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文化>  正文

澳门是新时期中国与葡语系国家的交流平台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0年9月1日   来源:公共外交季刊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中央政府尊重澳门特殊的历史背景,实行了“50年不变”“澳人治澳”等一系列政策。澳门特区充分利用澳门在中葡历史文化中的“交集”优势,发挥中葡交流的桥梁作用,较大地促进了中国与葡萄牙乃至葡语系国家之间的经贸文化交流。

     回归后的澳门受到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在“一国两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下,澳门生机盎然、万象更新。特区政府在全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同时,更充分利用澳门具有中葡历史、文化交汇的优势,积极发挥澳门作为中葡交流的桥梁作用,致力于促进中国与葡萄牙乃至葡语系国家(以葡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之间的经贸及文化交流。作为中国两个特别行政区之一,在和平与发展的新时代背景和历史使命下,澳门通过一系列的交流活动承载着作为中国与葡语系国家的交流平台之重要任务。澳门也将过往与葡语系国家的旧关系,演变为增进中国与葡语系国家相互加强联系、增进交往的新关系。

     中葡交流的历史与组织基础

     殖民地历史也是中葡文化交流的历史,这使得澳门与其他葡语系国家保持着一种超越国界的紧密关系。在澳门回归前的20年中,葡澳政府为促进澳门与葡语系国家的联系,展开了澳门与葡语系国家在文化、社会、教育、环境、旅游等多方面的交流。

     1985年,作为国际非营利组织的“葡语国家都市联盟”在葡萄牙里斯本成立,澳门也是该组织的成员之一。该组织在1997年以及回归后的2001年和2007年,在澳门就召开了三届成员大会。为加强葡语系国家的跨区域合作,1989年巴西总统佛朗哥提议成立葡萄牙语国家共同体(简称“葡语国家共同体”,Comunidade dos Países de Língua Portuguesa——CPLP)。1996年7月17日该共同体正式成立,由葡萄牙、巴西、佛得角、几内亚比绍、莫桑比克、安哥拉、圣多美和普林西比7国组成,总部设于葡萄牙里斯本。随着2002年东帝汶民主共和国的加入,至此葡语系国家共同体国土面积已超过1千多万平方千米,横跨亚、欧、非、拉丁美州,总人口约2.5亿。该共同体在相互支持、相互尊敬的基础上进行政治协商,促进经济、文教和社会形态等范畴的互动交流。例如,共同体通过政府间介入,顺利帮助圣多美和普林西比解决2003年军事政变,实现经济重建;发动非政府组织和民间力量,在卫生、教育等方面积极帮助贫困成员国。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共同体联合葡语系国家红十字会和红新月会等组织的力量,实施了“葡语国家共同体艾滋病计划”,帮助五个非洲成员国居民减少艾滋病的困扰。

     虽然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葡语国家大多已与中国建交,但双方在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合作并不多。而澳门与葡语国家共同体中的各成员国具有相似的语言(目前葡文与中文都是澳门的官方语言)和文化的缘由,使得澳门与各葡语系国家间产生了一种超越政府间的外交关系,形成了以文化为纽带、以民间交流为平台的“天然”公共外交关系。因此在回归后,澳门与各葡语系国家的交往中更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含义,即在增进澳门与葡语系国家交往的同时,更逐渐在将这种交流合作转化为中国与葡语系国家合作的基础上,澳门结合自身中葡文化交汇点的作用,并充分利用该共同体,加强中国与各葡语系国家之间的交流。同时,澳门也借助与葡语系国家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固有联系,凭借澳门丰富的葡语人才储备,积极参与一系列交流活动,发挥了澳门作为中葡交流的平台作用,通过政府与民间相结合的方式,将中国与葡语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目前,澳门已先后与佛得角普拉亚、巴西圣保罗、安哥拉罗安达,缔结友好城市关系,以此强化澳门作为中国与葡语系国家交流枢纽的功能。

     积极透过中葡论坛 加深中葡经贸合作

     2003年10月12日,由中央政府主办、澳门特区政府承办的第一届“中国—葡语国家经贸合作论坛”(简称“中葡论坛”)在澳门成立,并同时举行论坛第一届部长级会议,中国商务部与7个葡语国家部长级官员签署了《经贸合作行动纲领》,由此开辟了中国与葡语系国家交流合作的新纪元。该论坛是以经济合作及发展为主题的非政治性国际经贸合作论坛,宗旨是加强中国与葡语系国家之间的经贸交流与合作,发挥澳门联系中国与葡语系国家的平台作用,促进中国、葡语系国家和澳门的共同发展。中葡论坛已在澳门设立了常设秘书处及辅助办公室,并于2006年举办了论坛第二届部长级会议,预计2010年在澳门将举办第三届部长级会议。目前,中葡论坛成员有:中国、安哥拉、巴西、佛得角、几内亚比绍、莫桑比克、葡萄牙、东帝汶等。

     特区政府作为中葡论坛的承办方,不仅提供后勤保障和为在澳门举办的经贸交流及文化促进活动提供支持,而且还积极邀请各国商界翘楚、商会领袖、国际组织代表,就加强贸易和投资领域的合作交换意见,协助中国与葡语系国家的企业家进行商务合作洽谈,为各国企业家创造商机,为中葡经贸合作搭建良好的平台。在积极开展经贸合作的同时,中葡论坛还积极参与为葡语系国家官员及技术人员提供各类技术培训活动,如先后在中国内地及澳门特区举办了经济、港口物流、通信、护理、畜禽饲养、杂交水稻种植等专业的技术培训班。

     据不完全统计,自首届中葡论坛以来,由中国商务部主办、中葡论坛常设秘书处参与协办了200余期各类研修班、研讨会或培训班,共有来自葡语系国家逾2100人次参加了上述活动。2007年至2009年共培训1400多人,已经提前完成并超过中国—葡语系国家第二届部长级会议确定的到2009年底培训900人的目标。这些活动直接促进了中国与葡语系国家之间商界及官方人员的交流,增强了陌生群体的彼此了解,加强信息交流和互通,为展开经贸、文化等领域的合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此外,中葡论坛常设秘书处还通过出版论坛季刊,设立网站刊载中葡国家经贸消息、投资指南及项目信息等,积极借助网络信息沟通平台的作用,为中国企业与葡语系国家企业建立加强联系、拓展商机的桥梁。目前该网络平台的作用越来越显着。

     首届中葡论坛成功举办以来,通过落实《经贸合作行动纲领》,其在促进中国与葡语系国家间经贸交往方面的成效越来越明显。不仅双边贸易及投资取得了较大幅度的增长,而且合作层面和范围也不断扩展,由贸易投资逐步扩大到农业、渔业、工程及基础设施建设、自然资源开发、人力培训等。中葡经贸合作正在不断推进和深化。据统计,2004年中国与葡语系国家贸易额达182.7亿美元,比论坛初创时增长65.7%。2005年更达到231.9亿美元,同比增长26.9%,首次突破200亿美元。同时,中国在葡语系国家也加大了投资力度,2005年中国对葡语系国家累计投资额已接近1亿美元。尽管受金融海啸影响,2009年中国与葡语系国家双边贸易额有所下降,但2009年1月至12月的双边贸易额还是超过了第二届部长级会议确定的到2009年底实现双边贸易额达到450至500亿美元的目标。随着经济复苏,2010年的1月至5月,中国与葡语系国家进出口商品总值为328.44亿美元,同比增长83%。其中中国自葡语系国家进口229.27亿美元,同比增长93%;对葡语系国家出口99.17亿美元,同比增长64%。

     土生文化——中葡文化交融的奇葩

     历史赋予了澳门具有中西融合的文化特色——既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又受葡萄牙欧洲文化的熏陶。今日的澳门文化虽是中国大文化系统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但由于其特有的历史积淀,使得它在文化上有着别具一格的风貌。这一文化风貌丰富而多彩,其中既有时令年节、龙舟、天后、观音、关帝、粤菜等中式的文化表征,也有葡国西式风情的天主教堂、弥撒、圣诞、花地玛圣像巡游、葡国菜、葡语葡文等西方文化元素。中西两种文化风貌同时并存于澳门,各安其所、相互交融。

     但就文化而论,澳门实际上存在有三条不同的主要文化线索。这三条线索各有其特定的形成历史,也在历史过程中相互交融,它们更关系着澳门的三个主要族群。这三个族群,正如有学者所归纳的:“倘若我们从人口整体结构上将澳门文化归类的话,那就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华人文化,二是葡萄牙文化,三是土生葡人(混血儿)文化。”今天研究澳门文化的学者都承认,葡萄牙人文化、华人文化以及土生葡人文化是澳门文化发展史上的“三大文化支柱”。相比于华人文化而言,由于历史原因,生活在澳门的葡萄牙人并没有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社群,所以相对华人文化而言,葡国文化这条线索在族群相关性方面更多是通过澳门特有的一个族群——土生葡人而体现出来。

     土生葡人是澳门地区一个重要的人文特色,他们是澳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存在与发展,既是中西多元血统混合的结晶,也是中西文化结合的产物。由于历史的原因及受生活空间和环境的影响,这个主要由葡人与华人组合形成的特殊族群,具有有别于葡人亦有别于华人的思维和行事方式,形成了特别的文化现象——土生文化。着名学者汤开建说:“四百余年的澳门历史,创造了东西方两种异质文化相互碰撞所引致的逆向交流而产生的一种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特殊区域文化——澳门文化。”事实上,16世纪下半叶在澳门定居的葡萄牙人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当复杂的人群。这个人群包括了整个亚洲南部海洋地区的各个民族。今日澳门的常住人口和非常住人口合计约54万人,而常住人口当中,有96%是华人,其余多为葡萄牙人和土生葡人。

     土生葡人的文化对于研究澳门文化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一方面,土生葡人自身是澳门历史的见证,其整个族群发展的历史过程几乎就是澳门开埠至今400年历史过程的一个缩影。另一方面,土生葡人无论从体质、血缘乃至文化都是中西文化交汇、多元文化并存的集中体现。换句话说,如果要理解澳门这一特殊的区域文化,那么土生葡人这一特殊族群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切入点。土生葡人多数从小就在有华人的环境中成长,他们同时精通葡语和粤语,而这项优势恰恰成为土生葡人作为沟通葡国人与华人之间桥梁的重要砝码。可以说到回归为止,土生葡人在澳门社会能够保持其优势地位与其具备能够沟通葡国人和华人两大社群这一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也使得他们在澳门的政治及社会生活中具有特别的地位和作用。此外,土生葡人在文化特征上虽然具有非常明显的葡国特征,但是由于华人是澳门的主体人群,华人文化对土生葡人的影响同样体现在了土生葡人自身的文化之上。

     另一方面,澳门也是一个洋溢着浓厚本土化宗教文化气氛的中国人文社会。虽然葡萄牙人到达澳门后不断试图传入基督宗教思想,但中国文化体系内汉传佛教、道教和民间宗教却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按信仰人口而论,澳门信者最众为汉传佛教,不过实际上澳门的不少庙宇是将道家、佛家的菩萨神灵一起供奉,而尤以供奉观音、天后、关帝者最为普遍。同时,华人民间宗教的风水、看相算命和祖先崇拜对澳门人也存在着广泛的影响。某种意义上,虽然澳门在地理和文化上处于中国之边地,可是多种宗教信仰仍然可以在这块狭小的土地上和谐共处。

     中葡文化交融的桥梁

     自澳门开埠以来,多种族混居,东西文化交汇就是其主要的特点之一,而这一东西合璧的风貌则来源于澳门的历史积淀。澳门土生葡人研究之大家阿马罗等人认为,土生葡人与澳门的历史关系最为密切,他们独特的文化是东西两种文化“历时几个世纪对话的产物”。

     为加强澳门与葡萄牙之间的文化交流,回归前澳葡政府就在葡萄牙首都设立“里斯本澳门联络处”。2007年易名为“澳门驻里斯本经济贸易办事处”。该办事处在运作上直接隶属于特区行政长官,职责除推动澳葡联系外,还负责在葡萄牙推广澳门特区及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促进中葡旅游、贸易和文化交流。作为中国文化传播的使者,该办事处每年都会组织一系列活动,旨在加强澳葡、中葡之间的公共外交。办事处还通过开设语言教学教室和书店,免费向民众教授葡文和中文,将澳门和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给更多的葡国人。

     此外,澳门还积极展开与葡语系国家的民间文化交流活动。2006年首届葡语系运动会在澳门举办,促进了澳门与葡语系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民间交流,加强了中国与葡语系国家多方面的合作契机。

     葡国文化对澳门的人文发展有相当的影响。多年来澳门政府为弘扬土生葡人文化,促进澳门各族群之间的团结,举办了许多精彩纷呈的节目及活动,其中一年一度的“葡韵嘉年华”活动广受市民、游客特别是不同葡语社群的欢迎,已成为澳门土生葡人族群的年度盛事。截至2009年,该嘉年华活动已经举办了12届。值得一提的是,在2008年第11届“葡韵嘉年华”活动中,在特区政府民政总署的大力支持下,活动增加了“中国—葡语国家文化周”的主题,在嘉年华活动中注入了许多中国元素。除开设葡国画展、巴西艺术品展览、东帝汶相片展览等展现葡语系国家的民族文化特色之活动外,该活动还特别安排了具有中国特色歌舞表演、民间杂技以及剪纸示范表演等,向葡语系国家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澳门土生葡人和其他葡语系国家人士的高度关注。澳门通过积极利用以上各种中葡文化交流的平台,将中国与葡语系国家的文化交流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目前,澳门作为中国与葡语系国家的交流平台已显得越来越重要,在中央政府的全力支持下,澳门特区政府和民间组织应积极投入及参与到各类与葡语系国家的交流合作活动中来。通过澳门,使中国和葡语系国家加深了解;通过澳门,拓展中国和葡语系国家的交流规模、促进相互之间贸易量的增加。更为重要的是,澳门依据其中西文化交融的特色,应全力促进中国与葡语系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达到相互理解并尊重对方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和价值观,为推动世界和谐做出贡献。

     梁安琪:江西省政协委员,澳门特区立法会议员,澳门国际民间文化交流合作研究会永远名誉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