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日,“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请进校园”暨第二届北洋文化节首场座谈会,在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召开。来自内蒙古、山西、浙江的6位剪纸艺术传人和1位蓝印花布传人,与天津大学师生进行了零距离的交流。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天津大学博士生导师冯骥才出现在会场,架起一座沟通民间艺术大师与在校学子的桥梁。
与天津大学师生见面的,有内蒙古和林格尔剪纸传人段建珺、山西孝义剪纸艺人郭梅花、山西大同剪纸艺人吴秀梅、山西剪纸撕纸艺人武四新、浙江乐清细纹刻纸传人林邦栋及其子林顺奎、浙江南通蓝印花布传人吴元新。
很少有人知道,在去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中国剪纸艺术被列入世界级“非遗”名录。此次在天津大学展出的各种剪纸艺术,都是中国剪纸组成部分。内蒙古和林格尔的剪纸粗犷劲爽,刚柔相济,极具草原风情;山西剪纸简练纯朴;浙江乐清的细纹刻纸则精细繁复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仅从剪纸这一类民间艺术,就能管窥到我国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之丰富。冯骥才说,如此丰富的多样性,正是中华大地民间艺术的伟大之处,传承人在传承各自艺术的同时,一定要避免同质化,“民间艺术在传承中有些东西可以变,但它的民族性、地域性和手工性不能改,千万要保住,因为这是民间艺术的根。”
在座谈中,一位山西籍学生表示,自家长辈中也有剪纸技艺精湛的老人,但这些不为人知的老人去世后,手艺就失传了,因此他想知道,受到国家认可的非遗传承人是如何选出来的。冯骥才表示:“在座的非遗传承人都是草根中的英雄,然而民间还有很多从祖辈手里传承了技艺的人。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在不为人知的情况下默默消失了。这就需要我们的学者主动发现他们,这是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者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冯骥才向学生们解释,非遗传承人与艺术家不同,他们不仅仅代表自己,在座的每一位民间艺术大师背后,都有很多持有相同技艺的传承人,集体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