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文化>  正文

长沙:文化产业发展出现新定位、新活力、新格局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1年3月28日   来源:中国经济网

  

  进入3月,电影市场淡季到来。然而,长沙的各大影院依旧人声鼎沸,形成了一个观影新高潮。2010年,长沙全年票房收入1.36亿元,比2009年增长45%,占湖南全省票房收入总额的61.3%。

  

  2010年,长沙文化产业10大亮点如今仍被人津津乐道:中国民营出版发行行业第一股“天舟文化”成功登陆、中国第一部长篇高清动画故事片《山猫和吉咪》荣获“美国国际电影节动画特别大奖”……

  

  一批不同于以往的学子汇集在世界罕见的千年学府岳麓书院,进入“长沙文化产业高级研修班”课堂。这批从长沙市筛选出来的文化产业骨干,肩负着一个特殊的使命:当长沙市建设国际文化名城的拓路先锋。长沙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陈泽珲面对60位文化产业精英致辞:懂经济又懂文化的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已成为长沙建设国际文化名城的瓶颈,你们要给自己出题目,做到“三个想一想”,想一想当今世界文化发展的大趋势是什么?想一想长沙建设国际名城的方向在哪里?想一想在这个文化产业发展滚滚大潮中,需要自己做什么?

  

  长沙的文化产业起步早,发展快,活力强,影响大。对内,是居民幸福感的符号;对外,是城市知名度的标识。这些年来,长沙市委、市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看得很重、摆得很高,不断创新思路、强化措施、完善机制,加快了文化强市进程。

  

  用广阔视野找准文化强市的新定位。2010年6月,长沙市委全会上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城市国际化的若干意见》,做出了“把长沙建设成为具有深刻历史内涵、鲜明时代特征、浓郁地域特色、高度创新精神和广泛国际影响的国际文化名城”的重大战略决策,《长沙建设国际文化名城战略纲要》、《长沙“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长沙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也相继编制出台,用国际视野找准了“文化强市”的新定位,明确了“文化强市”的重点任务:提升文化形象,充分展示长沙的湖湘特色、湖湘灵魂和湖湘风情;提升文化品位,围绕历史文化、名人文化、生态文化、娱乐文化、休闲文化和民间文化打造载体;提升文化实力,实现文化经济和文化产业、文化市场、文化品牌的充分整合;提升文化影响,下好“走出去”和“引进来”一盘棋。

  

  用体制改革激发文化强市的新活力。2010年2月,该市制定了《长沙市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文化体制改革的“路线图”、“时间表”和“任务书”,加快了改革步伐。全面推进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合并长沙市文化局、市广播电视局、市新闻出版局,组建新的长沙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合并广播电台、电视台,成立新的广播电视台;组建新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局。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长沙晚报集团将系列媒体和其他实体与晚报完全分开,建立新型组织结构;长沙市广电集团下属各单位普遍实行法人年薪制、频道负责制;推进公益性文化单位改革,长沙市文化局所辖市博物馆等9个公益性事业单位实施了单位目标等管理办法。

  

  用有效载体构建文化强市的新格局。记者了解到,该市通过重点抓好项目建设、主体壮大和品牌提升来提质文化产业,产业总体规模持续扩大,领先优势进一步巩固。去年初,长沙将22个总投资为400多亿的文化项目纳入全市100个“两帮两促”项目范围,完成投资50多亿元。同时,重视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基地)和骨干企业,评选出十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十大文化骨干企业进行重点扶持,专题研究动漫产业,由高新区拿出400亩土地建设动漫产业园,拿出两栋高楼作为创意产业孵化器,市里还拿出5000万——1个亿来扶持动漫的发展。在品牌提升上,举办了首届中国?沙坪湘绣文化节,四大名绣联合发布《沙坪宣言》。该市推出的中国第一部长篇高清动画故事片《山猫和吉咪嘉年华》之《解救吉咪》荣获“美国国际电影节动画特别大奖”。据初步估算,2010年该市文化产业总产出930亿元,增加值450亿元,总产出与增加值与上年相比增速都在20%以上,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10%。近3年来,长沙市GDP年均增长15.3%,长沙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18.1%。“一手抓文化产业提升,一手抓文化事业繁荣。两手都不放松,都看得重。”长沙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陈泽珲如数家珍:新建示范性乡镇综合文化站38个,示范性社区(村)文化活动中心(室)90个,已建农家书屋297家,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六大工程建设快速推进;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博物馆,审核了《傅伯瑜博物馆》等三家民办博物馆;文艺精品迭出,电视文献纪录片《毛泽东遗物的故事》、电视连续剧《黎明前的暗战》在中央一套等播出,湘剧《古画雄魂》荣获第十三届文华奖“文华优秀剧目奖”,小戏《从头再来》获得第九届中国艺术节作品类“群星奖”;组织第三届“百佳群众文艺团队”评选,全市群众文艺团队发展到1089支,获得第九届中国艺术节项目类“群星奖”;春节前后组织了五大系列活动350场,参与人数100万人次,“激情桔洲,诗画湘江”、“幸福长沙,欢乐新年”等一批群众参与的文化娱乐活动把长沙的文化魅力展现得多姿多彩。

  

  编辑短评

  

  有了好政策,更要有自身的好定位

  

  文化产业是一项创新性、超前性、突破性很强的产业,长沙市近年来能够保持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势头,与“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长沙精神分不开,与敢闯、敢干、敢于解放思想的长沙人分不开,更与市委、市政府站在全球高度、用国际视野对长沙文化产业发展的定位分不开。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为文化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湖南省提出了文化强省战略,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作为省会城市的长沙,在提出文化强市战略目标之后,2010年明确把文化创意产业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列入了《长沙市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规划》。《长沙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则明确提出推进长沙文化产业向高端化、网络化、数字化和品牌化方向发展。这一年,长沙市更是明确了建设国际文化名城的战略定位。

  

  有了新定位,长沙市根据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有关文化体制改革精神的要求,进一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打破了旧有体制机制的障碍,释放了文化市场的活力,增强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

  

  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也是新兴产业,有了好政策,有了好定位,更需要政府的好服务。长沙市的经验告诉我们:政策导向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引擎,政府服务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支撑,这样一项新兴产业,不仅需要政府“扶上马”,更要“送一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