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文化>  正文

《园丁之歌》创作者梅嘉陵在长去世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1年3月14日   来源:长沙晚报

  图为梅嘉陵老人的生活照。天心区委宣传部供图

?


  图为《园丁之歌》的宣传画。天心区委宣传部提供

     本报讯 因患肝病,经多方医治抢救无效,《园丁之歌》创作者梅嘉陵于3月10日在长沙去世,享年72岁。

     梅嘉陵祖籍湖南省汉寿县,出生于重庆市嘉陵江畔遂取名嘉陵,1961年7月毕业于原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曾先后在长沙市裕敏里小学、碧湘街小学、长沙市第二中学和长沙市第十七中学任教,2000年在天心区教育教学研究室主任岗位退休。1972年初,为参加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30周年文艺汇演,梅嘉陵创作了反映教育现实的花鼓戏剧本《新教师》,后改编为湘剧高腔《园丁之歌》并被广为传唱,红极一时。1973年,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改编成电影,1974年10月,毛泽东到湖南小住,对该电影给予高度评价。

     老园丁那支不老的“歌”

     三十多年前,一部取材于小学教育生活的彩色电影,迅速凝聚成全社会的舆论焦点,并由此引起一场“轩然大波”。这就是《园丁之歌》,它来自湖南长沙,它的原创者,就是特级教师梅嘉陵。

     《新教师》以花鼓戏形式问世

     1972年初,三十多岁梅嘉陵是碧湘街小学的一名语文教师。为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0周年,学校联合党支部决定参加当时南区的业余文艺汇演,让他负责编写一个有特色的文艺节目。

     编个怎样的节目好呢?梅嘉陵思忖:既然是学校演的节目,题材当然要反映最为熟悉的学校生活。到底用何种艺术形式来表现学校生活呢?最好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对于长沙人来说,最有群众基础、最韵味的艺术形式莫过于花鼓戏。于是,从小热爱地方戏的梅嘉陵决定创作一出反映教育现实的花鼓戏。凑巧的是,当时碧湘街小学有个叫刘伊里的代课教师,原来就是省花鼓剧团的专业演员。

     座谈,走访,查资料……时间过去了十多天,梅嘉陵拿出了一部题为《新教师在成长》的五场花鼓戏初稿,先后五易其稿,大小修改30余次最后由多幕剧改为独幕剧,剧名亦更改为《新教师》,亦即后来湘剧与电影《园丁之歌》的剧情。所不同的是,剧中人物的名字有改变,某些唱词也作了相应改动。

     从演出的179个节目中脱颖而出

     《新教师》剧本写成之后,便是紧锣密鼓的排练。1972年4月28日,独幕剧《新教师》参加长沙市南区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0周年文艺汇演,从179个节目中脱颖而出,荣获创作奖与演出奖。

     不久,湖南省筹备专业团体调演,长沙市想从业余文艺汇演的优秀节目中挑选几个出来再加工,《新教师》又在挑选之列。5月18日,当时长沙市湘剧队的柳振甫来到碧湘街小学,约见原创作者,征询改编意见,并叮嘱梅嘉陵拿出改编初稿。9月5日,花鼓戏《新教师》由柳振甫改为湘剧高腔《园丁之歌》。梅先生说,改编后的湘剧,无论是主题、剧情还是人物安排,都没有大的补充与新的突破,只是在他提供的改编稿上作了一些艺术加工。

     1973年2月,在全省各分片演出的节目中,《园丁之歌》被评为全省优秀节目,可谓红极一时。1973年,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派出实力派导演沙丹率摄制组来到长沙,仅花了三个多月时间便将湘剧《园丁之歌》改编成电影。

     毛主席圈了《园丁之歌》

     1974年10月,毛主席回湖南小住。11月的一天,他提出要看看电影。当时,湖南省委接待处的同志开了一批电影单子呈送给主席。毛主席当时就圈了《园丁之歌》。看完之后,主席高兴地鼓掌。次年8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王震来到湖南,在一次会议上,他明确肯定《园丁之歌》是部“好戏”。

     后来,在接受记者的采访中,梅嘉陵深情地说:“我毕业于湖南一师,一辈子都与小学教育结缘。《园丁之歌》中‘俞英’与‘方觉’之间的矛盾,不但在当时有意义,即使是今天看来,它的现实指向性依然相当强烈。” (记者周和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