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文化>  正文

广东:加大力度提供优质文化产品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1年1月9日   来源:南方日报

  

  走十分钟或者十里地就能到图书馆借阅图书,去艺术馆看展览,在电影院看大片,逛公园做健美操……这是《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10年)》为10年后的广东规划的幸福图景,它提出到2020年,广东要建成城市“十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里文化圈”。在本次全会上,文化作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深层支撑被再次强调,上述惬意美好的文化生活似乎已离我们不远。

  

  与会人员和场外专家纷纷针对着力建设文化强省提出自己的看法。有与会的省委委员建议,要为文化发展创造宽容的环境,并做好《纲要》与“十二五”规划的衔接,确保文化建设项目落实到位。

  

  文化产品的质量最关键

  

  会场外的曾在广东长期从事文化产业研究的专家单世联赞道,城市“十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里文化圈”是一种非常好的构想。不过,“十分钟也好,十里也好,最关键的还是看为百姓提供的是什么样的文化产品。”他举例,现在一些乡镇图书馆的硬件建设虽然达标了,可惜管理混乱,馆藏书籍良莠不齐。“我们需要十分钟、十里,但是我们得一步一步来,我想下一步最重要的是,提高文化产品供给的质量,加大力度为居民提供优质的文化产品。”

  

  组织文艺人才当“文化义工”

  

  会场上的省文联党组书记白洁认为,作为文联,要搭好桥、建好家,积极为广大艺术家创作提供平台,做好服务。同时,文联也要团结带领文艺家积极适应加快转型升级的要求,通过思想观念和文化心理转型对广东文化发展进行深刻思考。现在广东人“富了口袋”还需要“富脑袋”,要适应这一需求,组织文艺人才争当“文化义工”,以文艺作品滋养人们的心灵。另外,我们还要适应文化市场正常发展的需要,关注基层群众对文化的需求。

  

  有与会人员认为,科技在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和发展中发挥着支撑引领作用,科技已成为文化发展的重要催化剂。要适应文化产业成为经济发展新增长点的要求,借助现代科技创造和提升文艺资源。以科技提升文化产品的内涵和价值,通过科技创新,不仅能够提升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文化企业的原创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还能打造具有高附加值的强势文化品牌。

  

  创新文化管理体制激发活力

  

  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方面,有与会人员提出要进一步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加快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引入竞争、激励机制,激发发展活力,推动实现文化科学发展。

  

  对此,单世联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完成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和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着眼点在于让文化市场繁荣起来,提高文化生产力。”他非常注重建设文化市场的重要性,认为这是体制改革成功的前提,“而我们现在的文化市场还只是处于一个培育和形成的阶段。”

  

  单世联建议,繁荣文化市场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针对目前仍处在“形成过程初期”的文化要素市场,政府应该大胆降低门槛,慢慢培育,“现在更重要的是提高管理水平,改革文化管理办法。”另一方面,鉴于文化消费市场已经初步形成,政府应该加大投入和鼓励。文化惠民政策就是政府责任感的体现,“只有把文化消费市场搞好,公众才能形成良好的文化消费习惯。同时,只有公众养成良好的文化消费习惯,我们的文化消费市场才会越来越繁荣。”

  

  建设“幸福广东”要有“幸福的舆论”

  

  “幸福的舆论”也受到了关注。人民日报社广东分社社长王楚建议,建设幸福广东,要有一个幸福的舆论环境,“十二五”规划有关条款中应当加入舆论环境建设的内容。

  

  王楚解释说,广东的媒体在改革和效益等方面都位居全国前列,改革30多年,广东不仅产出了GDP,也诞生了一批有世界视野、懂办报、会办报、善办报的新闻领军人物。

  

  建设“幸福广东”更加要有好的舆论环境,特别是要建立一个公开、透明、真实、有效的舆论环境,特别是在现在网络暴力较多的情况下。王楚表示,好的舆论环境将给建设“幸福广东”助力。

  

  与会者热议人才培养,建议推出广东版“千人计划”

  

  给高层次人才“院士待遇”

  

  创新需要人才。那么广东如何在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方面发力?

  

  “强调今后转变发展方式主要靠创新。这一点非常重要。广东做好这件事情,产生的影响力,不亚于当年改革开放为全国杀出一条血路。”华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胡社军在分组讨论时说,今后广东应该继续加大人才培养,比如可以搞一个广东版的“千人计划”,给高层次人才以“院士待遇”。他认为,广东在这方面与兄弟省市仍有较大差距,与国际水平差距就更大了。

  

  “现在的高校自我融资能力、造血能力不足,这使我们的资金投入能力远远低于国际同行,也低于我国香港。”胡社军介绍说,培养一个大学生,华师的平均成本约为三四万元人民币,全校每年的预算有十几个亿。但是,香港科技大学的平均培养成本为二三十万元人民币,东京大学在五六十万元人民币左右,麻省理工学院、牛津大学都在100万元人民币左右。

  

  “在国内,我们不仅与北京、上海没法比,甚至与浙江、江苏也没法比。比如,北京市政府一年给北京师大四亿元买设备,年年不断。”胡社军建议省委、省政府加强对广东直属高校的建设。

  

  胡社军一席话引起了省商业企业集团公司董事长郑雄的共鸣。“一个高级工程师退休后,一个月只有两三千元。一个处级干部退休就有5000多元。反差太大。”郑雄说,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转向考公务员,长此以往,社会如何进步?

  

  《建议》点击

  

  区域人才中心和文化中心

  

  着力建设文化强省,全面提高发展软实力。文化是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深层支撑,是增强软实力的战略重点。《建议》稿提出要全面落实文化强省、教育强省、人才强省等规划纲要,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推动文化创新发展,建设区域人才中心和文化中心,努力满足全省人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并从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加强人才建设,繁荣文化事业和发展文化产业,提升区域文化形象等四个方面进行部署。

  

  幸福广东指标体系

  

  着力深化改革开放,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改革开放是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不竭动力。《建议》稿提出要坚持解放思想、先行先试、协调推进,率先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幸福广东指标体系,加快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广东科学发展体制机制新优势。并从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推进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加快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深入推动“引进来”和“走出去”,全面加强开放合作,继续办好经济特区等七个方面进行部署。

  

  大珠三角城市群

  

  着力深化粤港澳合作,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加强粤港澳合作在全省发展大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建议》稿提出要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坚持互利共赢、平等协商、先行先试,实现区域内要素便捷流动,建设优质生活圈,基本建成亚太地区最具竞争力的大珠三角城市群,推动形成世界级制造业和服务业集聚区域。并从全面深化和拓展合作内容,打造一批合作平台,借鉴港澳先进经验创新经济社会管理机制,健全完善合作机制等四个方面进行部署。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着力发挥政治优势,为科学发展提供坚强保证。发挥政治优势,加强党的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是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根本保障。《建议》稿提出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结合,积极探索民主政治建设的新形式新途径,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民主、公正、高效、权威的良好法治环境。并从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提高法治建设水平等三个方面进行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