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文化>  正文

光影中的笑脸 地震一周年美术书法摄影展北京展速写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1年4月3日   来源:青海新闻网

  “4.14”是一个让青海人民感到阵痛的日子,然而也是一个共浴爱心携手共奋的美好见证。开展当天,应和着暖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内一股温情也在脉脉荡漾。200多名参观者在一幅幅作品前驻留、品评。前行的脚步会不时地被西厅中央通道处由几百张玉树灾区人们的笑脸组成的笑脸长廊所吸引。尤其是孩子们那清澈的眼神、明媚的笑脸,让人们无不感受到幸福。凝望着阳光透射下的那一张张令人难忘、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笑脸,观众耳际仿佛传来孩子们咯咯的欢笑以及大人们会心的微笑,笑声像是叩击心头的鼓点,又像是在传递着暖意与幸福,一种无言的触动在每个人的心底蔓延。而饱含激情的81幅美术作品、208幅书法作品和800余幅摄影作品,更是让人们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青海省摄影家协会主席蔡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摄影属于现实的题材,我们从去年地震后就不断地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开始记录拍摄,先后组织6批次80余人的摄影创作团队分赴玉树灾后重建的最前沿,同时邀请全国著名摄影家郑云峰、梅生、孙海波等20余人参与摄影指导创作,精心组织4个小分队分赴北京、天津、辽宁、山西、河北等省、市,跟踪拍摄5000余名玉树学生省外就读的情况,亲身感受和记录全国人民对玉树灾区的无私奉献和关爱之情。蔡征说,摄影作品不是表层上的呈现,而是思想上和发自内心的感恩之情,这是一种心理上的安慰,精神上的支持。钢筋水泥不能说话,但人的情感可以融化在钢筋水泥中。的确,在现场,遒美的书法、恢弘的绘画、生动的影像及清俊的雕塑,无不诠释着“为时代写真,为人民留影”的创作宗旨,这些作品所呈现的具有历史时空的静穆感与感情上的内省效果似乎在向人们明示:流淌在我们血液之中的中华民族精神是战胜一切灾难的坚强后盾。

     青海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陈治元说,40米巨幅书法长卷就是一种力量的凸显。立于作品前,眼前会闪回出艺术家们历经艰辛深入现场,以各自的方式直追涌动心底的灵感,在构图、用光、背景环境、色彩选择和影调的控制中,实现视觉审美和思维审美转化的过程,不仅加深了观者对作品的印象,而且直观地扩展了作品的延伸思维。画家张建青针对其创作的山水画《大爱无疆》对记者感言,山水画对于表现主题性展览有局限性,为了突出主题,把抗震救灾的过程记录下来,进行艺术加工与再创作,我专门到灾区写生、取材,前后花了5个月的时间创作出这幅让车队置于山水之间,反映全国各地的救灾物资源源不断运往灾区的场景。西宁画院院长、写意花鸟画家田昕则对记者袒露心迹,她说,西宁画院作为青海省惟一一个专业美术创作机构,为了这次主题性画展,我们专门召开了动员会,进行构图、艺术采风和主题研讨。此次参展我创作的中国画《祈福图》就是六易其稿,着意表现多民族团结一心,表现全国人民对玉树人民的大力支持。

     通过画家们当场的解读,记者仿佛感受到了艺术家们情不自禁的“挥写”,用手中淋漓的水色之笔点染、扫抹着高原潮涌的天空。笔触间透出的水渍与飞白,于恍兮惚兮中幻化成一幕幕催人泪下的感奋之情;那变幻莫测的水渍交汇,隐约难辨的流彩溢形,以及在水色交响的互动中激扬奋进的画面,让给予玉树支持与援助的全国人民看到一个新玉树在经受磨难之后展现出的绚丽图景,看到了玉树重建中的每一步坚实,以及共同回味携手共度难关的一个个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