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文化>  正文

旅游文化与“文化原味”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0年10月2日   来源:长春日报

  “十一”长假,有人戏称“游假”。心动相跟行动,早在假期开始前很久,就开始认真谋划。去哪里,看什么,一时广成热议。对越来越多成熟的出行者来说,旅游不再是单纯的“走出去”,更带着蕴含深厚的心灵期待。文化的汲取,精神的滋养,驻伏在尚未可知的远方,遥遥相唤。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近年来,因为对“此道”愈发深入的熟谙,“产品”(旅游景点)供方在自身“文化”的挖掘上,开始不遗余力,且甚见成效。河南登封嵩山少林寺,一度曾因景观单一、对文化价值发掘不够而致游客减少。发现问题症结后,相关部门及时“转向”,甚至提出斥资数亿打建“少林文化复兴工程”,声势浩大,效果奇佳。

     成功例证折射着文化与旅游的相辅相承。“文化”越来越多地成为各旅游景区的主打“王牌”。以旅游潜蕴的经济价值刺激对本地传统文化的开发、保护及传承,可谓两全齐美。倘若不过于急功近利,倘若不“挂羊头卖狗肉”,又倘若不凭想象构筑“历史”……那么应该肯定地说,旅游与文化的相合互融,绝对是最佳“双配”。

     可惜只是如果。在现今连百姓饭桌上最常见的食品都危险到让人恐于举箸的当下,那么一个个光鲜亮丽充满了“文化”扑鼻香气的旅游景点,又附着了多少添加剂,或者鲜味剂,或者其它的什么,谁能说得清?换句话说,你满怀期待,千里迢迢赶赴的,真的是一场美景并文化盛宴吗?亦或是自欺欺人的“被文化”?

     就像面对越来越好看越来越结实的光鲜水果,人们却是如此地怀念它曾经朴素壮弱不一的“容颜”一样,对于而今充满了硝烟气味的旅游“文化战”,出行的人们想来更渴望,在异地黄昏,在斜抹的夕阳余晖中,穿过即便不着一字说明的断壁残垣,而嗅闻到远古的文化芳香。

     原味的意义,更多时候远离感官,而关乎了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