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漓江边又见“久违”的划龙舟
提起端午赛龙舟,83岁的刘大爷还记忆犹新。“每年端午节前一个月内,解放桥头这段水域便出现热身龙船,并发出‘咚咚咚咚咚’的鼓声,桨手们‘嘿嘿嘿嘿嘿’的吼声——— 人们就知道,紧张的龙舟竞渡快要开始了。”刘大爷回想起当年仍觉激动人心,当年会有上万人在漓江两岸和解放桥一带观看。那时胜利的队伍会获得一头猪还有奖金,可威风了。“不过,”刘大爷遗憾地说,“这样的场景已经好久没有见了,就连龙舟的样子对于一些孩子来说都是陌生的。”
6月6日端午节当天早上,记者有幸看到了“久违”的划龙舟。
穿山街道办三联村六狮洲,一串串红火的鞭炮炸响。“划龙舟了!”村民们手提着刚买的菖蒲、鸭子快步朝河堤边走去。有的人正吃着米粉,听到鞭炮声,端起米粉边吃边来到河堤边,一睹龙舟的风采。
一条21米长的龙舟身着“盛装”亮相江中。船面上,鼓在最中,往后依次是长青树、罗伞,三面旌旗分别插在龙舟的前中后方。头旗手、二旗手、三旗手、鼓手、锣手、唢呐手、铁炮手以及划龙舟的摇丁纷纷到位。六狮洲的龙舟是黑色的,为了统一色彩,船上的旌旗、人员的服装都是黑色。
此时,天空突然飘下小雨,雨滴打在人们身上,但大家观看龙舟的热情依然高涨。有的打着伞、有的躲在江边屋檐下继续观看。龙舟手们将红绳往头上一扎,冒雨蓄势待发。
又是一阵鞭炮声响起,龙舟上75岁的唢呐手周五四熟练地吹响唢呐,锣声鼓声大作,头旗手6岁的周嘉豪在爸爸周连生的保护下将旗子高举过头,向前一挥,摇丁们踩着鼓点的节奏,唱起传统的《龙舟调》,奋力挥舞船桨,浪花飞溅,“龙王”疾驰江中。
摇丁们划着龙舟在江中来回“游了”3圈,观众们纷纷拿出相机、手机拍照,过足了眼瘾。最后,龙舟朝着大河乡东窑村方向划去。
据了解,划龙舟是我国在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有2000多年的历史。这个习俗一方面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一方面是祈求风调雨顺、平平安安。
六狮洲一位88岁的周爷爷向记者回忆道,在他年轻的时候,每次端午节前,都能看到江面上有很多人在练习划龙舟,大部分都是本市一些村里的人。到了端午节当天,10多艘龙舟全部出动,江面上好热闹。后来,各个村里的人都外出打工、上班,划龙舟的人手不够。有时候好不容易凑够了人,又因为端午节前下雨涨水,考虑到安全问题就取消了。划龙舟并不是每年都能进行,现在,这个传统习俗在人们的观念中好像成了可有可无的事。
“这次端午节,我们村又一次组织大家划龙舟,大伙都很兴奋。”周爷爷说。
老桂林人的端午“板路”
除了划龙舟,不少端午节的回忆还根植在老桂林人的心中。“家家挂艾草,儿童点雄黄,五子好吉祥……”一些老桂林人在谈起以前过端午节的情景时,总是有扯不完的“板路”。
张世雄住在丽君路附近,今年50多岁了。他告诉记者,上世纪60年代,他读小学,那时一年里只有端午节能吃到粽子,所以对端午节印象很深。那时,每到端午节,他的外婆就买回糯米和粽叶在家里包粽子,他们几个小朋友一直在旁边守着,巴望快点吃上粽子。家里条件好点的,买肉包粽子;条件一般的就包素粽子,气氛照样欢喜。煮熟的粽子小朋友都抢着吃。“现在生活节奏比以前快了,很多人没时间包粽子,大都在市场、超市买。”
每年端午节前几天,家里老人买来菖蒲、艾草和紫苏扎好挂在大门上。张世雄说,长大后,他才知道挂这些东西是有科学依据的,并非仅仅是依照传统。因为端午期间,时近夏至,正是寒气、暑气交互转换之时,人最容易生病。因此,古人在端午节悬挂艾草、菖蒲等,可以避毒虫、消病毒、除恶气,这个传统就一直流传下来了。
而到了现在,这些恪守传统文化的似乎都是中老年人,年轻一代对端午节的印象只是停留在买粽子和吃粽子上。
6月6日这天,太平路上,卖菖蒲、艾草、紫苏的人摆满整条街。
“多少钱一把?”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问了价格后,挑了一把最多的。紧接着,又有两位中年女士一起前来选购菖蒲。
乐群市场里,一些卖干杂的店铺老板将雄黄粉放到店门口,1元钱一小包。一位前来买雄黄粉的刘奶奶说,夏天蚊虫多,洒些雄黄水在室内角角落落,有杀虫的效果。这种雄黄杀虫剂是天然的,现在好多人不懂这些传统风俗了,用的都是添加化学成分的杀虫剂。
6日这天一大早,西门市场里很多市民准备购买“五子”。住在象山区可成里的谭奶奶就是其中一位。她说有的人已经提前买好了,但她想挑新鲜一点的,所以当天才买。她说按照习俗,每逢端午节,每家每户都要吃“五子”,即粽子、桃子、李子、蛋子、蒜子,是取“五子登科”的寓意,当然每个地方的“五子”会有小小的不同。
记者发现,前来购买端午食品、用品的人群中,大都以中老年人为主,年轻市民的身影很少看到。
传统节日如何重焕传统人文光彩
端午节中,划龙舟是一个重要的传统元素。据了解,曾有政协委员递交了题为《关于打造以传统龙舟竞赛为载体的桂林特色节庆活动的建议》的集体提案,建议桂林市以恢复端午龙舟赛为平台,将多种节庆和文化元素融入其中,打造一个能整体展现桂林山水和文化特色、拉动桂林旅游市场的品牌。
恢复龙舟赛举办,也有人感到担忧。他们担心端午节处在雨季,江上容易涨水,会带来安全方面的问题。但不论大家的想法如何,有一个观点却是统一的,那就是政府有义务进行规划、引导,将传统文化保护好并发扬下去。
在传统的端午节,有些市民认为,除了吃“五子”,端午节的节庆氛围似乎只有在挂满促销信息的商场、举办各种娱乐活动的公园景区才能找得到。这样一来,除了逛商场、进公园,端午节似乎就和平常假期一样。
如何重新焕发端午节这个传统节日的人文光彩,并与现代生活相融合?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覃德清表示,民族与文化如影随形,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保护民俗文化其实也就是保护我们民族自身。其次,保护民俗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政策法规的制定和经费的投入只是其中一个环节。发挥社会各界多种力量,才有可能保证民俗文化得到有效延续。这离不开政府部门、学术界、商界以及地方文化人士高度重视民俗文化资源的普查、保护、开发与利用,更需要个人和家庭对传统习俗的自觉持守。“因此,我们需要强化普通百姓对自身民族的认同和自豪感,意识到保护和管理好这种文化遗产是非常重要的。特别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民族认同教育,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覃德清说,民俗文化中凝结的审美心理、审美崇尚、审美趣味,预示着人类对美好社会、美好未来的期望,这种期望是人类文化朝着符合人的本性和美的规律方向演进的指南针。对民俗文化加以保护,通过人文重建促使传统民俗获得新的存在载体,也是发掘民俗文化的内在价值,焕发新的生机活力的过程。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