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文化>  正文

“文夕大火”前长沙全景图现身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1年4月13日   来源:长沙晚报

20世纪初的天心阁。?天心阁始建于明代,清乾隆时期重修过,1938年毁于“文夕大火”。

昨日记者根据专家推测,在老照片拍摄位点拍摄的现景图,拍摄区域与晚清时期的老照片基本接近。

因其为砖石结构,天心阁的城墙是“文夕大火”中存至今日、唯一的古长沙城遗迹。天心阁本身在1983年重建。

湘春门

据悉,当年的湘春门位于今日的北正街与湘春路交界一带。

湘春门

湘春门在明清时期即为长沙城九个城门之一,位于长沙城西北方,此为20世纪初湘春门景象。

长沙府学宫

1938年,长沙府学宫毁于“文夕大火”,仅存“道冠古今”、“德配天地”二牌坊。其中“德配天地”于上世纪80年代被毁。目前仅存的“道冠古今”牌坊位于天心区西文庙坪街中心。

长沙府学宫

20世纪初的西文庙坪牌坊一带。长沙府学宫原为长沙府辖12个县州的最高学府,从清光绪《善化县志》里可窥当时的恢宏:正殿五进,为核星门、大成殿、御碑亭、崇圣祠和尊经阁;西面为训导署、名宦祠、乡贤祠、射圃等;东面为教授署、明伦堂、文昌阁、屈子祠等;东南有魁星楼。

曾国藩祠

曾国藩祠所在的区域在现在湖南省少年儿童图书馆附近,已是一片工地。

曾国藩祠

20世纪初的曾国藩祠。本版图片均为邱晓峰?拍摄、翻拍

  山水洲、古城墙怀抱中的长沙,平展浩大,街巷纵横,城中心古树回环,宫室巍峨,城西南殿阁矗立,翘角飞举。文史专家笔下描述的这样的长沙城你见过吗?长沙城百年缔造毁于“文夕大火”,在此之前的长沙城有着怎样的风景,在众多老照片里,能看到的也仅仅是“只言片语”。正在天心阁举行的《长沙百年 古阁见证》专题图片展吸引了参观者高度关注,昨日记者在湖南图书馆见到了一幅大型老长沙黑白全景照片原件,它如一部鸿篇巨制,将老长沙在“文夕大火”前的繁盛娓娓道来。

  从天心阁到湘春门,挑土喂猪都看得好清楚

  省图文献研究所所长、研究馆员寻霖告诉记者,这幅大型老长沙全景照片,由日本人拍摄于上世纪20年代,全长128厘米、宽19.5厘米,由于被折成5部分,年久出现了深深的折痕。“这张珍贵的照片,是我们从民间收来的。这是目前省图发现的唯一一张‘文夕大火’前长沙全景照片。”而这幅全景照片是研究“文夕大火”前长沙旧城址风貌、民间建筑风格、生活状态、经济状态各个方面非常珍贵的研究史料,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从画面判断,这张照片是站在天心阁往东北不远的城墙基址上,面向西北方向而拍。”寻霖介绍,在这幅黑白照片中,老长沙城的从南至北全貌几乎尽收眼底,大规模的民居错落有致。城中的八角亭、长沙老电厂的烟囱、文庙等标志性建筑,都可清楚辨认,远处的岳麓山也轮廓清晰。在城墙内坡上,可以看到一些居民在聊天、赶猪、挑肥,浓郁的老长沙生活气息让人忍俊不禁。

  实际上,这张全景图的“替身”早在2000年与长沙读者见面了。在《百年长沙老照片丛书》中,由陈先枢和梁小进编著的《长沙万象》一册从第3页起就用了5个版面刊出了这幅全景图。湖南省文史馆馆员、长沙地方史学者陈先枢说,他最早从山东画报出版社的《老照片》丛书中看到这幅全景照片,于是就翻拍了下来。“看得出长沙当时是一个既古老,又与时俱进的城市,当时长沙是一个美丽的山水洲城,这也显示了长沙的历史文化底蕴。感觉长沙很平和,街巷空间布局很美,并不是杂乱无章,也非千篇一律虽然没有刻意规划,但是房屋布局井井有条,很有南方民居的特色。”

  在书中由陈先枢和梁小进为此撰写的图片说明十分优美:“这4张图连在一起是一幅完整的长沙全景照,它拍摄于二十世纪初,原由5张照片连缀而成。这是一幅令人顿生苍凉雄健之感的晚清真实画面,它广阔壮美,气势宏大,展现出历史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二十世纪初的长沙仍然保留着浓厚的古代风貌。照片也生动地反映了那一时代的变化。作为军事防务的城墙已显得残破不堪,甚至成为附近居民的蔬圃和牧场;远处灵官渡临江一带竖起了高高的烟囱,近代工业的烟雾开始在古城上空轻扬;而城内四处已出现风格殊异的西汉建筑,长沙城已经迈入近代化的历程。”

  照片是日本间谍为了攻城所拍摄的?

  关于照片拍摄的时间,陈先枢有不同的说法:“这张照片大约是1910年时由日本人拍摄的。”而关于这张照片是否是日本间谍为了进攻长沙城拍摄所用,湖南师大历史学院院长莫志斌持怀疑态度:“目前还没有哪本史料对此事进行了论述或者加以证明,所以这种说法缺乏史学依据。但这张全景照片的现世充分印证了一些史料中关于长沙旧城区的描述,使我们史学工作者对于原有史料的研究更加深入,内涵也更加的丰富。虽然全景照片背后的依据不明,但并不影响我们了解长沙旧城区的原貌和老城区的变迁。并且是我们复原长沙旧城区原貌的重要依据,是非常重要的非文字史料。”

  为什么许多当时的老照片是外国人所拍?许多长沙的老照片为德国人、日本人所拍。对此,文史专家梁小进称:“因为照相技术流传到长沙来是同治年间的事情,使用还很不广泛,就是在解放以后有照相机的人也很少,一般(长沙)人都没有照相机,所以那个时候只有外国人有照相机,很多外国人都随身带了照相机。”

  据梁小进介绍,当时外国人生活在中国,还发行了很多明信片,而明信片上经常会印有当时他们居住地方的照片,这是他们的通邮方式之一。“但是当时附了长沙老照片的明信片我还没见过。”

  而这次出了长沙全景照片之外,省图同时还搜集了同时期拍摄的湘春门、文庙坪学宫两张黑白照,及长沙天心阁、曾国藩祠、岳州城全景、岳阳楼远望等4张明信片每张底部写有“扬子江上游”字样和照片名,另外还有一行日文小字。

百年前的“传奇”今何在?

从画面判断,这张照片是站在天心阁往东北不远的城墙基址上,面向西北方向而拍。照片左边可见天心阁,远端隐约可看到岳麓山。

  从这幅全景照片中可见,城墙只剩下了墙基。“1921年谭延闿在湖南当政时,便拆掉了城墙。”寻霖说,由于城墙外是护城河,拆城墙时就把土填到了护城河里,在此基础上后来修建了粤汉铁路。再后来,随着城市发展,铁路废除,逐渐发展成了现在的交通要道芙蓉路。现在的芙蓉路旁还有一个“便河边”的地名,其得名就是填护城河时,留了一小部分,现在护城河已经难觅踪影,但是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而这些明信片上的天心阁、曾国藩祠以及全景照片中的八角亭、府学宫、湘春门是否还存在,还是已经成为城市传奇的一部分??记者昨日走访市内,试图寻找百年前传奇的“蛛丝马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