永定门也得到了部分复建。
随着历史的变迁,中轴线上也有很多消失的风景,例如天桥、地安门以及原位于天安门位置的皇城正门——大清门。李建平认为,尽管历史在不断给中轴线注入新的文化,中轴线的变化也是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但一些重要的中轴线建筑还是应该给予修复。尤其是这条“龙脉”上出现最早的建筑——北上门,应该得到更多重视。
此前曾有专家指出,北上门是北京中轴线上最早的建筑。从地理位置上看,北上门位于神武门与景山南门之间,是一个坐北朝南、楠木结构、黄琉璃瓦、红墙身、五开间、屋宇高大的建筑。同时,它的“原始身份”是辽金时期太宁故宫内廷的紫宸门,元代兴建元大都宫苑规划时,就以金太宁宫紫宸门为界,南修皇宫,又将大内禁苑规划在其北,并将紫宸门改作元大内外夹垣北门,更名为北上门。到了明朝再修北京城时,又再一次以北上门为界,南修紫禁城,北修万寿山。
从1179年紫宸门的始建到1956年北上门的拆除,之间777年的历史沿革,可以说是至今800多年来北京中轴线和北京古都规划的中心点之一。李建平认为,虽然经历了元、明两代复建和更名,北上门始终是皇宫与禁苑之间的“御路”门,由此可见其历史地位的重要。
“如果复建,就应该保持原样。”李建平说,对于天桥、地安门等现在没有条件恢复的建筑遗产,可以在原址放置历史说明标识,证明其曾经存在过。而北上门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则不存在影响交通的问题,具有复建条件。因此,李建平呼吁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该对其进行修复,使北京城的中轴线文化更加完整。
对于恢复建设中轴线上一些消失的古建,部分专家也有不同的看法。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文博馆员刘文丰表示,地安门南移复建,没有在原址上,有违文物保护的最基本原则,容易造成信息误导。他还建议将天桥双碑重新移至天桥路口保护起来,以壮中轴线威仪。
会上,专家们还热议了中轴线景观恢复的相关问题。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