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一到位,一期4300亩的开发就立即展开!”9月29日上午,广汉三星堆项目筹备组负责人郑辉一遍又一遍扫视着面前《三星堆文化产业园规划》,着实兴奋。作为四川省灾后重建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近日获得中国进出口银行重金“浇注”,得到上亿元的贷款。
不只是三星堆,多种资本、多方力量的注入,正推动四川省灾后文化产业的大发展。与此同时,四川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也进入有序发展的轨道。两年多来,文化重建将给四川留下什么?带着这个问题,记者深入灾区走访。所到之处,深切地感受到灾区人民对文化重建、文化生活的企盼,感受到四川文化与援建方地域文化的融合……因地震而“倾斜”的“文化之树”,正逐渐枝繁叶茂,一天天用力生长。
项目领头
文化产业集群式发展
【镜头】9月28日,广元城外5公里处的千佛崖上,大型工程车来往穿梭,巨大的轰鸣声似乎要将数千尊石刻造像唤醒。距今已经有1500多年历史的千佛崖,即将以崭新的面貌亮相。
千佛崖是四川省境内规模最大的石窟群,是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然而,由于靠近108国道,多年来,噪声、灰尘、震动以及自然的因素,不仅影响文物保护,同时阻碍着文物发挥应有的价值。在灾后重建刚开始时,广元市就决定将千佛崖景区建设纳入灾后重建总体规划,投资近4亿元,将千佛崖景区打造成以石刻造像景观为核心,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产业园区。
借助被纳入国家灾后重建 “总盘子”的契机,四川文化产业蓄势冲高。放眼全省,这样大手笔的文化产业项目比比皆是:在全省灾后重建实施的62个文化产业项目中,上亿元的文化产业园项目超半数,包括三星堆文化产业园、江油李白文化产业园等。以项目为引擎的文化产业集群式发展,已在四川遍地开花。截至目前,全省共有54个文化产业项目开工,占项目总数的87.1%,完成投资7.5亿。
在灾后文化产业重建中,除了用好国家扶持资金外,更多的文化产业项目依靠民间资本和外来资本。目前,绵竹市共有年画生产企业40多家,从业人员2000多人,年产值近2000万元。这样的效果与对口支援绵竹的苏州分不开。
记者看到,灾后重建在保留四川当地建筑风格和文化特色的前提下,对口文化援建无不融入了援建省市的地域文化元素,东北、京味、海派……
“用好援建力量,形成文化产业重建的合力,已在灾后文化重建中形成共识。”省文化厅产业处处长强金武认为,四川灾区也通过援建平台,学习到援建方在文化旅游上的发掘、包装,加快自身的发展。
公共文化设施提升
硬件跨越20年
【镜头】7月15日,都江堰市文化馆馆长弋红兵永远难忘。这一天,在地震中损毁的都江堰市文化馆通过重建竣工验收。
都江堰市文化馆新馆位于都江堰“壹街区”对口援建项目区内。这座占地面积9.5亩、设施齐备的新馆在建成后,成为西南地区一流的群众文化设施,此项目还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艺术培训基地、民俗博物馆资料抢救搜集整合配置、统筹建设,“从硬件上保障了我们的文化基础设施水平,一下就前进了20年!”弋红兵欣喜地说。
“5·12”汶川特大地震后,极重灾区的公共文化阵地建设和设施设备遭到了严重毁损。“今后怎么办,怎么走?”弋红兵一度曾很茫然。
很快,一系列灾后重建的有力措施开始在全省展开。四川省的灾后文化重建,着力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着眼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打造文化新地标,培育全新文化业态。
截至2010年9月,全省共有1014个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重建项目开工,占项目总数的93.5%,完工项目812个,占项目总数的75%;共245个文物抢救保护工程项目开工,占项目总数的94.59%。
9月21日,在茂县“新羌城”的建设指挥部,茂县县委书记尼玛木对“新羌城”的规划如数家珍:总投资4亿元、占地面积2000余亩的“羌城”文化群落,将按照“保护+传承+发展”的基本建设思路,由中国羌族博物馆、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两大主体建筑及演艺中心、民居等多个部分组成,以羌族传统建筑美学,展现古朴的羌文化元素。
眼下,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的羌寨碉楼高50多米,传承着羌族人“依山居止,垒石为屋”的建筑风格,拉开了整个建设项目的帷幕。
在绵竹市遵道镇棚花村,一幅幅年画绘上了墙。墙内,年画产业蓬蓬勃勃;墙外,文化旅游生机盎然。文化、旅游、新农村,在吸引城里人视线的同时,村里人生活方式也变了。
“文化人+文化产品”
打造品牌软实力
【镜头】10月2日,恰逢国庆黄金周,汶川县水磨镇的羌文化中心成为欢乐的海洋。羌歌歌声高亢、羊皮鼓鼓点悠扬、萨朗舞原汁原味,一支由该镇40余位村民组成的表演队伍,在镇上撒播欢歌笑语,赢得游客阵阵叫好。
“借歌舞品牌展示羌文化魅力,把羌文化作为旅游文化开发的核心和灵魂,是水磨镇灾后恢复重建的总体思路。”水磨镇镇长罗继华总结。
除了水磨镇,灾后重建的两年多里,整个阿坝州在打造羌文化品牌的进程中走出一条“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创新之路。
2009年6月27日,茂县举行“瓦尔俄足”大型庆典,第一次将“瓦尔俄足”这一古老的民间节日以政府组织庆典的形式呈现出来。当年10月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宣布,羌族农历新年庆祝习俗被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年3月23日,大型羌族原生态歌舞《羌魂》在成都公演,四川锦城艺术宫座无虚席,在阵阵掌声和喝彩声中,《羌魂》拉开为期两年的全国巡演帷幕。
灾后文化重建的进程,也是文化品牌扩大吸引力和影响力的过程。运用文化名片,灾区文化重建不仅打造出一批特色文化品牌,更把四川的新形象、新面貌展现在世人眼前。
一部展示禹羌民族风情、弘扬绵阳地域文化、讴歌抗震救灾精神的大型舞蹈诗剧《永久北川》,自2009年9月首演至今,在成都、西安、北京等地演出近40场,成为北川历史与现实人文精神的精彩写照,今年将赴世界各地进行全球感恩巡演100场。
都江堰市在震后投资上亿元倾力打造的大型水上实景演出《道解都江堰》,今年6月正式开演以来,已接待商贸团队、旅游团队和散客观众6万余人次。
“震后的都江堰,不但雄伟依旧,还多出一份灵气!”国庆期间,一位北京来的游客感慨地说 《道解都江堰》让游客在领略都江堰—青城山的秀丽山水之后,能更深刻感受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魅力,已经成为震后都江堰的一张文化旅游新名片。
【数字】
文化产业项目 截至目前,全省共有54个文化产业项目开工,占项目总数的87.1%。
公共文化基础设施 截至目前,全省共有1014个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重建项目开工,占项目总数的93.5%,完工项目812个,占项目总数的75%;共245个文物抢救保护工程项目开工,占项目总数的94.59%。
【展望】
期待下一个“跨越”
今年既是四川省完成灾后文化恢复重建任务的决战之年,更是总结“十一五”、谋划“十二五”的关键之年。10月8日,记者从省文化厅了解到,下一阶段,四川省将按照中央关于 “力争在两年内完成原定三年的目标任务”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力度、加快速度,从各方面扩大灾后文化重建的成果,使四川省文化发展跃上新台阶。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要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以地震灾区、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为重点,将文化资源和文化服务向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倾斜,不断缩小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的差距。加快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如群众文化活动和图书馆、文化馆、村文化活动室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从而使灾区文化规划建设整体性提高,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根本性改善,实现“再生性”跨越。
在“三基地一窗口”建设上,要抓住这一重大机遇,推动灾区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文化的功能和作用,努力把区域性文化重建转化为全省文化发展信心,把阶段性物质成果深化为长久性成果。抓紧建设一些地震遗址纪念地、陈列馆,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中心;传习所、藏羌旅游结合的示范园区、示范基地,都要作为“三基地一窗口”的载体平台,把它作为国家文化建设软实力建设工程来提升;整合资源、创作一批反映抗震救灾精神的艺术精品。
在文化产业振兴发展上,要抓紧安排资金,选择成长性好、示范效应强、有地方特色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予以支持,培育一批实力雄厚,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骨干文化企业。要积极扶持动漫、游戏、会展等新兴文化产业发展;要建设文化产业项目投融资服务平台,拓展文化产业投融资渠道。
余下的重建任务
将采取“人盯人”战术
灾区文化重建对于推动灾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灾区群众文化权益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已经完成的文化重建任务,省文化厅厅长郑晓幸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大部分已投入使用。对于剩下的重建任务,将把“抓项目落实,提高文化恢复重建有效性”作为工作重点。
他表示,目前还在继续的灾后文化重建项目,基本都是大型工程,任务艰巨,对剩下的任务将采取“人盯人”战术,确保工程如期完成,一是实施项目负责制;二是实行层级责任制;三是实行跟踪督查制;四是完善协作协调机制;五是继续打造示范工程。
【讲述】
苏州来的年画“经纪人”
讲述人:沈莉
(苏州桃花坞文化创意产业园招商经理)
2009年5月,当我第一次踏上绵竹土地,就不时为绵竹年画营造的田园美景发出赞叹,如何用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的经验,来帮助绵竹年画的崛起,这也成了我最大梦想。
大片大片的金色油菜花,掩映着小小的院落,大门上是气势威严的门神,雪白的墙壁手绘着浓墨重彩的年画,好美的图景呀!当我进入年画村时,被绵竹年画营造出来的美景所吸引。我当时就想,何不把绵竹年画直接引进苏州,让两地艺人直接对话?
2009年8月,由我们苏州桃花坞文化创意产业园发起的 “绵竹年画走进桃花坞系列活动”成功举办,77幅绵竹年画代表作品运抵苏州,这些画质精良、构图优美的作品,在市场化运作极其成功的桃花坞,引起了轰动。
此后,我们又多次组织苏州年画大师和苏绣大师赴绵竹开展年画传习讲座和从业人员培训,探索绵竹年画和苏绣的结合,拓宽绵竹年画的种类。此外,我们还着手促成在苏州桃花坞文化创意园里设立绵竹年画永久性展馆和创作、销售基地,希望借助苏州发达的旅游业和大量的国内外游客,通过苏州这块“跳板”,将绵竹年画推向更广阔的市场。
怀远藤器变身高端工艺品
讲述人:李健康
(崇州怀远茂祥藤器总经理)
四川美术学院 (以下简称 “川美”)与崇州怀远镇藤编企业结对帮扶,给我们怀远藤编带来了新的技术和产品概念。重庆市对口支援崇州市灾后重建后,怀远茂祥藤器在川美设计师的帮助下,新开发了200多个品种,订单排到了年底,共有100多个单子,总价值300多万元。
经过共青团崇州市委与共青团重庆市委的牵线搭桥,川美与我们怀远的藤编实现了结对帮扶。川美派出一批家具设计专业教授组成了藤编工艺产品研发小组,负责新产品的开发;我们怀远镇以茂祥、鑫鑫、分州藤器等当地龙头藤编企业为代表,努力将创新研发的设计图纸变成现实的工艺品。
以前我们一直输在创意上,现在我们跟上了。如今,川美的教授已经为我们开发出藤艺花瓶、贵妃躺椅、花瓣造型单人椅、蚌壳型藤编沙发、艺术灯罩、婴儿床等200多个品种。前不久,川美教授帮我设计了藤木结合的实木板式家具,一套要卖3万多,现在已经预定出去七八套。
暑假的时候,我还专门请了兼职大学生帮我在淘宝上注册了网店,目前重庆、昆明、南京也有了我的3家专卖店,两年后我还要争取在全国主要省市开直营店或者加盟店!藤编不仅在国内销路不错,加拿大、美国、韩国等20多个国家也与我们签下了购销协议。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