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是城市经济的基础,是城市发展的动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是长春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途径和历史责任。工业经济的发展战略、发展路径、前行脚步影响并将改变长春这座年轻城市的现在和未来。
“在市委、市政府一系列战略举措的作用下,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将突破5400亿元。工业经济的‘十一五’发展目标将全面完成。‘十二五’期间,我市将以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若干意见》为指导,紧紧围绕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这一主线,准确把握新时期的重大战略任务,拉长补短,全面提高工业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将突破1万亿元大关,工业增加值、工业利润、利税将同步增长。”长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吕凝日前用十分沉稳的语调向记者介绍了他了然于胸的这些数字和思路。
“五年翻一番,长春工业凭什么?”
面对记者的提问,吕凝的回答简明扼要:“着力实施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创新驱动战略,注重转方式、调结构。坚持科学发展观,务实优化提升三大优势产业,大力发展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长春工业发展原因所在。”在吕凝办公案头的《长春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初稿)》和《长春市工业产业升级计划纲要》中,记者看到了我市工业经济八大产业(汽车及零部件、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三大优势”及先进制造业、光电信息、生物和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升级计划,这将是未来长春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八大产业——构建长春新型工业化体系
调结构、转方式,在这道摆在中国工业面前的产业转型及升级难题面前,长春如何破题?在长春工业未来发展战略中,记者找到了答案。在“十二五”规划中,长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已为长春工业勾勒出新型工业化的美好蓝图: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建立完善现代工业体系,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优化工业发展载体,显著提高工业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全面提升我市工业经济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具体到产业结构调整上,长春工业将优化提升汽车及零部件、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三大优势”及先进制造业、光电信息、生物和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以这八大产业的发展构筑起长春新型工业化骨架,预计到2015年,上述八大产业的年总产值将突破1万亿元。
(下转4版)
实现“五大转型”
在八大产业的提升和发展中,我市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结构将获得优化升级,我市工业经济将在调结构、转方式进程中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实现“五大转型”
——促进科学可持续发展
在长春工业走向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上,在培育八大产业支撑的新型产业体系过程中,长春工业和信息化领域要在高起点上进一步发展,着力促进“五大转型”,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长春工业经济科学和可持续发展。
这“五大转型”是:
——促进向创新驱动型、低碳绿色型经济转型,着力创新发展。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推进先进装备制造、光电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建立新兴产业跟踪发现机制。全力提升汽车及零部件、轨道交通装备、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打造我市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引擎、先进生产力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载体,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
——促进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转型,以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可循环、低排放、可持续为目标,积极推进结构调整,促进产业技术进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构建绿色工业体系,促进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促进向区域协调发展转型,充分发挥长春——长吉图腹地支撑城市作用,在自身加快发展的同时,强化集聚和辐射功能,在更大区域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着力改善公共服务水平,促进长吉图区域产业的合理分工、协作配套与互动共赢。
——促进向生产服务型经济转型,着力融合发展,推动新型工业化与相关领域融合。以制造业为基础,以信息化为手段,大力发展现代物流、软件开发、服务外包、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提升配套和技术服务能力,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有机融合、互动发展。
——促进向多元投融资型转型,着力开放发展,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和融资能力。加大招商选资引智力度,重点引进消化和吸收核心技术,引进国内外旗舰企业及产业链、价值链高端项目;推动企业通过重组、合资、合作等方式沿主导产业链延伸,参与产业分工和承接转移。通过整体上市、借壳上市、分拆上市和引进战略投资者等方式促进优质资产向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集中。进一步完善投融资体系,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机构支持,民间资本、风险资本共同投入和上市融资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实现经济总量的快速扩张。
调整“五大结构”
——提升核心竞争力
在长春市八大产业腾飞计划中,我市工业和信息化领域要着力调整“五大结构”:
——着力提升产品和技术结构,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产品附加值,创新品种、提升质量。
——着力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加速培育一批企业规模和产业关联度大、技术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骨干龙头企业,促进骨干龙头企业向规模化、集团化、外向化方向发展。支持一批规划科学、主业突出、特色明显、链条长、竞争力强的中小企业加快发展,形成以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为核心,专业化分工细致、上下游产品配套的现代产业体系。
——着力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充分发挥开发区、城区和县域三大板块的优势和特色,加速促进产业集聚和竞争力的提升,构筑大载体,推进大配套,发展大产业,不断提高产业的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形成空间布局较为合理的现代化工业产业体系。
——着力调整行业结构,在推动汽车、农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壮大发展的同时,重点培育发展先进制造业、光电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共同发展、多业并举的产业发展格局。
——着力调整所有制结构。瞄准世界500强企业、国内知名央企、民营500强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培育发展民营经济,不断提升地方工业在全市经济中的比重。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