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文化>  正文

山东创意产业: 从“山东制造 ”到“山东创造”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0年9月30日   来源:齐鲁晚报 李文鹏

  

  “资本和技术主宰一切的时代已经过去,创意的时代悄然来临。”这句从美国硅谷到华尔街的流行语,已经引起共鸣。在第三届山东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文化创意大赛、广告创意大赛等活动无不告诉我们,山东的创意产业正在蓬勃发展,从“山东制造”到“山东创造”,创意产业成为推动山东省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

  

  一把根据人体力学设计的椅子

  

  9月29日下午,4岁半的崔海林躺在创意设计展示馆内的一把创意椅子上舍不得离开。“椅子既舒服又漂亮。”他说。展区的工作人员介绍,椅子由山东工艺美院学生设计,已申请专利。椅子根据人体力学原理制作而成,由十几个海绵做的“椅背”组成,人坐到上面会感受到四周都有支撑感,可以缓解疲劳,且新奇美观。

  

  2008年山东第二届文博会上,组委会就提出了“创意是连接文化和财富的桥梁”的观点,创意产业开始成为文博会一大亮点。今年的文博会,更是充分通过创意产业发展论坛、动漫创意大赛以及文化创意周等板块,为创意产业提供了充分的舞台。

  

  数字动漫展示馆内全面展示了近年来山东动漫产业发展成果,等离子影视墙上循环播放山东动漫企业的原创作品《少年岳飞》、《泰山》、《山东好汉武二郎》等。

  

  来自山东省统计局的数据表明,2009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1040亿元,同比增长15%,继广东、北京之后,山东文化产业增加值也突破千亿元。

  

  “秒杀”心态限制发展

  

  深厚的文化资源能否为我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得天独厚的条件?在9月29日上午召开的山东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论坛上,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提出这样的观点:“文化资源丰厚有时反而会限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这是一把双刃剑。”他指出,不少文化资源丰厚的地区相对比较保守,受到传统文化限制较多,反而影响了创新。作为文化资源大省,山东的文化创意产业面临资源整合、品牌打造、内容原创等几大软肋,文化创意产业大而不强的现实不容回避。

  

  山东社科院党委书记、院长张华总结了我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垄断体制导致相关部门不求创新;社会心态趋向于急功近利,不少人追求“秒杀”、“山寨”,不肯开发好的创意;不少管理者对创新还不适应,潜意识里有种恐慌。“下一步我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将面临重大转型和升级。”

  

  只有资源是不行的

  

  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高玉清表示,投资者逐渐将投资方向向文化产业转移。山东作为文化大省,将争取在下一个五年计划中使文化产业产值翻两番,增至4000亿元,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6%-7%,成为山东的支柱产业。为实现这一目标,山东省今年8月设立了10亿元的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其中2010年首期投资基金4亿元。

  

  “文化产业的灵魂就是‘创意’。只有资源是不行的,创新不足反而会成为一种束缚。”陈少峰举例说,低层次的盲目开发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急功近利,只能造成对资源野蛮的逐利性破坏。比如丽江经过一系列开发,原本的土着民族几乎全部迁出,取而代之的是酒吧等现代娱乐服务设施,丽江本身的特色已经越来越少,长远下去必将付出惨痛代价。

  

  陈少峰指出,简单开发资源获益有限,要充分利用山东的文化资源,必须有创意。例如青岛、济南等地搭建文化产业集聚园,一定要想办法进入数字文化产业模式,用文化产业的思维方式去操作制造业,才会更胜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