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上了“好档期”,就一定票房大卖吗?近年来,随着中国电影产量的激增,票房也逐年攀升,兴起一股根据档期制作影片的潮流——如去年“鬼节”上映的《爱有来生》、今年“清明节”的《我们天上见》、即将在“万圣节”档上映的《密室之不可告人》,以及明年“情人节档”的《我知女人心》、《将爱》等……这些电影针对不同的档期提前“订做”,一方面把国内的电影“档期”进行了细分,另一方面也使得国产电影的类型更加多元化。
但是,从今年10月已公映的约20多部影片中看,大多“定制”的中低成本国产电影质量不佳,票房前景也不明朗。
现象:定制片概念模仿好莱坞
中国电影市场里关于档期的划分,最早源于好莱坞,在美国电影市场,每一个年度以周末和节日为界,分为春、夏、秋、冬和圣诞假日五个档期。在这五个档期中,尤以夏季、秋季和节日档期(主要指圣诞节和新年)最为重要——夏季和秋季档各为三个半月左右,节日档期仅两周左右,前者对全年的票房几乎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后者则对影片能否入围奥斯卡举足轻重。这三个档期上映的影片数量几乎占全年总数的70%,票房的收入也几乎占全年总收入的70%左右。好莱坞出炉的一些中小成本喜剧片,往往选择在秋季上档;为了营造节日氛围,恐怖片常在万圣节前后上映;冬季里则扎堆了很多文艺片……这些影片针对不同的档期提前“定制”,目标市场明确。
国产电影近两年也出现越来越多的“定制片”,制片公司在筹备一部电影初期,已瞄准特定的观影群,并在开拍之前就敲定上映档期,之后的演员选择、台词设定、宣传发行计划等,全部按照预先“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现今,国内电影市场上除了“五一档”、“国庆档”、“贺岁档”、“春节档”这些常规的档期外,又相继出现了“清明档”、“万圣节档”等一些时间短的小型档期。
犹如好莱坞每一年“万圣节”都放《电锯惊魂》、《咒怨》系列一样,今年10月,《绝命岛》、《密室之不可告人》等一批惊悚片扎堆上映,也主攻“万圣节”,且《密室之不可告人》的片方还表示,明年“万圣节”铁定放《密室2》,要把“密室”系列打造成一个固定的品牌。
对于这种影片未放、主题先行的做法,新影联副总经理高军认为,这些中小档期的形成,说明中国商业电影的发展已日趋成熟。提前介入档期的影片增多,一方面会引来激烈的竞争,另一方面也说明“小档期”潜在着巨大的市场空间。
问题:陷入影迷的“口碑危机”
虽然国产“定制片”已越来越多,但客观的市场现实却是——大多电影的质量都不过关,宣传上炒作得热火朝天,放映后却陷入影迷的“口碑危机”。2006年,一部投资几百万的国产小制作喜剧片《大电影之数百亿》上映仅10天左右,票房就突破了1000万元,最终突破2000万元大关。当时是每一年电影的“黄金贺岁档”,《大电影》在《满城尽带黄金甲》与《伤城》两部大片的“夹击”中突围而出,首先是恶搞的题材讨巧,此片恶搞了包括《无间道》、《雏菊》、《英雄》、《十面埋伏》等多部大片,给观众带来了新鲜感,还有就是《大电影》钻了档期的“空白”。
自《大电影》后,《大内密探灵灵狗》、《熊猫大侠》、《机器侠》等片近两年来接连上映,势把“恶搞”进行到底,一方骂声连连,另一方则票房“大丰收”。本月公映的电影《绝命岛》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形,影迷祁小姐和一位资深影评人王先生看片后,均向记者表示“太烂了,简直不可理喻,剧情太幼稚,散场时不少观众都感觉‘上当’了。”
此外,有的电影虽然打出“惊悚”旗号,却故事单薄,徒有音效吓人的招数;个别锁定在情人节上映的爱情电影走的则是“山寨”路线,剧情“超现实”,广告植入更是让人“忍无可忍”。
根据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10月中旬的统计数据,今年前三季度,中国电影的城市票房收入为75.8043亿元,已超过去年全年(62.06亿元)的票房收入。另有业内人士估算,今年全国电影总票房已超过80亿元,比去年全年高出了18亿元,写下中国电影新的历史。今年还剩下“贺岁档”两个多月的时间,再拿20亿元票房几乎成定局。
就在全国电影票房逼近100亿元之时,中国电影产业还出现了投资过热,“虚假繁荣”的景象,明星云集、名导操刀的商业大片或主旋律之作大都赚得“盆满钵满”,而有将近八成的国产片都是“赔钱赚吆喝”。“即便定制片越来越多,也并不代表票房就会因此获得保证,电影要有票房,归根结底还在于影片的质量。”高军说。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