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文化>  正文

澳门:保存岭南文化的莲花宝地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0年11月8日   来源:羊城晚报

  澳门,一个开埠近四百六十年的中国岭南港口,除了我们熟知的大三巴、葡挞、博彩业,其独特的历史人文、厚重的文化底蕴、中西合璧的汇通与交融,透着与岭南文化的深厚渊源。这是一个怎样历经数百年风雨飘摇而愈发生机勃勃的城市?

     10月30日,“岭南再发现”之旅再度起航,中山大学历史学教授章文钦,广东省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陈忠烈,广州着名媒体人陈扬,齐聚【星河湾·海怡半岛】,展开第十四期岭南与亚洲对话,畅谈“五百年来的莲花宝地———澳门与岭南文化”,透析澳门鲜为人知的一颗“岭南心”。

     三人行

     章文钦 陈忠烈 陈 扬

     章文钦

     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广州大学广州十三行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致力于澳门历史文化、清代广州十三行与早期中西关系和明清之际天主教入华史的研究。着有《澳门与中华历史文化》、《澳门诗词笺注》、《澳门历史文化》等等。

     陈忠烈

     广东省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曾参与或主持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同日本大阪大学合作的珠三角农村实地考察研究项目,历时十余年。着有《明清以来广东民间“天后”女神崇拜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众人太公”与“私伙太公”———从珠江三角洲为主的文化设施看祠堂变迁》、《相会在星空———15至17世纪东西方航海天文》、《广东通史》(合作)、《明清广东稀见笔记七种》(合作)等等。

     陈扬

     着名媒体人。以言辞犀利、作风硬朗、形象亲民着称,深受白话地区民众欢迎,被誉为“平民言论领袖”。曾经主持过的节目有《新闻之窗》、《心灵地图·珠三角生活态度》、《新闻日日睇》等。

     澳门的来历

     澳门之名并非源于粤语粗言

     细究与民间信仰的妈祖有关

     陈扬: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澳门的名字来自于广州话的一句粗话。到底澳门这个名字的来源是否真的和白话那句粗言有关系呢?

     章文钦:这应该只是一种传说。按我们所知,那句粗话是广州话。但最早在澳门生活的人很多是讲潮州话和闽南话的,广州话和这两种语言还是有一定时空差距的。

     陈扬:也就说,有“澳门”这个名字在前,说广州话的人生活于澳门在后?

     陈忠烈:在葡萄牙人入据澳门以前,澳门已是一个小渔村,还是一个对外贸易的舶口。因澳门是靠海“揾食”,大量的潮州人和闽南人来这里落脚。当地有很多古庙宇,从庙宇碑记来看,大多是来自漳州、泉州、潮州的人建立的。庙宇的建立是地方开发的重要标志之一。古代广东人的习惯就是“宁可没饭吃,不可没神拜”。所以,正如章教授所说,澳门早期的语言可能只有闽南话和潮州话。

     章文钦:早期到达的葡萄牙人翻译地名,就是根据这些语言的土音转译的。我有两个例证。陈教授说到,珠江口有七八个舶口,“蚝镜”是其中之一,这是澳门最早的名称。“蚝镜”是怎样来的呢?“蚝”现在写成“蚝”,就是海边的一种贝壳类生物,手掌般大小,打开来蚝壳内面光滑像两面镜子。后来“蚝镜”又写成谐音的“濠镜”。1515年,一个葡人在印度,写了一本《东方概说》送呈葡王。书中说道,除了广州港以外,另外还有一个海港,离广州陆路三天路程,水路一夜一日。他用葡文拼写这个地名时是用Oquem,用闽南话来说,就是“蚝镜”的音译。另一个实证,就是和澳门隔海相望的珠海湾仔附近有“蚝田”,是养蚝的地方,明末西方人的文献里,就拼作Otiem,也是闽南话的音译。地名含着大量的历史信息,研究历史地名,要有语言学和历史学方面的素养。

     我们回到澳门这名字,按中国文献来说,其地“有南北二湾”,“规圆如镜”,所以叫“蚝镜”。为什么叫澳门呢?因为有南台北台,这两台就是两座山,两座山之间刚好形成一个门,所以就称“澳门”。西方文献把澳门地名写成Macao,有人凭发音,就说是广州话粗话的谐音,但考究真正的来源应该是同当时福建民间信仰的妈祖女神有关。如果按国家给神灵的封号来称呼,就很隆重了,例如妈祖在清代就叫“护国庇民天后元君”,但福建民间俗称妈祖女神为“娘妈”、“阿妈”,澳门有着名的妈阁庙。起初,葡萄牙文里的澳门拼写为Amacao,其实就是“阿妈阁”或“阿妈港”的音译。后来葡文书写就省了“A”,变成Macao,这个“A”就是阿妈的“阿”,我们注意到这个语言的历史信息很重要。澳门的中外地名就是这样逐步演变而来的。澳门在明清时代属于广州府香山县,当时的香山县包括现在的中山、珠海和澳门。

     陈扬:不知刚才大家有没有注意,两位教授在说葡萄牙对澳门时,都用了“入据”这个词。我们以前学历史用的都是“入侵”,“入侵”和“入据”有什么不一样呢?

     章文钦:“入据”是较为中性的说法,“入侵”就是贬义了。葡人最初是利用贿赂入据澳门,鸦片战争后才强占澳门实行殖民统治。

     陈忠烈:葡萄牙人占据澳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步一步“食住上”的。这跟香港不一样,英国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强迫清廷签一份不平等条约,就拿下香港。澳门则不然。这当中是一个渐进式过程,先是入据,接着是租居,然后是不交租,最后是实行强占,进行殖民统治。

     澳门与“开新”

     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第一窗口

     西方传教士送宗教搭送科技

     陈扬:每每说到中国人打开国门,睁眼看世界,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窗口,大家都自然会想起香港。事实上,在当下这个时代,香港对珠江三角洲的影响是远远大于澳门的。然而,在中西文化交流的最初期,澳门又起到怎样的作用呢?

     章文钦:葡萄牙人入据澳门是自1553年始的,香港在1843年“割让”给英国。这里有将近300年的时差,在这段时间里,澳门对中国的海外交通是非常重要的。葡萄牙人在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打开通向东方的航路中,充当很重要的角色。葡萄牙人经过好望角,进入印度洋,到马六甲海峡,然后到达澳门,随后还开辟了到日本长崎的航线。这次“打开”使中国与西方有了直接接触,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方历史转折点。而澳门正是这个转折时期中非常重要的连接点。这是当时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重要窗口,也可以说是第一个窗口。

     章文钦:另一方面,是西方人要了解中国。

     陈忠烈:由于科学技术发展,今天的地球是越来越小了———地球村。但在古代,人们对地球的了解甚为模糊,地球是圆是扁都分不清。在15至17世纪之间,是世界历史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时期,很多新的经济文化要素慢慢成长起来,换句老话说,就是所谓资本主义萌芽,并逐渐成长。这个过程在西方很明显,在中国,也有部分发生了,例如,明朝中叶以来商品经济发展、世俗文化兴盛等。但是,在东西方导致的后果就很不一样。

     西方冲破了封建社会的笼牢,走向资本主义,伴随兴起的是近代自然科学和技术,例如数学、天文、地理、物理、机械等等。

     随这些海船而来的,有大炮,还有传教士。由于中国民间社会是多神信仰的,国家也没有形成独尊的宗教,西方的传教士对打入这片东方大地,怀有很大的期望。因为中世纪的欧洲,教堂是教育和传播知识的中心,传教士除了把“福音”带来中国,还带来很多新科技玩意。有些博学多才的耶稣会士对自然科学都很了得,例如利玛窦。当时耶稣会士来中国时,首先在澳门落脚谋划,然后设法叩见督爷,即两广总督,希望获准进入内地传教。当时的督爷因要节制两广,不是驻广州,而是驻肇庆的。利玛窦也是先到肇庆,设法打通关节。他在肇庆就把西方的钟表和天球仪、地球仪、三棱镜等科学仪器作为礼物,送给地方长官,还顺应当时中国人对“天下”的认知,绘制了一张特意把中国放在中间的世界地图。当时耶稣会士也利用科学技术来使中国的学者和官员归信,例如明末在朝中身居要职的徐光启就是受利玛窦影响而成为天主教徒的。利玛窦及其耶稣会后辈在北京除了传教还开展了很多科技活动,例如协修历法等。徐光启同他合译的《几何原本》,对几何学在中国的传播影响很深远。更多的近代西方自然科学知识是首先在澳门落脚,通过教育、报刊宣传等途径传播开来的。在“西风东渐”的同时,中国的历史文化也通过澳门介绍到西方。

     陈扬:这段历史挺“过瘾”的,原来是“送宗教,搭送科技”。结果是科技进来了,但宗教始终成不了主流的东西。

     从“广东葡语”到“广东英语”

     章文钦:最早是在澳门产生了一种“广东葡语”。而说这种话的人,很多都是文化水平较低的,甚至连书面语都不会写。有些文人就用中文把这些新语言记录下来,用广东话注音,例如乾隆年间澳门同知印光任、张汝霖合着《澳门纪略》,附有一篇《澳译》,就是广东葡语的词汇表。

     后来英国人进来了,渐渐又发展为“广东英语”。

     西方人来到中国也要学中文,利玛窦当时就既要学广州话,又要学“官话”。后来,两广总督同意他在当地传教后,他就与罗明坚编写了一篇《葡汉词汇》,虽然只有9页纸,但非常重要,它用罗马字母为中国字注音,后来利玛窦的学生金尼阁又编写了《西儒耳目资》三编,这就是传教士学习中文的工具书。到清末,英国人威妥玛又在此基础上,创出汉语拼音系统。这是中西语言文化交流两种很重要的成果。

     陈忠烈:早期西方人带来了两样东西,大炮和圣经。圣经说过了,再说说大炮。葡萄牙人入据澳门后,为了巩固防卫,在澳门各险要地方修筑炮台,明末还开设了铸炮厂。(章文钦插话:就是澳门的波加罗铸炮厂。这种炮当时叫做佛郎机炮。)

     当时东北女真部的后金政权进犯明朝的北部防线,曾经几度逼近北京。同耶稣会士关系密切的徐光启、李之藻等官员也编译炮术资料,还上疏请朝廷使用大炮。明朝天启、崇祯年间,多次派人到澳门购买大炮。崇祯皇帝还把守卫北京城的澳门大炮,封为“神威大将军”。东莞的文史专家杨宝霖先生考证,东莞虎门白沙就是我国最早仿制佛郎机炮的地方。当山海关外要塞宁远告急之际,朝廷起用了东莞籍的着名将领袁崇焕。袁崇焕提出“凭坚城,用大炮”的新战术。重创来犯的努尔哈赤的军队。

     传教士每年写报告回欧洲

     陈扬:如果说交流是双向的,那么,中国的东西又是如何通过澳门走到西方的呢?

     章文钦:这个问题也很重要。传教士来到中国,也要入乡随俗,要研究中国文化。通过研究,他们发现中国人有三项礼仪很重要,一个是敬天,一个是祭祖,一个是拜孔子。他们把四书五经,乃至《老子》、《庄子》都逐渐介绍到西方,他们每年写报告回欧洲,汇报他们在中国的见闻和活动,当时的欧洲人认为中国是全世界最富裕、治理最完善的地方,法国启蒙运动也深受中国影响。这个观念一直到英国人来广州后才开始改变。

     陈扬:中国人直接到西方国家学习这方面,跟澳门的联系又是怎样的?

     陈忠烈:到近代,香山人容闳是留学第一人。他7岁就随父亲到澳门,就读于马礼逊学校。后来该校迁香港,容闳也随迁香港继续学习,被布朗牧师带到美国留学,他是第一个获得美国耶鲁大学学位的中国留学生。洋务运动领导者李鸿章计划派更多的人出洋留学,先后派出两批10至15岁的幼童,并由容闳组织留学团。以前的留学跟现在不同,漂洋过海,吉凶未卜,要画押签字,很多家长都不愿意让小孩出去。容闳只能在接受外来文化较早的地方找学生,这些学生很多来自容闳家乡香山和邻近县市。这些留学幼童中出了很多猛人,最着名有詹天佑、唐绍仪等人。中国最早一批科学家,就出自这批人。

     澳门是孙中山的第二故乡

     陈扬:我们现在每谈到民主革命,都离不开孙中山,那么孙中山和澳门有没有关系呢?广州被誉为革命圣地,民主革命的策源地等等,这跟澳门有没有关系呢?

     陈忠烈:我认为关系很大。因为,民主革命思想,最早期是在澳门引入和传播。孙中山的故乡翠亨村离澳门仅30多公里,非常近。而且,不仅他的民主思想形成和革命活动跟澳门有关系,他的私人生活,他的夫人和后代,都和澳门有关系。可以说,澳门是孙中山的第二故乡。

     孙中山12岁那年,就跟随母亲到澳门坐火船去檀香山读书。后来孙中山回忆在澳门初出国门的感受,说出一句让人震惊的话:“始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自是有募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他看到茫茫大海,始知道世界之大;看到近代西方科技成果,生起向西方学习之心,才立下大志,要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澳门这个地方,最早给了他一个世界的印记,从而影响了他的一生。

     从檀香山回来,孙中山在香港读西医,这期间他经常居留澳门,与他志同道合的朋友聚会,例如陈少白、杨鹤龄、尤列等。他们经常在澳门抨击时政,倡言救国,所谈皆革命言论,时人目为“四大寇”,他们经常在澳门聚首的地方被称为“四寇堂”。孙中山西医毕业后,在澳门镜湖医院行医,成为该院第一位西医,也是澳门华人第一位西医,他一面行医,一面继续探求救国的真理。孙中山还在澳门结识了葡萄牙人连斯科·飞南第,两人合办了《镜海丛报》,以中葡两种文版发行国内外。孙中山被清廷通缉,也得到飞南第帮助,逃亡日本。此外,孙中山的兄长孙眉、原配夫人卢慕贞及女儿和外孙女都长居澳门,并在此逝世;孙在香港读书时结识的夫人陈粹芬也曾居留澳门。

     林则徐视澳门为看世界窗口

     章文钦:除了孙中山,林则徐对澳门历史也很重要。林则徐,人称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他在1839年,以钦差大臣的身份,与两广总督邓廷桢一并巡视了澳门。林则徐翻译的《四洲志》,也是从澳门得到的。他把澳门作为看世界的一个窗口,从澳门发行的外文报纸中摘译有用的资料,分类整理编成《澳门月报》,通过这些资料,了解西方的政治、军事、经济、法律、文化,研究外交和禁烟对策。另一位和澳门有关的近代具有改革思想的人物就是郑观应,郑观应是香山人,他的父亲在澳门建了郑家大屋。郑观应在此写下了《盛世危言》。当时想接受新思想的人都要读这本书,包括毛泽东。

     澳门与“守旧”

     人文景致东西合璧水乳交融

     莲花宝地烙下岭南文化印记

     陈扬:澳门最早打开窗口看世界,有很多故事。今天我们的题目是“五百年来的莲花宝地”,澳门为什么能申遗,是否跟这五百年的历史,跟其独有的地理位置有关?请问澳门中西合璧文化,以及传统文化保育的意义何在?

     澳门500年来从未有战争

     章文钦:宝地的意思有三层,第一层,五百年来,澳门从未发生过战争。太平洋战争日本人占领香港,没有占领澳门,因此这是一块福地。第二层,这是观音菩萨在中国南海的分道场,澳门有座观音堂,是佛教禅宗的庙宇,莲花宝地与观音菩萨有很大关系。第三层意思就是,澳门是保存中国本土文化,尤其是岭南文化的宝地。内地经过多次政治运动,很多有价值的文物都被破坏了,而澳门保护得非常好。

     守住了岭南文化的“根”

     陈忠烈:澳门虽小,但它是目前世界上中西文化交融的典范。现在大家去澳门,一定要去大三巴,大三巴其实是圣保禄教堂被火烧后残存的前壁。但在葡萄牙人建的圣保禄教堂后面的斜坡下,就有一个澳门本土人信奉的哪咤庙,香火很盛,哪咤庙旁还有古寨墙。

     在一个城市内,中西建筑、信仰、文化和语言都可以共存。2005年澳门申遗,得到国家大力支持,从而一炮打红,“澳门历史城区”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澳门中西文化交融的历史建筑群成为中国第31处世界遗产,这是澳门人一大惊喜,也是世界一大惊喜,打破了澳门是“文化沙漠”的历史成见,提升了澳门的国际知名度,旅游业上去了,连博彩业都“肥”起来了。有人指指点点说这些是葡萄牙人的文化,那些是中国岭南文化,这都不对的,这就是澳门文化,它们完全融合为一个文化肌体了,这就是中西文化多层融合的结果。澳门有葡挞,有很多西方建筑,同时又有很多中国庙宇。澳门民众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很深的情结。葡萄牙人入据澳门,西方殖民主义当然希望“食住上”,使澳门基督教化,然而却没有实现。这当中,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岭南文化的情结起到很重要作用。这点同香港相比较,澳门的中华传统文化认同感可能更强烈些。澳门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遗存令我感触颇深。我在珠江三角洲看到民间信仰的十八奶娘,十八个敞着胸给小儿哺乳的娘们,但是当地故老都没人能说出她们的名号,然而在澳门,这十八位奶娘的名号居然能保留了下来。

     这可不是小事,四百五十多年中,澳门人对岭南文化的保守,可是守住了一条“根”。澳门的中式庙宇标识着这里是中国国土,澳门民间信仰连结着中国人的文化身份认同。但是,这种情况的存在并不排斥西方的文明,中西文化能够在这里珠联璧合,是很奇特的文化奇观。

     土生葡人:中葡文化结晶

     章文钦:说到文化保存,我有两件事要讲。1994年中国与欧共体学者合作开跨文化研讨会,从北京到敦煌,最后到澳门。意大利一着名作家到了澳门十分惊叹,他说就像到了意大利中世纪的小城镇拉文诺一样。澳门教育家刘羡冰校长在一次澳门文化遗产保护的会议上说:“如果有人要拆大三巴,澳门的中国人都坚决反对;如果有人要拆妈祖阁,澳门的土生葡人也坚决反对”。说到此,我还要提一下澳门的重要历史遗产,就是土生葡人。土生葡人,是葡萄牙和亚洲人血统交融而产生的群体。有个澳门土生葡人朋友告诉我,他虽然“鬼头鬼面”,但很喜欢中国文化,喜欢吃中国菜。他曾有一幢楼,收藏中国从新石器时代到清代的文物,包括很大件的石湾公仔。目前,澳门正在以土生葡人的歌曲和语言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澳门航道”

     连接珠三角水乡 直通海外大世界

     陈扬:既像中世纪的欧洲小镇,又有保存得很好的庙宇,中国的人,中国的神,甚至新人种都诞生了,这就是澳门。中西合璧是能看能摸的,不是个别的现象,而是很精彩地融合一起。那么,除了文化,澳门与珠江三角洲的经济联系是怎样的?

     章文钦:地理学界将珠江分成前航道和后航道。其中,后航道又被西人称为“澳门航道”,从澳门内港北湾,经今珠海前山寨、磨刀门、中山石岐、顺德、番禺、大黄氵窖、白鹅潭等地到广州。当时,外国人来中国经商,不能长年住在广州,他们的家眷只能住在澳门,来往广州、澳门走的就是这条后航道。

     陈忠烈:葡萄牙人入据澳门的时候,正好是中国的明朝中叶,明朝中叶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和重大转折点。在这个转折时期里,发生在广东的大事情就是珠江三角洲的开发。珠三角的开发,使中国多了一个新经济区域。以前岭南是南蛮,被瞧不起,但珠江三角洲开发以后,经济快速发展起来。此时,澳门是一个对外窗口,对经济起着重大作用。作为进出口港湾,很多洋货、土产都在澳门集中。古代澳门葡萄牙人的一本航海笔记里介绍,把珠江三角洲的产品集中在一个港口里,这港口也是一个驳口,然后用船运到澳门。澳门学者和我们就曾经根据这本笔记提供的线索,在番禺找到了它记载的港口,仍然保存着古朴的风貌。这类港口,有些是应该列入文物保护起来的。明中叶到清代,珠江三角洲的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都是集中在河涌小码头,然后再装船到澳门出口;从澳门运入的洋货,也通过这些小码头分散到四乡和城镇。清代番禺很多人出洋,都是先由水客带到官洲,坐驳艇到澳门,然后才在澳门坐大轮船出国的。在香港开埠以前,澳门已经发展出多条国际航线。

     汤显祖与澳门

     曾踏足澳门 《牡丹亭》里写过大三巴

     听众:中国内地最早到澳门的文学家是汤显祖,他的作品又是如何体现澳门文化的呢?

     章文钦:汤显祖是17世纪初到澳门的,当时他因为得罪权贵,被贬官到徐闻县当典史,相当于当地的“公安局长”吧。他先到广东,到过罗浮山,然后到澳门,他的诗中,有两首比较重要,其一是《听香山译者》,所谓的香山译者就是当时活跃在澳门的通事,他从这个香山译者口中得知了海外的情况。其中有一首说到,澳门当地出行风俗先要拜海神,占卜求平安,然后才出海。另一首描写澳门“胡商”,其实就是外国商人,诗中说此人珠光宝气很有钱云云。后来,他在《牡丹亭》里也提到,三巴寺有很多财宝,朝廷派识宝使去看那些财宝。他还有一首诗讽劝万历帝戒鸦片烟,鸦片从哪里来?又是从澳门来的。

     陈忠烈:汤显祖做官,又是着名的戏剧作家,生平善于写“梦”,一生写过四出有名的“梦”:《牡丹亭》、《邯郸梦》、《南柯梦》、《紫钗记》,都有“梦”的情节。汤显祖的诗描绘了他在澳门见到的异国风情和这个商港的繁华,除了有文学价值之外,还是研究当时澳门社会的重要史料。《牡丹亭》有的场景安排在“香山澳多宝寺”,又称三巴寺,其实就是澳门的圣保罗教堂。汤显祖同利玛窦有过接触。[何裕华、孙朝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