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资深人士非常肯定地说,在污染物的处理上,“不夸张地说,百分之八九十的印刷企业都没有做过”。印刷对环境的污染,若以低碳标准衡量,除了有形、可视的排放物外,还广泛存在于生产过程之中,比如各种溶剂残留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甚至高企的电能消耗等。“坦率地说,企业无力改变这一事实(污染的产生),但至少在减少污染物的制造上企业是有能力去做的。”该人士同时指出。
“混杂着纸毛子、油墨的废液直接排放到下水管,黑乎乎的液体让人直犯恶心。”尽管印刷业在很多地方被列为低污染、低消耗的都市型产业,一位业界前辈回忆起几年前在某印刷企业的所见,现场的触目惊心仍令他唏嘘不已。
即便在舆论压力大增、监管政策频出,绿色环保呼声日渐高涨的今天,印刷企业的整体环保水平也未见显著提升。一位资深人士非常肯定地说,在污染物的处理上,“不夸张地说,百分之八九十的印刷企业都没有做过”。印刷对环境的污染,若以低碳标准衡量,除了有形、可视的排放物外,还广泛存在于生产过程之中,比如各种溶剂残留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甚至高企的电能消耗等。“坦率地说,企业无力改变这一事实(污染的产生),但至少在减少污染物的制造上企业是有能力去做的。”该人士同时指出。
客观地看,印刷业里有一批恪守“公民本分”的企业,他们自觉行动,力求将企业生产带给环境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然而,更多的企业却仍停留在“言胜于行”的环保印刷“预热期”。究其原因无外乎一个字,“钱”。生存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要义,在深陷微利漩涡的印刷企业眼中,这显然是更为现实的诉求。目前,行业内外对环保印刷的呼吁大多着眼于监管强制或道德感化,但对企业而言,倘若环保是一项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赔本”买卖,其行动力可想而知。
不能不说,环保印刷“责任与道德”的诘问,首先遭遇的是利益考验。如果企业为环保投入的成本无法获得相应的收益,这样的“善行”注定不会持久。
三年目标
2010年9月14日,新闻出版总署崭新的办公大楼内,一场特殊的签约仪式正在举行——在众多媒体瞩目之下,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和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郑重地在一份名为“实施绿色印刷战略”的合作协议书上签下了各自的名字。印刷业与环保领域两大主管部门携手力推环保印刷,规格之高可谓前所未有。
根据合作协议,两部门将共同成立实施绿色印刷战略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发布印刷环境标志标准,优先开展中小学教材的绿色印刷工作,逐步向政府采购产品印刷、食品药品包装印刷等领域推广,同时加强对印刷企业实施绿色印刷的政策扶持。前期试点业已展开——今年6月初,新闻出版总署组织了上海和北京的7家出版单位及10多家印刷企业进行2010年秋季中小学教材绿色印刷试点,共计印制100种1400多万册绿色教材,覆盖20余个省、区、市。依据官方的解释,绿色教材要求出版单位在印制教材过程中使用环境标志认证的纸制品、油墨及环保型胶黏剂等原辅料。总署计划,自明年起,学生使用的绿色印刷用书将贴上通过环保认证的绿色标签,并用3年时间让中小学学生全部用上绿色教材。
新闻出版总署用“三年”设定了环保印刷推广的第一个结点,而实现这一目标的第一步,则是总署联手环保部共同制定《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 印刷》标准。这项启动于2009年8月、由中国印刷技术协会和环境保护部环境发展中心负责具体编制的技术要求,被认为是我国首部国家环境保护印刷标准,并肩负中国印刷业实施节能减排及可持续发展重要指导性依据的使命——按照官方的说法,《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 印刷》是衡量绿色印刷的权威标准和印刷品“绿色采购”的执行依据,通过该标准认证的企业将获得中国绿色认证标志。
根据规划,印刷环境标志标准将分两期推荐,首期包括平版印刷、凹版印刷、商业票据印刷;二期覆盖网版印刷、凸版印刷和数码印刷。据悉,首期标准之一的平版印刷环境标志标准草案已于日前结束了公示期,有关方面计划于10月底前召开专家会议,就所收集的意见进行汇总、分析,“年内肯定能正式出台”,知情人士透露,“另外两部凹版印刷、商业票据印刷的草案制定工作也已基本结束,正在进行修改和完善,预计明年可以正式推出。至于二期标准,其问世可能还待3年之后”。
成本之虞
虽然《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 印刷(第一部分:平版印刷)》尚未正式出台,业界的关注却在持续升温。“不少企业都要求我们去调研、指导”,国庆节前后,标准的编制机构中国印刷行业绿色印刷推广管理办公室(简称“绿办”)主任刘毅勇已经“马不停蹄”地去了好几个地方,企业的积极响应和热心参与令他备感宽慰,“它们中有印刷企业,也有一些原辅料生产商,有许多我们原先并不熟悉,平时也不怎么在行业里露脸”。
相较于前者的热情,另有部分企业对即将出台的标准流露出了一丝忧虑。他们的担忧在于,一旦该标准打上了强制性“烙印”,企业是否将为此付出巨大的技术改造成本。对于企业的顾虑,一位参与标准制定的专家表示,制定印刷环境标志标准的初衷是为了“普及环保印刷”,让企业的环保建设能够“有据可依”,因此其指标制定充分考虑了国内企业的承受能力,相比出口企业普遍采用的欧美环保标准,门槛有所降低。比如针对书刊印制品的残留物检测,“按照欧美环保标准要检测8项指标,而我们只有4项”。在他看来,对部分印刷企业来说,标准中执行难度最大、扮演“功败垂成”角色的应该是原辅料的使用。“纸张、油墨、胶黏剂还好说,本身就有较为严格的如FSC认证、白度限制等要求,但像还原剂、润版液之类的辅料则少见环保要求,超标现象比较常见”。
在调研的过程中,“绿办”的专家们发现,广东地区尤其是做出口印刷的企业因本身的活源构成,历来重视环保,对他们而言,标准的门槛并不高,无须为标准做太多投入;而内地不少企业,虽说环保意识不强,但加以引导、进行必要的改造之后也能够达标;达标难度最大的是一些小企业,“很多连基本的措施都没有”。企业对于环保印刷推行成本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在新闻出版总署进行的2010年秋季中小学教材绿色印刷试点中,一个开创性的举动后经媒体广为传颂——少部分试点教材采用了柔性版印刷机印刷。虽然与1400万册的印制总量相比,1.3万册的印量显得微不足道,但就印刷方式而言却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在胶印、凹印、柔印、网印四大主流印刷方式中,柔印由于采用水性油墨,被公认为环保印刷的“典范”。“接到这项任务时,时间非常紧迫,仅剩下一个月。由于市面上还没有适合书刊印刷的专用柔印设备,我们只能先在窄幅柔版机上进行印刷,切成单张后再进行折页、装订。”中国印刷技术协会柔印分会理事长龚仁俦回忆道。时间紧、任务重,加之“前无古人”,参与印制的各方企业只能边实验边摸索边改进,直至拿出与胶印效果相差无几的成品。最终由上海市质检中心出具的质量检测报告为所有人的努力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本次柔印用水性油墨的VOC含量几乎为零,基本不含挥发性气体;重金属含量远低于大豆油墨及普通胶印油墨。“这次试验再次验证了柔印的质量与环保效果,其结果得到了有关方面的认可。”龚仁俦很是欣慰。
然而,良好的环保效果背后是高昂的成本。据介绍,以制版为例,柔印的制版费约为胶印的8倍,“对承印企业来说,这便意味着短版活会很不划算”。此外,一旦环保原材料采购成为企业的一项常规支出,费用同样不菲。据北京一规模较大的书刊印刷企业透露,公司每年用在环保原材料的采购资金比正常采购要多出100多万元,这些原材料主要包括油墨、水性膜、润版液等。
不过,相比采用环保印刷工艺和材料增加的生产成本,企业为节能减排所投入的真金白银似乎更为可观。2007年7月,为响应即将于来年出台的YC2007《卷烟条与盒包装纸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限量》标准,科彩印务斥资成立了气相分析室,以便“控制生产所需各种原辅材料中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含量”,该实验室建成初期仅设备投入便是几百万元,此后每年还需进行几十万元的例行投入,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用于实验耗材的采购。中华商务则更早一步,从1997年开始,总计投入3000万港元,为其商轮烘干炉加装了二次燃烧装置,以减少燃烧石油气产生的苯酚类有害气体排放,达到欧洲排放标准。
收益之惑
高企的环保成本、不菲的环保投入,不但是柔印教材参与者的顾虑,也是所有教材印制企业不得不面对的难题。“纸张是出版社采购的,对印刷厂来说,这块成本不会太高,主要是油墨。”有观察者分析。为了解决印刷生产中最主要的污染源油墨溶剂残留,一些参与试点的教材印制企业采用大豆油墨代替普通油墨,而一番核算之后发现,印制成本提高了20%~30%。
对于平均利润率不足5%的书刊印刷企业来说,成本大幅提高20%~30%的后果可想而知。有感于企业的两难境地,不止一位受访者呼吁,“政府既然要推动环保教材,就应该对印刷厂有所扶持或补贴,因使用环保原材料上涨的这部分成本不应由印刷企业来承担”。有的受访者甚至直言,如果经济问题没有解决,3年内实现中小学教材绿色印刷的目标只能成为一个美好的愿望。“没有人愿意做亏本的生意。”
如果说教材承印企业尚可寄望“政府买单”消化环保成本,众多在市场上拼搏的企业则仅能凭己力“回收”投资,因而能否从环保印刷的投入上获得相应的收益便成为这部分企业关注的焦点。在目力可及的范围内,环保印刷带给企业的第一个潜在收益是降低成本。这在企业为节能减排开展的技术改造上,体现最为明显。以广州日报印务中心为例,2008年9月,印务中心引进了洗机水循环过滤系统,当2009年结束,印务中心对全年清洗液的实际使用数据进行统计,结果表明,尽管2009年下半年连入印刷机增加了1台,全年清洗液用量相比2008年仍降低了71%,节约资金200余万元。再如中华商务,在使用中央供墨系统后,三个生产基地减少油墨损耗70%~80%,一年可节省50万个金属油墨罐。还有雅图仕,通过安装大型冰蓄冷中央空调系统,每年可节省165万度的用电量。
然而,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企业要获得这些收益,必须有足够的财力支撑前期技术改造的投入。像前文提到的广州日报印务中心,其洗机水循环过滤系统的投入资金为160万元;不少大型企业所采用的冰蓄冷中央空调系统,其价格亦比普通中央空调高出20%~30%。对很多中小企业而言,这一前提显然并不成立。
环保印刷带来的第二个潜在收益是“环保溢价”,即环保产品在市场上能够卖出更好的价格。不过,大多数企业对此并不抱太大希望。在他们看来,在整个社会环保意识都还十分淡薄的情况下,在生产能力严重过剩的印刷业,以环保为由提高印刷工价并不现实。“溢价”既不现实,环保印刷的“敲门砖”作用便凸显了出来。比如,《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 印刷》虽然定位于推荐性标准,但获得环境标志的印刷企业却可以在政府采购中获得优先权,这便对希望进入政府采购名单的企业产生了足够的吸引力。政府之外,客户成为另一个重要推手。有观点认为,广东印刷企业之所以在环保上更舍得投入,关键就在于客户推动。“在环保的建设上,部分客户推动我们,我们再力所能及地推动部分客户。”一家通过FSC认证的广东印刷企业如是总结其环保实践。该公司的出口市场主要分布在欧美国家,由于欧盟主推FSC认证,公司便在客户的督促之下开展了FSC认证,甚至专门为此成立了一个部门。“你可以说FSC是壁垒,也可以把它看作提升企业实力的助推器。”管理者用平和的语气说道。
然而,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在环保水平尚未上升为强制性要求的中国,环保印刷的“敲门砖”作用在大多数时候并不突出,对多数企业而言,环保的成本与收益仍难成正比,这也正是我国印刷业环保水平短期内难以大幅度提高的症结所在。固然疑虑重重,但对于环保印刷标准被赋予的“推动印刷产业结构调整”的使命,大家均表示了认同,“环保是一道门槛,是印刷产业升级的机会。而且不仅是印刷业,整个产业链都将借此机会进行结构调整”。
部分拥有较强行动力的地区已经走在了行业前列。比如广东,据闻当地协会曾邀请专业检测机构到当地十几家较大规模的印刷企业车间进行废气排放检测,“地方环保部门拟通过这些检测数据制定相应的印刷行业废气排放标准,并在亚运会期间执行”,这一说法可以与此前见诸于当地媒体的“印刷行业VOC排放被列入重点控制范畴”报道相佐证。而此举亦可视作广东环保部门继实行清洁生产资质审核之后推出的又一环保“力作”。
日益严格的环保监管环境正在成为印刷企业必须正视的现实。“除非企业不想做大,否则就必须遵守规则。”一位从业者无比感慨。环保价值观有人在为环保印刷的成本与收益担忧,有人却已经盘算起了环保的“生意经”。
“东莞有3000多家印厂,每家厂平均每天产生20个废油罐,每个废油罐平均残留15克油墨,折算下来,东莞印刷业仅1天就产生6万个废罐、900千克废油。”“我们有一个订单,每个月的印量才2万多张,两年下来,仅这一单就产生了几十万张面积约400平方厘米的废纸。” “1000万吨废纸至少有5%能够生成产品进行再利用,这相当于好几家中等规模的造纸厂一年的产能,而且还不污染环境。”“珠三角每天有几十万张废PS版运出工厂。”…… 这一串串乍看上去毫不起眼、细瞧之下却令人震惊的数字,描述的正是印刷生产中废料造成的资源浪费问题,有人从这些司空见惯的废料中看到了“商机”。
“在东莞、深圳,最有钱的可能除了做房地产的,就要数搞废料的,开的都是奔驰。”来自东莞的一家民营企业老板开玩笑地说道。在他看来,如果上述废料能够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加以再利用,那不仅是一笔不容小觑的财富,而且可以大幅度降低废料处理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真正践行低碳环保理念。“去年一年我们处理了1000吨废料,收益100多万元。”说这番话的企业规模并不大,年产值刚过两千万元,但其经营者却在如何提高边、废料的利用率上动足了脑筋。“有些异形产品对纸张的浪费很大,我们可以与火柴盒等小产品包装商合作,采用搭产拼版的方式进行生产,尽量减少纸张浪费”。他进一步解释,一吨废纸的价格只有1000多元,而通过拼版印刷,其价值至少可以翻倍。“这就好比搭车,既不绕路,又提升了收益,还有利于环保,何乐不为呢?”
敏锐的商人从印刷的废料中看到了商机,但对大多数印刷企业而言,提高环保水平仍需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虽然以短期利益考量,企业的环保投入未必能获得相应的收益,但在绿色环保、节能减排已经成为时代必然的前提下,环保印刷的长期溢价将极为可观。在短期利益与长期溢价的平衡中,企业应该树立正确的“环保价值观”。
对监管部门而言,则需要改变执法思路和方法,改变“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现状,引导企业“环保价值观”的形成。实际上,目前除了即将推出的《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 印刷》标准,很多地方都对印刷企业的三废处理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办法,但由于重罚轻管,发现违法违规大多罚款了之,在利益最大化原则的驱动下,部分企业宁愿交纳罚金,也不愿意投入相对较多的资金彻底解决污染问题。一家印刷企业经营者直言不讳地抱怨:“企业做得越规范,成本越高;违法违规却可以获得成本优势。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怎么会有提高环保水平的动力呢?”
经营者的耿耿于怀与质疑不难理解,试问一个在环保上几乎没有什么投入的企业,与一个从原辅料采购到生产加工等环节均恪守环保规则的企业,哪个更具竞争力?在监管强力、运营规范的市场环境下,答案显而易见,但若没有这一前提,所谓绿色竞争力还能存在吗?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