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文化>  正文

网络流行语,最默契的接头暗号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0年12月28日   来源:中国青年报

  

  岁末,各种机构纷纷出炉年度热词、年度流行语。据互动百科词条中心介绍,2010年1至12月,热词榜榜上有名的依次为阿凡达、犀利哥、两会、玉树、富士康、世界杯、唐骏、性早熟奶粉、方舟子、李刚、上海花祭、朝韩。2010年网络热词的突出特点是热点事件引发热词创建潮,网民不仅在创建热词,也在某一层面上促进整个事件的发展。这些词犹若网友之间的接头暗号,有的将转瞬即逝,有的会像一枚钉子,不合时宜地钉在历史里。

  

  微博

  

  在被称为“微博元年”的2010年,饭局、演唱会、突发事件现场、地铁里甚至走在路上,你都能在身边找到正摆弄着电脑或手机,孜孜不倦地“发条微博”的人。微博正在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所带来的信息快速聚集、社会交往的密度,是此前的web2.0形式所不具备的。

  

  舟曲泥石流、伊春空难、宜黄拆迁等公共事件的传播和监督中,微博起到不小的作用。有人认为,微博不仅改变了人们的传统交往方式,“围观”也有可能改变中国。也有学者表示,不应高估微博对社会的推动作用,如果讨论不能带来实质性的制度层面的改变,微博的作用将是有限的。

  

  从“豆你玩”“蒜你狠”到“煤超风”“油你去”

  

  2010年,吃菜比吃肉还奢侈。绿豆、大蒜、姜的价格一路飙升。调侃菜价的“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等词语在百姓中流行。“苹什么”(苹果涨价)、“油你去”(汽油涨价)、“煤超风”(煤气涨价)也不甘人后,中国社会迈入“涨”时代。在CPI节节攀高的年代,有人抱怨“什么都在涨,就工资不涨。”当每个人都在被迫为通胀买单时,也唯有通过这些貌似充斥着错别字的词语来表达焦虑与无奈。这些贯穿了全年的“物价系”流行语,是2010年最真实的民生表情。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们俩一起出门,你去买苹果四代,我去买四袋苹果

  

  iPhone4本来有个挺风雅的外号“四凤”,不是话剧《雷雨》里的那个四凤,而是取了单词“iPhone”的尾音。现在,人们更愿意把它和“四袋苹果”放在一起谈论。这源于网上流传的一句“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们俩一起出门,你去买苹果四代,我去买四袋苹果”。有人在犹豫,是买新出的iPhone4还是新出的iPad;有人在掂量,兜里的钱是够买3袋苹果还是4袋苹果,这就是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的真相。不过在这个物价飞涨的时代,媒体已经提醒百姓,“价涨两成,四袋苹果不便宜”。这么一算,我们之间的距离是不是近点了?

  

  一个艰难的决定

  

  语出腾讯和360安全卫士大战期间,腾讯公司的《致广大用户的一封信》:“当您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我们刚刚作出了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在360公司停止对QQ进行外挂侵犯和恶意诋毁之前,我们决定将在装有360软件的电脑上停止运行QQ软件……”很快,“一个艰难的决定”在网友中间流传,更有人演绎出“电力公司版”、“中国移动版”、“中国电信版”等,内容均为网友以戏仿的方式表达生活在垄断时代里的情绪。

  

  我爸是李刚

  

  10月,“官二代”李启铭飙车撞上两名河北大学女生。肇事者被众人拦下后,脱口而出的第一句话是“我爸是李刚”。这句话很快被网友演绎出“床前明月光,我爸是李刚”“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你不知道我爸是李刚”等N种版本。有人调侃,美国《时代》周刊的“年度人物”如果发动网民投票评选,以中国4.2亿网民的能量,出现在该杂志封面的或许是“李刚”。尽管眼下媒体上几乎再看不到关于此案的后续报道,但“我爸是李刚”这句网络流行语却像钉子一样,以特别的方式钉住关乎这一事件的所有记忆。

  

  团购

  

  淘宝已经不再新鲜,团购才是2010年的网购潮流。只需登陆团购网站,点击“购买”按钮,就能买到低至1折的产品。“今天我团了个……”成为网购爱好者新的问候方式。然而疯狂囤了一堆团购券后,有人发现,与传统的需求式购物不同,团购有种“被迫消费”的感觉,有人因此称自己变成了“团奴”。

  

  给力

  

  语出自由网络配音组“cucn201”配音的日本动画日和系列《西游记:旅程的终点》台词,原句为:“这就是天竺吗?不给力啊,老湿。”此后“不给力”成为网络流行语,常用来表示与预想目标差很远、不怎么样的意思。更有网友为其创造出英文单词“ungelivable”。临近岁末,《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在一个多月内两次在头版大标题中使用“给力”一词,“给力”从网络小趣味变成了大报亲民与活力的象征,但有人发现,这两份大报均把“给力”这个不及物动词当作及物动词用了。随之而来的还有对该词的审美疲劳。有好事者以5天为限,发现以“给力”为标题或内容的报道不完全统计就有4000余篇。什么都“给力”的结果,就是民众觉得很不给力,网上流传甚广的说法有“再见到谁说给力,就扇谁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