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文化>  正文

[辉煌十一五]我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0年11月16日   来源:平顶山日报
文化是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更是助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近日,记者分别从市委宣传部和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了解到,“十一五”期间,我市积极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取得长足发展,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积极推进文化设施建设,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不断呈现新气象、新面貌。我市投资兴建了建市以来建筑规模最大的平顶山博物馆、文化艺术中心。平顶山图书馆新馆已立项,正在进行前期筹备。舞钢、宝丰、鲁山等县(市、区)相继建成了图书馆和文化馆,并对影剧院进行了修缮或升级改造。目前,全市有群艺馆(文化馆)10个,公共图书馆8个,博物馆、纪念馆4个,乡(镇)文化站93个,街道文化中心27个,村文化大院700多个。

  文艺事业繁荣发展,创作演出硕果累累。“十一五”期间,市豫剧团的豫剧《珠帘秀》荣获全国第十届戏剧节演出剧目奖、黄河戏剧奖;《长孙皇后》获得省政府颁发的河南省第四届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优秀剧目创作奖。舞钢市豫剧团编排的豫剧《魂归长梦》荣获河南省第三届黄河戏剧大赛创新剧目奖。2008年,市豫剧团编排的大型现代戏《当代孝子》和舞钢市豫剧团编排的《魂归长梦》双双荣获河南省戏剧类“五个一工程奖”;在省第十一届戏剧大赛中,我市豫剧《李清照》再夺金奖,实现了在全省戏剧大赛上的四连冠。

  文化不仅直接助推经济增长,更在提升社会、经济发展质量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十一五”期间,我市努力提升“宝丰文化现象”,积极培育特色文化产业,着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目前,宝丰民间演出团体达1400多家,年收入4亿多元。宝丰文化产业创意园区开工建设,赵庄魔术大观园、马街民俗文化园、观音妙善文化园、汝瓷文化产业园等特色文化产业园区逐渐规模化、集约化。全市拥有汝瓷复仿制企业近60家,从业人员近4000人;绢花企业25家,从业人员3万人。文化旅游产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达15%。

  “十一五”期间,我市文物安全工作得到加强,去年连续实现第24个馆藏文物安全年。文物调查勘探顺利推进,考古发掘成绩突出,南水北调叶县文集宋元遗址和舞钢市平岭楚长城遗址分别入选2008、2009年度“河南省五大考古新发现”,宝丰清凉寺汝官窑遗址被列入国家100处大遗址保护名单,蒲城店遗址、应国墓地、叶邑故城等遗址被省文物局列入“十一五”期间大遗址保护名录。截至去年底,我市确定各类不可移动文物7000余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处。马街书会、宝丰酒酿造技艺、郏县大铜器、汝瓷烧制技艺入选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举办全国性重要文化活动和广泛开展群众性广场文化活动是我市文化建设的两大亮点。“十一五”期间,我市先后举办了第六届中国曲艺节、第二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大赛(北方片)、首届中国曲剧艺术节、第八届河洛文化国际研讨会、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三苏杯”全国诗歌大赛。我市还充分发挥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先后举办了三届华侨华人中原经济合作论坛等重要的经贸文化活动。目前,“美在鹰城”全国摄影大展征稿活动正在进行中。

  近年来,我市以“欢乐中原·平顶山”广场文化活动等为载体,积极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文化惠民成效显著。仅今年以来,市直单位和各县(市、区)就先后组织了150多场次的广场集中展演、3500多场次的群众性演出及各类比赛,直接受益群众220多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