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文化>  正文

临海十二五规划做强印刷包装等文化产业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1年2月15日   来源:临海新闻网

  

  中国共产党临海市第十二届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和浙江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精神,全面分析市内外发展趋势,认真研究今后五年我市发展目标任务,就编制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年)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一)“十二五”时期我市发展具有良好基础。“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是发展又好又快、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也是区域经济加速转型、逐渐彰显特色的五年。五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长三角地区最具竞争力城市的目标,全面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坚持标本兼治、保稳促调,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坚持创新驱动、开放带动,坚持民生为本、经济为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全市综合实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竞争力持续增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城乡面貌显著变化,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水平明显提高,为“十二五”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十二五”时期我市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国际看,在“后危机时期”,世界政治、经济环境进行重大调整,全球经济发展模式发生深刻变化,世界经济可能进入相对低速增长期,这加大了我市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压力;同时,后危机时期可能催生新一轮技术革命,将为我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提供了难得机遇。从国内看,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随着国家应对金融危机、拉动经济增长一揽子计划的实施,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逐步巩固,平稳较快发展的趋势不会发生根本改变;国家部署新一轮沿海发展战略布局,推进形成开发开放新格局;我省强势推进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台州市实施“四大”战略,为我市东部开发、头门港建设和海洋经济发展提供难得机遇。从市内看,我市将进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结构调整、经济社会加快转型发展、迈入工业化高级阶段的关键时期。当前,我市已成为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的重要区块,省里已批准设立头门港工业园区;同时,将头门港开发列入了《浙江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头门港区作为浙江省新兴重要港口,将有效地融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引领我市经济社会的全面跨越发展,使发展的关键期成为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但也要看到,我市人均经济总量偏低,增长方式亟需转型,资源和环境压力加剧;制造业整体素质不高,服务业和海洋经济发展滞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整体的城市化水平不高,城镇功能有待进一步提升;开放水平有待提高,软实力仍需加强;民生问题日渐凸显,和谐社会建设任务繁重等。这些挑战和问题需要我们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加以解决。综合判断国内外形势,在“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条件和动力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对此我们既耽误不得,更失误不起,亟需加快转型发展,以宽广的全球意识、开放的战略思维和统筹的根本方法,走在前列,干在实处,开创具有时代特征、临海特色的科学和谐发展新局面。

  (三)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两创”总战略、台州市委“四大”战略,围绕“港口引领、陆海联动、多极发展、全面跨越”总体部署,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型发展为主线,以富民强市、社会和谐为根本目的,致力于提升竞争力,致力于建设头门港区,致力于打造宜居幸福城市,致力于推进改革创新,致力于加强社会建设,实现全面跨越发展。


  

  “十二五”期间发展的总体要求:

  ——“港口引领”:突出头门港的龙头地位,将头门港作为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建设的制高点、临海未来发展的核心战略资源,成为带动内陆经济和区域经济腾飞的引擎;全力推进沿海大开发,优化生产力布局,提升经济总量,促进转型升级,引领临海经济社会发展。

  ——“陆海联动”:围绕港口核心竞争优势以及内陆与海洋互补优势,将内陆的产业、城市、资源、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与之联动,形成“以海引陆、以陆促海、陆海互动、江海连结、山海协作”新局面。

  ——“多极发展”:突出重点,立足特色,以中心城区、东部区块为核心,中心镇为重点,其它镇为补充,打造多极的区域发展框架、产业发展体系和城镇发展格局。

  ——“全面跨越”: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改善民生,加快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跨越,使发展的成果普惠于民。

  (四)“十二五”时期我市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市要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建成宜居城市,头门港对外通航,金台铁路及延伸线、沿海高速等一批重大工程建成或开工建设,“三圈”、“两岸”等一批地标性区块展现新形象,经济社会发展迈入一个崭新的时代,为提前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全市经济社会综合实力明显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增速居台州市前列,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和财政总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力争翻一番,争取到2015年GDP突破600亿元,人均GDP突破7000美元。

  ——头门港建设实现新跨越。港区建设全面铺开,“一港五区”注1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临港型产业得到较快发展,港口对全市经济带动作用开始显现。

  ——城乡建设实现新跨越。城镇体系全面提升,城区功能更加完善,城市化水平稳步提高,建成宜居城市。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明显缩小,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贫困人口显著减少。

  ——生态文明实现新跨越。通过实施青山碧水蓝海工程,生态市建设深入推进,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加快发展。

  ——社会建设实现新跨越。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受教育程度稳步提升,公共服务型政府与现代社会治理结构初步建立,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就业创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

  二、加快头门港建设,打造海洋经济强市。

  以建设新兴港区、滨海新城为目标,建设大港口,构建大平台,引进大项目,培育大产业,致力于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建成一个现代化的临港型工业新城,形成“港口引领、陆海联动”新格局,推进临海经济新一轮的快速、持续和协调发展,使百万人口大市迅速崛起为经济强市。

  (五)构建便捷的港口集疏运体系。发挥头门港台州中心港区的优势,形成海上交通优势,积极拓展便捷的陆地交通网络,开拓西进通道,扩大港口腹地,使头门港成为浙江新的对外交往的重要口岸。通过疏港公路连接已有的“一纵一横”铁路主骨架,“二纵一横”的高速公路主骨架,“四纵四横”的干线公路网架,以及“一江一河三线”的内河运输,形成以大型海港、快速铁路、高速公路以及国省道公路、河道为骨架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头门港将成为东航世界大洋、南连温闽、北接甬沪、西通金赣的海陆集疏运枢纽。

  (六)加快港口和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头门港开发建设是我市“十二五”时期最大项目组群。加快推进围垦、疏港公路、码头、防波提、航道、锚地、气象、水电气通讯基础设施、仓储及服务设施等项目,以“三位一体”港口服务体系注2为目标,积极构建港口工程、配套基础设施、集疏运、工业城、联检、后方服务等六大体系,形成一个一期开发面积达到40多平方公里的大平台。“十二五”期间,总投资要力争达到300亿元。


  

  (七)推进临港型产业集聚。加快依托港口而崛起的新型产业集聚区建设,积极承接国内外重大项目,充分组合延伸产业链,引进和培育协作配套的上下关联企业,以产业“重型化”和“新型化”为目标,打造城市及区域发展的动力源,增强港口带动和倍增效应。以国际化的战略眼光,开展招商引企,积极发展带动力强、工艺先进、技术高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能源、石化、先进装备制造、海洋工程、港口物流等临港产业,扶持发展海水综合利用、海洋生物、海洋旅游和海洋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十二五”期间,要积极争取国家进口煤中转基地、台州液化天然气(LNG)、海上风电、船舶制造和精钢、煤炭、粮油、石化等大宗商品交易平台项目落户头门港区并开工建设,努力建成浙江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国家战略物资储运基地。

  (八)加快临港新城建设。进一步完善临港新城规划,优化空间布局。将居住商贸、商务办公、文化展示、教育科研、餐饮娱乐、医疗卫生等城市功能进行有机融合,相互渗透。注重功能混合性,加快杜桥、上盘、桃渚城镇化建设,提高镇区对港口的服务功能,全面实现临港新城“区域产业引擎、新兴临港城区、滨海服务中心、生态宜居新城”的功能定位,增强临港新城对周边的辐射功能。

  三、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力促产业转型升级。

  坚持把推进产业升级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顺应市场需求,依靠科技进步,发挥比较优势,打造具有临海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九)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实施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和粮食功能区建设,巩固“米袋子”、“菜篮子”基础。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全面推进农业生产专业化、组织化、标准化、市场化、品牌化和效益化。坚持规模为先,完善土地流转政策,采取转包、租赁、入股等形式,加快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提升柑橘、西兰花、杨梅、茶叶等主导特色农业的发展水平,积极培育油茶、蓝莓、草莓、葡萄、对虾等特色产业。加快“一镇一业、一镇一特、一镇一节、一镇一策”农业特色镇建设活动。继续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经营服务体系,构筑“三位一体”、“多位运作”农村新型合作组织新平台。进一步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大力发展设施农业。

  (十)强化工业主导地位。“十二五”时期,我市仍处于工业化加速推进时期,我们要继续突出工业的主导地位,以扩大总量和转型提升为主要任务,以经济开发区、东部区块和各工业集聚区为平台,奋力打造台州工业新板块。以实施“双千工程”注3,以制造业集聚发展为突破口,以休闲用品礼品、汽摩配、医化、建材、船舶制造等五大主导产业为核心,积极发展上下游产业,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以产业链优先、自主创新为主线,提升产业结构、优化空间布局、推进品牌建设,做强休闲用品礼品产业;以大企业、大项目为抓手,壮大整车规模,提升零部件优势,发展汽车服务业,做大汽摩及配件产业;以加强科技开发能力、提高装备水平和提升管理层次为转手,以原料药为基础,以医药制剂生产为目标,做优医化产业;以节能、环保建材为方向,加强新产品开发力度,提升品牌价值,做精建材产业;以整合提升灵江船舶工业为基础,大力发展船配产业,规划布局沿海船舶工业,扶持龙头企业,优化产品结构,做特船舶产业。同时,积极培育眼镜、纽扣、发光二极管灯(LED)、节日灯、精钢等特色产业,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成套装备、海洋开发为主攻方向,力争在掌握核心技术和成果产业化上取得较大突破。

  (十一)扶持发展建筑业。提高建筑业技术和管理水平,积极利用节能建筑技术和新型建筑材料,大力培育建筑业品牌。增强建筑企业的综合实力,提升建筑企业资质等级,逐步从承接房建、市政项目向承接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性投资项目发展,从以承接传统土木建筑项目为主向承接附加值高的钢结构、智能化、环保、消防等项目发展。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在保持现有业务优势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拓展市外、省外市场。


  

  (十二)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围绕“建立台州北部服务业中心”的目标,以头门港和“三圈两岸”建设为重点,加快靖江商务圈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信息咨询、科技教育、文化创意等行业;完善服务业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头门港区、靖江商务圈、东大现代物流园区、江南汽车销售服务集聚区等区块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联动发展,积极开展非企业核心业务的生产性服务外包,注重生产网络和营销网络环节中的生产性服务外包的发展,促进生产经营活动向产业链的高附加值两端延伸。大力发展总部经济。鼓励建设城市和集镇商业文化综合体。加大旅游景区建设力度,积极培育精品线路,整合旅游节庆资源。加快发展与改善民生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社区服务、家庭服务和养老服务。大力发展城镇社区服务业,推动文化娱乐、医疗保健、托幼养老等产业的健康发展。推动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十三)引导块状经济集群化发展。以医化产业和休闲产业列入省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为契机,深入实施“六六工程”注4,推进我市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提升。注重创新型企业的培育,选择一批具有发展潜力和较强带动能力的骨干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引导各类资源向骨干企业集聚。积极调整政府行为,完善集群内的协调机制。在土地使用、上市融资、人才引进与培养、科技研发、专利申请等方面向骨干企业倾斜,使其尽快做大做强,增强核心竞争力和龙头带动能力。健全配套服务体系和机制体制保障。坚持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的原则,加快整合、优化,对各工业园区合理定位,推进现有开发区、工业园区向专业化产业园区发展。

  (十四)加快推进区域转型。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水平。以头门港为引领,带动区域经济转型发展,进一步提升中部城市经济带、东部沿海产业带和西部生态经济带的发展水平。临海经济开发区是发展的主力军,要以建设一流园区、现代新城为目标,成为经济的核心区、转型升级的主导区、体制创新的先行区、社会和谐的示范区,在转型提升中起到引领作用。东部区块是发展的主战场,要以建设新兴港区、临港新城为目标,成为加速发展极,在发展速度上发挥领跑作用,实现工业产值、投入、税收三年翻一番、五年翻两番;医化园区要以建设国际医药产业基地、中国医药产业核心区和浙江省工业园区创新示范引领区为目标,成为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建设的排头兵;高起点建设头门港工业园区。临海西部地区是我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市发展生态经济的先行区,在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经济发展中坚持领先地位,以坚持“绿色发展、特色发展”为目标,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和乡村旅游业,打造特色发展极。

  (十五)准确把握投资、消费和出口三者的关系。扩大投资为动力,扩大消费为导向,巩固出口为保障。发挥投资对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力军作用,保持投资合理增长,继续优化投资结构,引导投资进一步向民生和社会事业、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等领域倾斜,鼓励扩大民间投资。进一步挖掘和培育城乡居民消费潜力,大力发展城市经济,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改善消费环境,合理引导消费行为。继续稳定和拓展外需市场,保持现有出口竞争优势,推进市场多元化,促进出口结构转型升级。

  四、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宜居幸福城市。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以大城镇、一体化为发展战略,以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为发展理念,从主城区、临港新城、中心镇、中心村四个方面同时着手,进一步增强城市功能,努力提高城镇化水平,建立以城带镇、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系,以新型城市化带动新农村建设,努力打造“个个都有好工作、家家都有好收入、处处都有好环境、天天都有好心情、人人都有好身体”的宜居幸福城市。


  

  (十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宜居品质。坚持以人为本的城市建设理念,进一步完善主城区综合服务功能。继续实施“扩东、启南、提西”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完善城市发展框架。丰富“三圈两岸”内容,靖江商务圈围绕现代化城市建设示范区和现代服务业中心区目标,加快项目建设和业态引进;古城文化圈围绕建设历史文化传承展示区的目标,促使城市建设与文化旅游产业的互动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得益彰;灵湖休闲圈围绕最佳居住地和城市核心生态休闲区目标,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灵江、大田港和洛河充分利用濒水依山的优越自然条件,启动城市绿道建设,加快发展城市生态经济。进一步完善新城区的教育卫生医疗网点布局。加强城中村改造,加快撤村建社区步伐,启动开放式小区改造与建设。盘活城市土地资源存量,促进城市土地有效利用,以城市化为契机,推动工业化、信息化的发展。坚持“问题”导向,切实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

  (十七)以中心镇建设为重点加快城镇化步伐。中心镇突出集聚要素和创新转型两大内涵,全面提高统筹协调、自主决策、公共服务和辐射带动等四大功能,进一步增强动力,激发活力,在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功能集成、要素集约、打造特色上实现新突破。杜桥镇要以小城市培育试点为契机,编制实施三年行动计划,五年建成生态宜居小城市,成为临海副中心城市和东部区域综合服务中心。白水洋镇要立足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完善配套设施,逐步建成西部地区的轻工和农副产品的生产基地,打造临海西部商贸服务中心。东塍镇要抓住升级为省级中心镇的战略契机,以培育小城市为目标,加快城镇建设,着力打造特色产业集群,逐步融入市区发展。桃渚镇要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海洋渔业和旅游经济,增强整体实力和辐射能力。汛桥、永丰等镇要努力建成临海市区的“卫星镇”。处于市域边界的涌泉、沿江等镇要作为边界发展的“高地”。尤溪、括苍、河头、小芝和汇溪等镇要坚持特色发展,以点带面,加快建设,集聚人口,提升品位,形成“富有特色、充满活力”的发展新格局。

  (十八)建设美丽乡村,全面改善农村面貌。深入实施“百村工程”、“康居工程”,大力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完善村庄布局,加快中心村建设,深入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健全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体系,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创建生态环境优美、产业特色鲜明、社区服务健全、乡土文化繁荣、农民生活幸福的“美丽乡村”。

  (十九)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以交通、水利、能源、生态和信息服务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大交通网络化建设,实现“半小时经济圈”。进一步优化高速公路网络布局,争取建成甬台温高速公路复线(沿海高速公路);完成客运东站、南站和公交换乘中心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交通体系;加快推进台金铁路临海段工程,力争台金铁路规划延伸至头门港区;完善灵江两岸和其他内河码头、埠头建设,形成其他运输方式相协调的内河港口体系。加快新能源和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在积极开发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实现能源结构多元化的同时,推进电力结构调整和电力产业化发展,建设现代化电网。完善防洪减灾、水资源优化配置、水生态安全“三大保障体系”;全面完成山塘水库除险加固,推进灌区改造和节水灌溉建设,加强堤防建设,切实提高农业基础设施保障水平;建立健全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完善气象信息服务网络,提高城乡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完善公共网络,加快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建设,推进“三网融合”;基本建成地理信息应用体系主体框架,全面推进“数字城市”、“数字社区”工程建设,加快通信网络、数字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和覆盖,建设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成集新闻采编播与数字信息传输为一体的广电大楼。


  

  五、以自主创新为动力,再创改革开放新优势。

  通过经济发展的转型和创新,使发展方式向集约而高效的方式转变。积极探索改革工作的“特色设计”,不断创新体制与机制,健全区域创新体系。

  (二十)深化民营经济综合配套改革。深入贯彻国务院“新36条”,推进产权、金融和投资领域体制创新,拓宽民间资本投资领域,促进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注重扶优扶强,积极培育特色产业规模企业,壮大龙头骨干企业,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优化股权结构,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引导民营企业制度创新,推动企业经营管理创新,拓宽民营经济发展领域;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健全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机制,推进金融创新,完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完善资源环境有偿利用机制;深化城乡体制改革。注重区域协调发展,探索新型城市化道路,加快农村改革和发展;推进社会创新发展。健全社会事业发展机制,健全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扩权改革,深化政府机构和审批制度改革,加快财政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实行科学民主的决策。

  (二十一)切实加强自主创新。提倡“全民创新”,建立创新平台。调动全民创新的积极性,树立科学观念、提倡科学方法,在全社会营造生动、活跃、民主的创新氛围。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和认定工作步伐,积极鼓励民营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企业技术中心、研发中心、工程实验室、检测中心建设,贯彻落实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的税收优惠政策。抓好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在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助推经济转型升级中的技术支撑作用。继续推进民营企业与国企、央企、军企和科研单位的全方位合作。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和科技创新工程,加快推动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促进科技成果应用转化。

  (二十二)推进金融创新示范市建设。实施“金融创新六大工程”注5,推进省级金融示范市创建活动。增强金融组织自主创新能力,拓展民间融资阳光化渠道,丰富民间直接融资的载体和途径,有效缓解“三农”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健全和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形成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协调发展的格局。形成互补性强,多层次和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体系,为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金融保障。加快资本市场建设,拓展直接融资渠道,打造证券市场“临海板块”,力争到“十二五”末上市企业达10家以上。

  (二十三)进一步扩大开放。坚持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境外实业投资和跨国并购,建立生产基地、商品市场和营销网络。实施“回归工程”,打造“临海人”经济,提升国内经济合作水平。坚持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地位不动摇,着重依托港口、产业和城市开展招商。港口引资主攻港区开发及临港型产业,使头门港区成为我市招商引资和新兴产业集聚的主阵地。产业引资要依托产业优势,突出高端招商,注重产业链互补、价值链提升。通过“以民引外”提升民营经济发展层次和水平,通过“以外引外”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城市引资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等领域,着重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服务能力。头门港是我市乃至台州新一轮对外开放的桥头堡,要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实施为契机,努力跻身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成为其组成部分之一,处理好与上海港、宁波港之间的协作分工关系,争取与上海港、宁波港及周边其他大港结成战略合作港。同时,要以更开放的姿态来引进战略投资者和临港产业巨头合作开发头门港区,条件成熟时,争取设立保税区,积极带动台州中心港区功能从内河转向深海,并争取列入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努力把头门港区打造为我市对外开放的大窗口、大平台。


  

  (二十四)大力提升外经贸发展水平。培育民营企业出口主体,通过培训、鼓励参展、商标注册、认证等一系列措施,重点培育一批出口龙头企业。努力提高产品质量,走“以质取胜”之路,培育外贸出口品牌。争取有更多的产品列入国家和省级重点扶持的出口名牌行列,加快外贸从数量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升转变,提高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建立健全对外贸易预警机制,增强壁垒应对能力。通过政府引导和企业合作,实现市场多元化。

  六、强化教育文化医疗优势,提升区域发展竞争力。

  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保持文教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在区域内领先地位,大力开发人才资源,积极推进科技创新,提升城市软实力。

  (二十五)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以“台州第一、省内一流”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升质量为核心,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加大教育改革创新力度。进一步完善教育管理体制,明确教育领导和管理责任;加强校长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推进素质教育,建立全面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健全教育投入机制,加强教育经费管理,大力改善办学条件;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支持民办教育发展。推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全面提高学前教育整体水平;优化学校布局,推进标准化学校、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升普通高中办学水平,实行精品化办学、精细化管理,推进多样化和特色化发展,努力形成“高质量、有特色、可选择”的普通高中发展格局;调整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拓宽服务经济发展平台,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理论够用、技能过硬”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打造“临海技工”;重视特殊教育和老年教育,加快发展成人教育,推动全民学习。保障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享有公平教育。关心支持台州学院、吉利学院在临海的发展。

  (二十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加强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建设,调整充实服务内容,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水平;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改善农村卫生基础条件,完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加强药品供应保障,规范基本药物使用,健全药品安全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实行管办分离、政事分开,实施“名院、名科、名医”工程,加快重点学科建设,加大对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力度,加强医院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努力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加强疾病监测和防控,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培育中医药特色优势。支持台州医院在临海发展,鼓励和规范民营医院发展,迁建市中医院和市妇幼保健院,创建省卫生强市。

  (二十七)构建人本化的公共文化体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利用临海文化资源的优势和禀赋,以“全国文化先进市”为新的起点,进一步推进文化大市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弘扬清风正气,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加快文化设施建设,逐步形成与现代化进程相适应的布局合理、覆盖全市的文化设施。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事业,推动农村文化、社区文化和企业文化的繁荣。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推进台州府城墙(含桃渚城)的申遗工作。充分发挥临海名人文化、民俗文化和当代科教文化的资源,实施文化精品工程,提高城市的文化综合实力。加大对外文化交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重点做强广播影视业、出版物印刷包装业、文化旅游业、文博展览业、文化培训业等一批文化产业。加强文化市场管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二十八)建设人力资源强市。坚持以人为本、人才兴市的战略措施,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改革和创新人才管理机制,促进人才配置市场化、人才评价科学化、人才服务产业化、人才市场专业化。制定人才规划,整合完善人才政策。建立和完善人才的竞争、激励和选拔机制,营造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着力引进和培育一批与临海产业优化升级需要相匹配的高层次人才、行业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实施新生代企业家培育工程,加快技术工人培养,重视发挥技术工人的积极性,引导创新创业人才向企业流动、创新成果向企业集中、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发挥更多人创新的智慧与聪明才智。

  (二十九)继续推进全民健身运动。以创建体育强镇、特色学校、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和省级阳光体育后备基地建设为抓手,完善基层体育设施,新建市游泳馆等一批重点设施,新增一批省小康体育村,不断提高学校体育的特色和水平,积极发展体育产业,重视老龄体育事业发展,不断加大群众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力度,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城乡人民健康水平。

  七、实施“青山碧水蓝海工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深入开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以山脉、河流、水库和海洋为屏障,构筑“青山碧水蓝海工程”。进一步倡导生态文明,鼓励绿色消费和绿色生活方式,把节能减排作为环境重点整治的主要措施,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结合起来,深化环境污染整治工作。

  (三十)确立生态文明理念。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面开展绿色企业、绿色医院、绿色学校、绿色家庭的创建工作,将临海打造成生态文明城市。突出“山、水、田、城”的自然特征,以山地森林为背景,以平原绿地为基础,构建层次多样的绿色发展工程的子系统。推进生态屏障建设,加大小流域治理和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力度。进一步通过城乡共建、因地制宜地开展生态文明的创建工作,继续抓好生态示范点建设。“十二五”期间再建成一批国家级、省级生态镇(街道)和台州市级生态村。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切实抓好牛头山库区等饮用水源地的生态保护工作。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在开发海岛、海洋的同时,切实保护海洋生态。

  (三十一)推进环境综合治理。严格控制全社会用煤量,推广清洁能源,减少二氧化硫排放。开展清洁空气行动。加大对东部区块环境污染整治力度,关闭水洋化工区。对医化、表面处理、电镀、印染、造纸等行业实行废水处理设施第三方托管运作,建立长效达标机制;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推进开发区(园区)生态化建设与改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紧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完成城市污水处理厂二期、白水洋、江南污水处理工程和东部污水处理厂的扩容与建设。加强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处置。综合治理地表水,保护和有效利用现有水资源,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

  (三十二)注重发展低碳经济。推动低碳技术研发、示范和产业化,培育形成低碳型产业体系,促进经济发展模式向低能耗、少排放的模式转型。从产业链、设计、生产、消费的全过程中寻求节能途径和推广节能技术,大力发展低碳技术、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建筑、低碳交通等;推进资源节约利用,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发展低碳经济。大力发展森林碳汇,建设“森林临海”。

  八、大力推进社会建设,建设“和谐临海”。

  以富民惠民新“六百+1” 注6工程为主要抓手,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加大对西部和其它相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在融资、项目、用地、补助等方面重点倾斜。以扶贫开发为重点,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完善就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促进社会发展进步,建设“和谐临海”。


  

  (三十三)健全公共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多渠道创造就业机会,坚持以创业带就业,多渠道、多形式增加就业岗位,加快实现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进一步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提高农民技能培训效果,提升农民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增强其就业技能,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建设社会保障市民卡工程,实现政府公共服务、社会服务、金融服务三大功能应用,提高社会保障信息化和综合服务水平。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实现城镇职工五大保险注7基本全覆盖,完善城乡居民“3+1”医疗保障制度注8,实现医疗保障全覆盖。完善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失业保险制度、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快推进和完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中心。重视住房保障,基本解决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廉租住房问题,多渠道改善农民工等其他住房困难群体的居住条件。实施分层分类救助制度。关注弱势群体,完善社会福利体系,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建立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动态增长机制和物价补贴机制,建立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帮扶中心,全面促进慈善事业发展。建立起能够覆盖全社会、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三十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以“六百+1”工程为抓手,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财政支出向农村倾斜、城市文明向农村传播。着力加快调整国民收人分配结构和加大民生领域投人力度,以服务和农村投入为重点,推进城乡公交、供水、垃圾处理一体化,加快城市供水供电、通信网络、数字广播电视、气象灾害预警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和覆盖,提高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创新公共基础设施管理体制和机制。规范和提升居民小区物业管理工作。在公共财政、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公用事业等方面进行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提升到相对较高的水平。争取到“十二五”期末全市城乡统筹发展基本达到全面融合水平。

  (三十五)提高人口服务和管理水平。采取积极的人口干预政策,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确保稳定低生育水平。加强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促进全市出生人口性别比平衡。强化计生服务体系建设,创建省人口计生优质服务县(市)。深化落实“优生两免”政策,推进“优生优育优教”工作,全面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切实保护妇女儿童权益,保障女职工的特殊劳动权益,构建妇女儿童维权服务网络。全面关心和尊重残疾人,保障残疾人权益。积极发展老龄事业,加大老年活动场所和老年教育设施建设力度。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建立健全全员信息化管理。加强流动人口属地化管理,切实为流动人口提供经商、就业、子女入学、卫生和医疗等各种便利和服务。

  (三十六)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创建“平安临海”。按照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建设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以求真务实的态度解决好社会事业、社会保障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问题。积极培育发展基层的各类社会组织,更好发挥社会组织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协调、表达诉求、化解矛盾的作用。围绕“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优化人居环境和维护社会稳定,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技防网络,确保治安秩序明显好转,群众安全感显著增强。完善系统化的交通管理体系,严格交通管理,创造有序、安全、畅通、和谐的道路交通环境。合理规划城市消防基础设施,完善三级消防体系建设。加强公共信息网络的安全监察工作,完善城市公共安全应急机制。

  九、加强党的领导,为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提供坚强保证。

  (三十七)切实增强党组织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确保“十二五”规划顺利实施,必须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和水平。

  各级党委要牢固确立科学发展理念,及时研究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对发展的统筹协调,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台州市委的各项决策部署。坚持和完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长效机制,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强化实践锻炼,增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创新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健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制度,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用人导向。切实加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非公企业和“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老干部工作。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带领广大群众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着力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大力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以优良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形成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强大力量。

  (三十八)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进一步做好民族、宗教和侨务工作。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坚持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与其他形式的企事业民主管理制度,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开展“六五”普法,推进依法治市。深化司法改革,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司法监督,促进司法公正,维护司法权威。

  (三十九)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全面落实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战略任务。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通过从政道德教育、廉政文化建设、诚实守信教育、礼仪教育等多种形式,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道德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广泛深入地开展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推进基层精神文明建设。全面落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各项任务,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一步推进双拥模范城建设,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意识,做好民兵预备役工作,提高国防动员能力。

  “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实现临海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目标而共同奋斗!

  有关名词解释

  1.“一港五区”:指依托头门港形成的临港新城区、临港工业区、物流园区、滨海旅游区和综合服务区。

  2.“三位一体”港口服务体系:指集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海陆联动集疏运网络、金融和信息支撑系统为一体的港口服务体系。

  3.工业“双千工程”:到2013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超1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1000家,到2015年争取达1500亿元和1200家。

  4.“六六工程”:指现代产业集群转型提升的六大体系建设和六大支撑。六大体系建设:市场营销合作、产品配套协作、金融服务、物流配送、行业协会、中介服务;六大支撑:规划指导、智力支持、项目带动、技术创新、品牌培育、组织保障。

  5.金融创新六大工程:金融机构和组织创新工程、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工程、金融环境创新工程、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工程、优推企业上市工程、金融人才培训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