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聪印刷网】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未来中国的发展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强调要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如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关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关乎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提高。与此同时,经济发展应该是三次产业共同发展,“转变”也应该体现在三次产业的科技进步创新水平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升级上,江门近几年的发展证明了这一点。由此,笔者想起今年9月,亚太经合组织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实现包容性增长的讲话,所谓包容性增长,个人认为,除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包容和保护环境之外,也需要我们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更多样的方式去调整三次产业中各自和相互之间的不合理结构,一句话,自主创新、调整结构、转变生产方式,是实现三次产业包容性增长,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1
江门三次产业的“创新实践”
(一)第二产业——先进制造业基地
江门在国务院制定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中定位为先进制造业基地。今年预计生产总值达1530亿元,增长13%,工业总产值突破3000亿元。
1、努力引进培育建设战略新兴产业。“十一五”期间,全市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累计约45亿美元,目前全市投资超5亿元的重点制造业项目21项、总投资超520亿元,尤其在以下四个方面:
在新能源方面。今后五年内全市在建的核电、风电、气电等清洁能源合计440万千瓦。如台山核电由中国广东核电和法国电力公司合资兴建,一期工程总投资502亿元,是中法合资最大的清洁能源企业。首期工程建成后,预计年售电收入(含税)230亿元,年度纳税约48亿元,每年可减少电煤消耗约1050万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约2270万吨。此外,太阳能光伏、生物质能等多个能源项目也在加快建设中。
在新光源方面。出台了在广东省乃至全国优惠力度最大的促进LED产业发展政策,推进省市共建LED产业基地和绿色照明城市,目前已集聚LED照明生产应用企业100多家,相关联企业1000多家,初步形成了上、中、下游的LED产业链,近三年来产值年均增长超过30%。
在新材料方面。新型化纤纺织材料等化学纤维制造业占全省的比重达33.36%。稀土发光材料销量处于全国首位,占全国15%—20%的市场份额。纳米碳酸钙产量居全球之首。水性涂料技术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在装备制造业方面。引进了广东轨道交通车辆修造基地、省清洁能源(核电)装备产业园、富华重工(汽车零配件)等龙头企业项目。其中,修造基地项目计划投资40亿元、年产值100亿元,计划明年底出车,预计可带动上下游配套产业形成上千亿元产业链;清洁能源(核电)装备产业园预计前期投入20亿元,吸引直接投资400亿元;投资45亿元的富华重工是全球最大的半挂车专用零部件制造企业,可拉动形成200亿元以上的产业链。
2、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随着我市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涌现出真明丽电子、科恒实业等一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典型。其中,科恒实业承担的“全光谱新型稀土发光材料”和长优实业承担的“废旧二次电池及含镍废物回收及资源产业化处理”先后被列入国家火炬计划;开平市纺织服装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承担的“开平纺织服装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鹤山市多普乐高新节电技术有限公司承担的“三相电机全自动相控节电器”获得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资助。
3、大力发展低碳节能产业。目前全市已拥有3个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和2个省级循环经济试点。特别是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银洲湖纸业基地,由新会双水发电厂热电联供机组和国内外知名纸业品牌企业维达集团、华泰纸业、亚太纸业、中顺集团等组成,规划年产1040万吨纸和纸板的产能全部达产后,产值达3000亿元,与常规分散的造纸模式相比,年节能量将达到600多万吨标煤,相当于年减排二氧化碳1560万吨。
(二)第三产业——优秀现代服务业城市
我市通过利用信息技术、现代设计理念、管理创新等自主创新成果大力推动包括旅游、金融、物流、工业设计、文化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打造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抓住开平碉楼与村落成为全省首个世界文化遗产的机遇,创新旅游推广方式,初步打响了碉楼、温泉、海滨三大旅游品牌,三年实现了旅游总收入翻一番,今年达到120亿元。在物流业方面,积极应用新技术推动现代物流业发展。目前,全市共有物流相关企业3166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6家。文化产业迅速发展,形成了印刷、文化创意、动漫等三大主导文化产业。如动漫产业上,江门动漫协会是国内正式登记注册的四家动画协会之一。目前全市拥有漫画原创社团30多个,已经为江门,也为全国培育了很多漫画骨干人才,其中有中国动漫市场十佳品牌之一“缤果”,年销售额突破1亿元,明年将大举进军影视市场。在印刷产业方面,我市拥有亚洲第二、第五大印刷企业——雅图仕印刷公司和鸿兴印刷公司,全市印刷企业1500多家,印刷产业总产值近50亿元。在古典家具产业上,我们拥有“新会——中国古典家具之都”和“台山大江镇——中国传统家具专业镇”两个国家品牌,连续两年举办全国古典家具展销会,年产值达百亿元。特别是新会古典家具制作技艺历史悠久,目前已形成明显的规模优势,现有生产和配套企业300多家,从业人员10万余人,销售额居全国同行前列。
(三)第一产业——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我市是珠三角乃至广东省的农业大市,至今还有198万亩农田,如何以自主创新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升级,我们有以下三点体会:
一是抓好产学研结合和成果转化。我市成功创建广东省首个国家级农业示范区和粤台农业试验区,通过这个载体,与华南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省部农业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科院专家为我市农业高级顾问,并在我市建设“中国农科院南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二是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全市建立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基地)12个,制订和发布农业地方标准化生产规程32项,获得国家有机食品认证的产品1个,国家绿色食品A级认证的28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121个。全市农作物和畜禽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7.43%和93%以上。成功举办两届江门市农业博览会,特别是刚刚结束的第二届农博会,在四天的展会期间,农产品现场零售额累计近500万元,签订现代农业合作项目91个,资金额达35.27亿元。三是大抓农产品深加工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目前,全市共有市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57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11家),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62个。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动37万户农户,年户均增收2160元。在江门的台资农业企业累计有203家,投资总额达2.94亿美元,占地面积8万亩以上。例如:我市的锦鲤养殖业从上世纪80年代始,从日本引进锦鲤进行培育,近年来,随着科技创新,我市锦鲤养殖技术及病害防治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锦鲤养殖企业已达25家,养殖面积10800亩,年产商品锦鲤1500万尾,约占全国产量的20%,年交易额达1.8亿元,成为我国最大的锦鲤生产基地之一,并被命名为“中国锦鲤之乡”。还有我市的鳗鱼产业,我市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的作用,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对养殖人员进行业务培训,目前,我市鳗鱼养殖企业(户)达92家,养殖面积6.3万亩,总产量5.5万吨,占全国总量的六成多,总产值超30亿元;活鳗出口6461吨,约占全国的80%,烤鳗出口1427吨,是名副其实的全国最大的鳗鱼养殖基地和出口基地。
2
江门经济可持续发展
有待“三个强化”
江门市的经济发展有赖于以上所说的三次产业的共同发展,有赖于三次产业的区域自主创新,而江门要在“十二五”有更大的发展则有待于继续“三个强化”。
(一)强化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企业始终是创新的主体,必须形成产业政策和科技政策协同机制,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2010年江门企业获得“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和“企业研究开发费税前抵扣”扶持资金达1.5亿元。全年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3家,累计73家,加上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共有243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产品”171个,累计391个。本月江门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获批成为国家级高新区等等。这都将是江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利基础。
(二)强化政府对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对于资金资源,我市今年本级财政科技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达3%。同时鼓励创新资源开放共享,促进公共创新资源使用的公开化和社会化。对于人力资源,我市实施了创新和科研团队引进计划,对引进世界一流水平、对我市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能带来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创新和科研团队,由财政给予4000万元至5000万元的专项工作经费;对引进的两院院士、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首席科学家、重大工程项目首席工程技术专家或管理专家,由财政一次性发放50万元住房补贴;设立“江门侨乡杰出专家奖”,可奖至50万元或更高。我市首创“千企扶千村”就业工程成效显著,全市1050个村委会与1296家企业签订了劳务合作协议书,免费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18.43万人,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4.75万人,就业率为80%。政府对人力资源和资金资源的合理分配和统筹支持,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江门经济自主创新的可持续性。
(三)强化产学研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包括以提供研究开发前沿性技术、重大共性和关键技术为主的技术研发平台,以提供检测、试验条件为主的检测实验平台,以提供科技文献、标准、情报等信息服务为主的科技信息平台,以提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为主的技术转移平台,这些都是为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提供服务。目前,全市共设立国家级“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2个,省级“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4个,省级民营科技园2个,省级工业研究院2个,省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17家,市级工程中心130家;成功创建摩托车国家检测中心,绿色半导体光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和3个省级检测站等新兴产业的公共科技服务体系。投入建设资金8600多万元,建成孵化面积近6.5万多平方米科技企业孵化器,在孵企业140多家,孵化企业年产值超过12亿元。同时,我市共组织推动50多所全国高校、100多名专家教授与我市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达300多项。引进5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派出的85名高学历、高水平的省部科技特派员入驻我市企业,组织实施130多项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计划项目。只有大力引导和支持企业科技研发,大大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江门的经济才能真正实现包容性增长。
第二届中国(广东)国际印刷技术展览会 如此精彩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