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文化>  正文

两岸共创独特世博文化 拉近心灵距离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0年9月26日   来源:中评社

  上海东亚研究所研究员周天柱在《中国评论》月刊九月号发表专文《世博文化与两岸文化产业合作》。作者认为:“面对全球金融危机,海峡两岸首次共同参博是上海世博的一大特色。上海世博的成功举办,催生了为两岸都能接受的独特的世博文化。以中国元素为文化核心的世博文化,使经济与文化对接,并相辅相成,具有公认的包容性、开放性与多元性,所衍生的文化产业,加强了文化与经济的双重结合,产生了很好的展会效应与社会效应。在后世博时期,乃至世博后时期,世博文化对两岸文化产业的交流与合作必将产生引人关注的持续的影响与作用。”文章内容如下:

     大陆文化产业的现状

     进入新世纪,文化与经济的有效、紧密结合,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而现今文化产业已被公认为是二十一世纪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朝阳产业”、“黄金产业”。要研究世博文化对两岸文化产业交流与合作的影响,首先必须了解大陆文化产业的现状。去年9月,大陆审议通过了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标志着大陆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进一步提速。这个规划的发表,表明开始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该产业日后有望从自发发展走向自觉发展。

     与此同时,我们必须看到,促使大陆振兴文化产业新政出台的深刻背景是,大陆对外来文化借助优势资本切分市场,切割一代人思想的担忧。外来文化的侵蚀造成公民对文化的不认同,既不认同传统文化,又不认同新中国文化,以致文化意识断裂、价值观念混乱,这是一个崛起大国所不愿意看到的。

     据有关资料显示,大陆当前文化产业增加值为3000亿元人民币,仅占GDP的3%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大陆文化产业的发展存在着很大差距。大陆GDP总量已攀升到世界第三,可长期以来文化贸易却一直处于逆差。此一逆差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1)数量逆差。大陆每年引进的好莱坞电影20多部,以及大量外来图书,可自身的电影、图书出口量很少。前几年一年进口的图书、报刊近2亿美元,出口仅3000多万美元;(2)品质逆差。长期以来大陆输出的出版物都以花草、虫鱼、茶叶、丝绸、瓷器等传统文化为主,反映现代文化理念的书籍很少。出口影片类型单一,主要是功夫片、历史大片,其他能体现中国文化特色影片少之又少。在世界各地设立的孔子学院旨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可直到今天,外国人对现代中国仍缺少一清晰的了解、认识。

     由此可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是大陆振兴民族文化必不可少的重要一步。大陆文化产业资源丰富,市场广阔,正在逐步形成一个开放、竞争、快速发展的文化市场体系。

     台湾文化产业的现状

     台湾的文化产业被视为继第三波信息产业经济后,第四波的经济动力。2009年1月台湾主管部门先后召开了16次“文化创意产业圆桌论坛”的会前会以及6次正式圆桌会议。在此基础上,“行政院”院会通过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草案》。为了执行这个被马英九视为“六大旗舰重点”之一的计划,“行政院”准备投入350亿元新台币的资金,用以建立相关的发展平台,重点扶持电影、电视、流行音乐、数码游戏、形象设计、工艺产业等六大旗舰产业,预计5年之内可以创造超过30倍的产值。

     岛内主管高层重视,对症下药政策陆续出台,使得台湾文化产业在金融危机的环境中仍有一定的起色与成长。对此前台北市文化局局长、着名作家龙应台等指出,要发展文化产业,首先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只有扎实的文化基础,才能让产业出彩、长久。文化产业的特质是必须极力凸显原创性,如果没有给予必须的养分,就会被所谓的“产业”消耗殆尽。

     笔者认为,台湾文化产业之所以发达,一是起步早,经验多,在创意、研发、行销、品牌经营、市场运作等方面具有优势;二是文化基础比较沉淀、宁静、厚实;三是民众平均受教育水准较高,长期以来未曾间断;四是注重与高新科技相结合。如参与上海世博会“台北日”开幕演出的台湾着名的歌仔戏团明华园与电影产业结合,将电影的声光效果及分镜技巧融入传统歌仔戏中,吸引了众多的观众。花莲的少数民族服装设计师吴秀梅,将现代服装设计与少数民族织品服饰结合,产生了新的少数民族服装及饰品产业。通过音乐、图像与灯光,近年来岛内当红绘本作家几米不只是一个艺术家,已变成拥有美感经济产业能力的文化品牌。

     近些年来台湾文化产业虽不断推展,但也绝非一帆风顺,长期存在的市场狭小、效益不稳定、竞争过于激烈等问题令后续发展堪忧。

     世博文化推动两岸文化产业的合作

     两岸共同参与世博拉近了双方心灵的距离,由此创造的世博文化更启动了两岸的文化产业。通过上海世博的实践,具有经济性、共融性、创新性的世博文化对两岸文化产业合作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两岸文化产业的合作必须机制化、市场化。目前两岸为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都针对各自客观环境,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急需建立旨在推动两岸文化产业合作、交流的权威机构,此一机构可以是半官方,也可由官方授权的民间组织。该机构应集中双方的智慧,经友好协商,制定两岸可以接受、有利双赢的机制化、制度化的合作、交流,使已有的合作品牌项目长期化、制度化、规范化,并在合作中不断推出具有新意的产业平台。

     世博文化产业的成功运作证实,只有走市场化的道路,才可确保两岸文化产业的合作持续长久。投入必须有产出,项目必须有观众、听众或读者。没有利润、效益,仅靠政策扶持是没有出路的。只有在外在市场与内在资本双重激励下,才能共同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二是两岸文化产业要保持密切合作,必须在现有的基础上大调整、大整合。中国的文化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现代中国经济正在不断起飞。但与此相对照,两岸在世界文化产业领域所占的比重极其微小,两者之间严重不相匹配。因此两岸有必要将双方有限的资源重新配置,优势互补,扬长避短,避免同构化,建立更多新的资源平台、经济实体,如可在上海崇明岛等地设立高规格、国际化的两岸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探索合作模式、创新体制、高精产品,着重开发民俗旅游、影视制作、文艺会演、美食会展等;两岸大学分别或共同开办“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加紧培养这方面的急需人才;两岸协商共设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影视、新闻、文学等领域涉及文化产业的奖项,用以鼓励专业人才。

     三是经济社会行业界限越来越模糊,两岸应抓住有利时机,加快文化产业的融合趋势。以往把文化细分为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三个领域。随着传播技术与手段的日益多样化,上述三个领域的互相渗透、互相融合已越来越明显。比如互联网、有线电视与电信网三网合一,形成了新的网路,出现了电视图书馆、电视剧场、电视报刊以及手机电视、手机电影、手机图书、手机报刊等新趋势、新品种。这是挑战,更是机遇,必须重点研究,共商合作,尽快利用。以世博文化为模式、为契机、为平台,既可提升产品的文化含量,又能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

     四是双方在友好合作中须注意求同化异,彼此包容。文化属意识形态,常会有一些敏感问题对双方造成困扰。在此可以借鉴世博文化模式,两岸在友好合作中遇到问题要保持冷静,尊重双方因长期分离形成的文化差异,从两岸文化同一性出发,努力在差异的基础上,求同化异,彼此包容,取长补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充分运用双方的智慧,共创新的文化资源与文化产品,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竞争力与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