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文化>  正文

增强产业竞争力 让中原经济区成为文化“高地”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1年1月21日   来源:河南日报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中原经济区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的关键一年。中原经济区在区位、交通、人力资源、农业、文化、资源等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而在这些优势中,不可复制、无法比拟的,正是博大精深、蕴藏深厚的中原文化优势。连续几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把文化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今年也不例外。围绕如何加快文化强省建设,增强发展软实力,把中原经济区建成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两会代表、委员纷纷畅所欲言、献计献策。

  

  出精品 出人才 出大家

  

  河南省政协委员、河南歌舞演艺集团董事长周虹说:“经过几千年的积淀,中原文化因其博大精深和丰富的历史内涵,已经成为海内外炎黄儿女精神家园。作为当代艺术家,我们更要练内功、抓管理,造就一支与当前经济发展相匹配的高水平文艺队伍。”周虹认为,尽管河南是文化大省,从艺人员众多,但是我们的文艺队伍仍然存在参差不齐的状况,特别是在全国有影响力的艺术大家、艺术名家人数不多,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因此,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文艺队伍就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由于艺术门类发展的不均衡,戏曲一枝独秀,河南整体艺术创造水平在全国相对落后。这就需要我们在保持地方戏优势的同时,在交响乐、歌剧、舞剧、音乐剧、京剧、话剧等艺术门类上下功夫,力争多出精品、多出人才,赶超全国同行。

  

  河南省政协委员、著名编剧姚金成也表示,文化大省需要更多的文艺人才。我们已经开始建设河南省第一个综合性高等艺术院校——中原文化艺术学院。要把住师资关,广招人才,使艺术学院真正成为河南顶尖的艺术院校,为河南省培养出高素质的文艺人才。

  

  不断增强中原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宝丰魔术、濮阳杂技、开封朱仙镇年画……一提起河南的文化资源,恐怕人人都能说出几项。但省政协委员、省曲剧团团长孟祥礼认为,这些极具经济价值的文化资源,至今也没有很好地利用起来。要加快文化强省建设,增强文化软实力,必须通过产业化手段,进行合理的商业运作和包装,使中原文化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

  

  河南省人大代表、开封清明上河园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旭东说,近年来,开封以“宋文化”为依托全力打造的清明上河园景区,就是利用现代产业手段包装和商业运作的一个成功典范,已经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周旭东认为,文化旅游业是一种跨行业、跨地域的现代系统经济。河南各地都有特色突出的文化旅游资源,应大力发展与文化旅游业相关的住宿、景区、餐饮、旅行社服务和交通服务等产业,形成具有中原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

  

  河南省政协委员、省书协主席宋华平说,文化产业发展需要“龙头”带动。政府应鼓励支持龙头文化企业对区域内的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支持文化企业上市融资,培育、扶植具有影响力、辐射力的文化品牌,增强中原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公共文化服务要惠及群众

  

  河南省政协委员、小皇后豫剧团团长王红丽常年带团到基层演出,她告诉记者:“这两年虽然农民生活条件好了,但农民的文化生活相对贫乏,我们每次演出完,他们都拉着不让走。”

  

  如何让公共文化服务惠及全省群众?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明确目标:全面完成乡镇综合文化站达标建设,实施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舞台艺术送农民等文化惠民工程。省人大代表、南阳市文联党组书记廖华歌说,要实现这个目标,解决好基层文化宣传阵地至关重要。据粗略统计,目前南阳拥有各类文化设施300多个,包括文化事业单位30多个,图书馆、博物馆20多个,群众文化团体200多个,但作为最基层的文化平台,这些载体还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尤其要加强建设和管理,使其真正发挥作用。这样才能把优秀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送到基层、送给群众,才能让乡村真正与城市一样,享受到丰富多彩的文化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