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拥有毗邻港澳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香港印企在深圳设厂的数量及规模均不小,可以说深圳印刷业的衰荣与我们休戚相关。作为大陆30年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深圳已发展成为全国三大印刷基地之一,企业数量约2200家,产值300亿元左右,就业人数约18万人,印刷业已成为深圳市第四大支柱产业。
深圳拥有毗邻港澳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香港印企在深圳设厂的数量及规模均不小,可以说深圳印刷业的衰荣与我们休戚相关。作为大陆30年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深圳已发展成为全国三大印刷基地之一,企业数量约2200家,产值300亿元左右,就业人数约18万人,印刷业已成为深圳市第四大支柱产业。
在深圳,人们要记载、回顾印刷行业的发展历程,有一位默默耕耘了40多年的实干家总被行业内人士频繁提及,可以说,他是深圳印刷行业发展历程中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在业界享有很高的声望,他曾任本会名誉顾问、曾历任两届深圳印刷行业协会会长、现任深圳市印刷技术学会会长李秋光先生。有鉴于此,本刊特地专访了李会长,并祝愿我们的这位印艺老朋友人生和事业取得更大辉煌!
林:首先请您向读者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及深圳印刷技术学会。
李:我是一个从事印刷业45年的老印刷人,年过花甲,但仍是热衷印刷事业。曾经历了深圳30多年印刷业翻天覆地的变化,亲临了改革开放给深圳印刷业带来的辉煌历程。
三年前我本已经退休,离开了担任近十年深圳印刷行业协会会长职位。在2006年,由市政协领导倡议成立深圳市印刷技术学会并让我担任会长职务,我本已是“解甲归田”的人了,但在无奈之下只好接受。在没有资金的情况下,由几位印刷企业的热心老板赞助几万元,匆匆成立了。
林:据悉你是由印刷学徒开始,一步一步成为业界著名人士,能否谈谈您的历程?
李:深圳在特区成立前,还是一个仅有2万人口的小城镇,整个宝安县境内只有一家国营印刷厂。1968年,我在商业财务中专毕业后,受“文化大革命”运动影响,进入了这家印刷厂,成为工人阶级的一员。从一名印刷工厂的普通学徒工认真做起,一点一滴地学习印刷技术,不懂的便拜师求教,读书自学,不断增进自己在印刷行业的知识。
1984年,深圳成立第一家中日大型合资印刷公司,我迎来人生的一次机遇与挑战,被推选为中方代表出任这家中日合资公司——深圳美光彩色印刷股份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面对人生与事业的第一次挑战,我一直认为日本人能做到的事情,我们中国人一定也能做到。和日方人员一起工作后,发现我们国内工人对待工作的懒散态度与日方工人那种对工作负责、认真的态度有很大差距。当时国内工人普遍还存着国营企业“吃大锅饭”的懒散心态。为改变上班迟到、下班早退的现象,我以身作则,并制定严谨的工作守则,定下奖罚制度,制止一切懒散行为。在技术上,我除了虚心向日方技术人员请教之外,更利用一切业余时间不断进修学习。在生活上,则与日方人员亲密无间,彼此关心和支持。如组织中方人员为日方工作人员庆祝生日,让远离故乡来到中国工作的日方人员深深感受到中国人民的友好和温暖。1988年,日方总经理岩井龙三先生在日本患了重病,我发动全厂职工一人一信的问候,送到远在千里的日本,使日方人员从内心深处深感敬佩。
其后,日方总经理岩井龙三先生因身体抱恙不能再担负美光的工作。原本根据中日双方合作合同规定,美光公司必须由日方人员出任总经理一职。但是即将离任的岩井龙三先生却提出要把美光公司交由我进行管理,这种改变在当时特区的合资企业里并不多见,因而在行业内引起了强烈反响。在新的职位面前,我诚惶诚恐,因为,当时我国的印刷技术水准要比日本的印刷技术落后许多,国内印刷市场的份额还是大部分被外资企业所垄断。如何改变这一状况,使美光公司向更高层次发展,则是一道难题。
就任美光公司总经理后,以快速提升“美光”竞争力为战略发展目标,一方面紧盯国际先进技术,力主技术创新,将科技和市场有机结合起来,使“美光”在市场竞争中后来居上,处于有利地位。另一方面,培育科学的管理方法,倡导全面面向市场,形成企业良好的市场竞争意识。在当时,特区印刷业的技术水准相当落后,大部分印刷工厂由于配套、操作、技术跟不上,印刷技术只停留在三四流的水平上,只能印刷一般产品。而有些工厂虽然肯花几千万元引进一些先进的设备,却不舍得花钱去学习国外先进的制版印刷技术。而我则认为:要在世界竞争激烈的印刷行业中获得成功,必须尽快掌握世界上最先进的制版印刷技术,与时俱进。在克服了诸多困难后,公司成功将一些优秀的技术工人远送到日本学习一流的世界制版印刷技术。公司通过人才培养、消化技术、积极将引进的先进印刷技术成功运用到生产之中,全面改进装备,从而大大缩短了美光胶印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使美光在特区率先拥有了国际较先进的生产能力,成为当时特区印刷领域领头羊企业。
林:后来为何又加入佳信达?
李:2000年,在从美光公司退任后,我拒绝了几家外资企业的邀请,加入了佳信达印务有限公司,担任副总经理,我的决定出乎众人意料。佳信达成立于1997年,名不经传,在当时仅仅只拥有三四台普通印刷胶印机的民营小型印刷公司,我被公司掌舵人黄先生的诚意以及他对公司人才的重视、对印刷事业未来发展的抱负、远见所打动。佳信达虽然当时规模不大,但其经营团队的理念和公司开发能力是领先的。我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加盟,能在佳信达的发展历程发挥自己的余力,能为民营印刷行业做一些事情,留下自己又一个奋斗的足迹。
加入佳信达这个团队后,在管理团队的精诚协作和努力下,佳信达公司不仅在当年取得可喜的转折增盈,年产值一举突破1.5亿元。并且连年保持高速增长,实现了一个个历史性突破,成为行业内的后来居上者。其主要经济指标跃居全市印刷行业前列,并从2001年开始,连续6年均获得广东省新闻出版局书刊质量综合评比第二名,成为深圳特区1000多家印刷企业里的十强企业和广东省印刷百强企业。
目前,佳信达已拥有技术先进的高档胶印机设备、拥有印前电子分色机及苹果桌面排版组版计算机系统、拥有当今最先进高新技术数码打样及CTP直接制版系统、全套引进海德堡CD102速霸系列高速胶印机共12台,配有五色、四色、双色各类机型。同时还引进了3台进口八色轮转机。印后设备有原装进口全自动胶装龙、骑钉龙、全自动锁线机、配页机、折书机、皮壳机、裁切机、模切机、烫金机、过胶机等配套装订设备,形成印前、印刷、印后加工一条龙配套服务生产线。企业现有员工700余人,其中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100余人,在国内以深圳、北京为龙头,形成南北呼应的印刷包装生产基地,基本形成集团化规模经营的经济体系。
2005年,由佳信达公司独立完成印刷制作的《大中华文库》字典因以技术高、工艺精、质量好赢得了市场的广泛赞誉。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笔致信祝贺,对参与这部文库字典制作的所有工作人员给予高度赞扬。
2006年,在贵联集团的盛情邀请下,我来到贵联集团任副总裁,继续为深圳印刷的发展尽力,为行业的升级,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与深圳印刷人共创辉煌而努力。
林:您担任深圳市印刷技术学会会长,兼任贵联控股及下属企业等领导职位,您是如何统筹相关工作,你可否谈谈这两家公司的情况?
李:对印刷事业的热心是一个前提,同时要有一个全局的观念,如何帮助中小型印刷企业解决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是我一生最牵挂的事情。有了这个理念,不管你走进哪个角落,担子多重、压力多大,都会抽出时间去考虑和参与其中。
贵联集团是一个烟包印刷企业,分布在湖南、湖北、安徽、云南、广东等省份,年产值在30亿元左右。2007、2008年全国印刷100强排各前三名,成为全国烟包印刷的大型企业。科彩公司是贵联集团下属的一个企业 ,2003年成立,最近两年是科彩公司发展的鼎盛时期,去年产值达6亿元,全员500人,利润达1.6亿元,是龙岗区的纳税大户。它注重管理,唐建新总经理自创(3×7)=21点的质量管理活动,收到良好的效果,投入产出率达98.7%。现场7S管理也成为印刷行业榜样,市新闻出版局领导现场考察,认为科彩的管理是深圳市印刷行业中最好的典范。
林:深圳市印刷技术学会今年6月主办两岸印刷技术未来论坛十分成功,台湾中华印刷科技学会9月又访问科彩公司,可讲些两岸印刷合作的前景?
李:台湾在印刷领域是一个创意型的地区,有非常多的东西值得大陆学习。10月初我初访了台湾,与台湾的印刷最高层的人士接触,并参观了台北国际印材展,感触颇深。他们非常活跃,印刷界非常团结,他们充分利用印刷团体的集体精神,与企业沟通,帮助企业解决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特别是老一辈的印刷人还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对印刷事业承传的精神,学习他们在印刷技术和市场的创意、创新精神。我在参加了台湾印刷技术研究中心时还与陈政雄董事长提出了明年适当时候邀请他带着项目到深圳与贵联集团研发中心共同探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在印刷领域的运用,为开创两岸印刷技术共同提高走出一条新的路子。
林:深圳拥有毗邻港澳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香港印企在深圳设厂的数量及规模均不小,请问如何看待深港合作优势,并进一步利用这些优势?
李:在改革开放初期,香港的印刷企业蜂拥而入深圳及珠三角投资,基本上把香港印刷厂都搬空了。应该承认深圳印刷业的迅猛发展,离不开香港,他们把设备、技术及管理经验都带来了,这些港资企业确实培养了一大批印刷的技术人才。他们为深圳印刷业的发展和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但港资的老板们也借助特区的政策发了一笔财。随着市场的变化,目前的港资企业日子也不好过,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国际市场也在不断萎缩;很多港资也在考虑如何转型,如何寻找生机,供过于求的市场竞争状况凸显。深圳的市场有限,长三角、环渤海湾区域发展迅猛,竞争激烈,经过金融风暴洗礼的国际市场复苏迹象不明显,仍有许多的不确定因素存在,特别是书刊印刷市场在不断萎缩,可见优势已经开始弱化。
林:深圳是30年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深圳印刷业如何在结构调整、企业转型促发展、环保低碳方面,继续保持全国示范作用?
李:深圳已成为全国三大印刷基地之一,企业数量有2200家左右,产值300亿元左右,就业人数约18万人,深圳市把印刷行业列入文化产业,成为深圳市第四大支柱产业。深圳印刷业金融风暴后的重振和升级已成为每个印刷企业老板及职业经理人急需思考的课题。印刷企业的结构调整需要政府的改革配套。企业的转型需要市场投入,环保低碳需要资金支持等,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想一些有条件的企业又以“三来一补”调整为独资企业,进入国内市场;书刊出口企业已经难于承受国际市场微利风险和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一些外资印刷企业也正在考虑迁移内地,以寻求廉价土地及低价劳动力,同时拓展国内市场。这种情况如果成潮,那对深圳印刷业的发展会带来一定影响,也会削弱和动摇深圳印刷业在全国的地位。
林:目前,数码印刷技术应用已日趋成熟,台湾、香港等地还有印刷企业成功转型数码印刷,你对数码印刷有何看法,传统印刷企业应如何应对新技术的发展?
李:以大气候看,数码印刷确是今后发展的趋势。从转型数码印刷的企业看,确实有成功的,但亏损的数码印刷企业也不少。究其原因,主要是市场问题,不成气候的市场,数码印刷是推不开。例如,深圳的气候市场就不如北京、上海的气候市场。我认为数码印刷市场是要培养的,要有一个过程,只有那些敢吃螃蟹的人才能在未成气候的市场上去探索、去培育。
传统的印刷企业应对新技术的发展,要面临几个问题:
①理念问题:现在的中小企业的老板们绝大部分是半路出家,没有一种长远发展观念,能赚钱不要亏损就是他们的理念 ,这是最致命。一个企业要把它打造成百年老店,需要有一个对企业发展的长远规划,对企业的定位。内部管理的规范化,企业文化的建立,人员培训制度的设定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②承传家庭作坊的经营模式。现在很多私人民营印刷企业都是夫妻店,家族式的经营模式,每个重要部门都是他们的亲戚在把持,充分相信自己的亲戚,不轻意相信别人。这样即使是有用的人才进来,也留不住,很快就离开。没有人才企业就很难发展,也做不大,做不强,只能做稳。
③中小企业的老板缺乏学习,每天忙于事务,或是亲自跑业务,与客人饮食。年长月久已成为他们的习惯。不学习怎么能进步?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传统的印刷企业要发展必须解决自身的关键问题,才能去谈新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目前利润空间越来越小的形势下,又成为老板们压力最大的课题。
林:最后一个问题,您先后在中外合资、内资、外资企业及众多印刷组织担任领导,请您总结一些管理上的经验,与同行们分享。
李:从上世纪60年代进入印刷行业,我在印刷业工作已逾40年,这些年来,承蒙同行的爱戴,给予了莫大的荣誉,管理经验谈不上,将我平日所做的一些总结与众位分享。
首先需要重视企业的学习力问题,学习力是一个企业能力的综合体现,是企业终极竞争之源。企业要想成为竞争中的强者,就必须不断提高企业的学习力,以赢得市场与机遇。在我所作《关于企业老化的思考》一文中也有提到,企业的竞争说到底就是学习力的竞争,不论用什么管理模式,都要注意激发学习力。一是个人学习力,二是团队学习力,三是组织学习力,要营造学习型企业的氛围,提高警惕,防止企业老化。
其次是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认同感。一个企业如果要持续发展,企业文化建设是必不可少的。企业文化建设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树立企业形象、密切企业与社会、员工之间关系、提高员工综合素质、解决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我在《企业文化在企业中的地位》一文中,也对“管理创新是迎接挑战的关键”,“企业价值的形成是参与竞争的保证”,“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基石”,服务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还有就是对企业人才的重视与培养。印刷行业从业人员的流动非常频繁,印刷企业之间相互挖角的现象很严重,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企业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在新经济时代企业的人本管理应该是:尊重人的人格,肯定人的长处,服务人的需要,开发人的潜能,要让员工成为企业的主人和团队合作者;另一方面,政府应更加重视人才的培养,要求行业协会制定和实施中、远期培训计划,这也是很多先进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好好学习,做到活到老学到老,努力创新、做到日日苟新,个人可长寿,企业可长春。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