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林被誉为“山水甲天下”。但桂林市多年来处于这样的困惑中:一方面要保护漓江山水,另一方面单纯“旅游经济”又难以支撑经济大厦。
经过多届决策者的不断思考、探索,桂林市终于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保护漓江,发展临桂,再造一个新桂林”的发展战略。桂林市市长李志刚说:“‘十二五’目标就是要让城市‘靓’起来,企业强起来,市民雅起来,百姓富起来,把桂林建设成为国际旅游名城、历史文化名城、生态山水名城。”
近年来,几大因素制约了桂林发展:一是人口急剧膨胀,城区面积狭小,每平方公里人口达2万人,而城市人群密集度的国际标准是每平方公里1万人;二是受“保护漓江,难以发展工业”的制约,导致财力有限,城市基础设施落后,城市辐射力弱,城镇化率低,继而发展旅游经济也受到限制。
近年来,桂林市围绕“保护漓江,发展临桂,再造一个新桂林”的发展战略,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加减法”:
一是对老城做“减法”,对新区做“加法”。将位于老城风景区的机关企事业单位统一搬迁到距离老城区约16公里的临桂新区,还景于民。同时,新区离漓江远了,离景点远了,为发展工业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二是在产业布局上,对重化工业、高能耗产业做“减法”,对高新产业做“加法”。关停并转了漓江沿岸40多个较大的工厂,还关停了一些小水泥厂、砖瓦厂、矿山等。随之而来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光伏等高新技术产业。“十二五”期间,桂林市正在全力打造我国最大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产值将达到千亿元。
三是在资源配置上,对县域做“加法”,对市区做“减法”。桂林市共有12个县、5个城区,500多万人口,是广西14个地市中县区最多的地级市。鉴于这种情况,必须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壮大县域实力。近年来,荔浦县成为“中国衣架之都”,年产衣架20亿只,产量占全国产量的80%;仅有29万人口的恭城瑶族自治县不仅是全国沼气第一县,而且年产各类水果达65万吨;以灵渠闻名的兴安县因广种葡萄,被誉为“南方吐鲁番”。据悉,桂林市2010年GDP达到1100多亿元,其中有三分之二来自县域经济。
科学发展战略不仅使桂林市经济发展上去了,而且漓江保护得更好了,县域经济、社会管理等多项指标处于广西乃至整个西部地区的前列。
2010年,桂林市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5485元,位居广西第一。据分析,桂林GDP总量突破1000亿元、财政收入突破百亿元用了60年。按照目前农业稳市、文化立市、旅游兴市、工业强市的思路,GDP总量突破2000亿元、财政收入突破200亿元,只需5年时间就能完成。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