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10年艰辛,我市一家环保科技公司研制成功一种“垃圾环保再生煤”,今年1月,在南宁举行的第20届广西科技活动周的展览大厅,这种“再生煤”项目一亮相,马上吸引了众多关注。这个项目的技术特点是不用筛选,将生活垃圾通过专用机械设备脱水、烘干、粉碎,加入专用添加剂搅拌后,压制成不含硫的清洁能源,热值达5000大卡。这项技术向人们展现了对生活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的新的美好前景。
“垃圾环保再生煤”只是我市近年来科技创新成果之一。我市2008年启动第四轮创新计划以来,共组织实施技术创新项目1175项,全市财政科研经费投入达1.8亿元,全社会科技总投入达48.7亿元。通过科技计划项目的实施,实现新增产值230.6亿元,新增利税29.8亿元;3年来,共引进、培育和推广农业新品种85个,其中千头万亩以上的79个;引进、开发、推广标准化种养技术38项,开发应用农产品加工新技术13项,开发农产品加工新产品23个。39项优秀科技成果获广西科技进步奖;2009年,12县5城区全部通过“2007—2008年度全国科技进步考核”,我市第三次蝉联“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并成为广西唯一的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
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我市在完成第四轮创新计划之后,区域创新能力大大提高,表现在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继续领先全区,企业技术平台建设不断加强,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进一步完善,产学研结合力度进一步加强,科技中介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2008年至2010年9月,全市累计申请专利2729件,专利授权1927件;培育创新型企业17家,其中国家级3家、自治区级9家、市级5家;桂林乳胶厂等5家企业成为第一批市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
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不断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截至目前,共建成1家国家级、16家自治区级和32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国家级、24家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自治区千亿元产业研发中心。
“三农”科技信息服务网已覆盖全市12县。灵川、兴安两县成为全国科技信息服务节点示范县,阳朔、平乐、灵川、兴安等4个县成为自治区“三网通”示范县,示范县数量排全区第一。
3年来,共组织开展产学研结合科技项目92项;建立了我市产学研联席会议制度,我市与广西大学、上海国家大学科技园联盟等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筹建了机床、橡胶和量具量仪3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009年,桂林国家高新区成为广西唯一一个全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桂林大学科技园在桂林国家高新区正式开园,为促进我市科技成果转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市科技中介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形成了以市生产力促进中心为龙头,14家县(区)级中心、4家行业中心、1家科技创业服务中心集成联动、资源共享、服务协作、优势互补的科技中介服务网络;建立了中小企业数字化产品开发制造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8个共性技术支撑平台,2010年,市生产力促进中心晋升为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孵化基地建设加快,孵化空间由2.7万平方米增加到10万平方米。3年来,毕业规模以上企业11家;新增入孵企业61家,总数达253家;新增留学人员、博士企业8家,总数达71家;大学科技园入驻企业及商务服务机构40余家。
创新促进产业发展
第四轮创新计划实施以来,我市坚持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大力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攻克了一批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开发出了一批新产品,科技有力地促进了新型工业化发展。
3年来,共组织开发工业新产品160个,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平均年增22%,引进开发工业新技术56项,建立制造业信息化企业53家,新培育创新型试点企业17家,开发应用节能减排技术10项,建立节能减排技术集成应用示范企业8家。
我市紧紧围绕打造广西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目标,坚持产业化与创新并举,重点在现代机电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领域,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扶持企业做强做大,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群。2008年国家新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出台以来,我市共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3家,占全区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35.7%。3年来,我市共新增高新技术产品172个,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年增30%以上,预计2010年高新区(园区)高新技术企业总产值占园区工业总产值比重将达到60%,首次突破400亿元。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