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聪印刷网】汉川,因汉水横贯全境而得名,置县于南北朝北周武帝保定元年,地处荆楚腹地,毗邻武汉,紧接荆襄,襟江带湖,素有“江汉明珠”美誉。1997年3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汉川撤县建市。
汉川人杰地灵,孕育了灿烂的古代文化和光荣的革命历史。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类繁衍栖息在这块土地。
汉川水秀土沃,物产丰富,是全国闻名的“鱼米之乡”。国土面积1663平方公里,总人口110万,是全国商品粮、优质棉、优质猪和水产品出口基地。蔬菜产量、家禽出笼量位居全省第一,水产品产量全省第三,被列为国家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县市。有五家企业被评为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个农产品被农业部认定为绿色食品。
汉川工业经济发展迅猛,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形成了金属制品、纺织服装、食品医药三大优势产业集群,以及汽车配件、高新技术等新兴产业集群。汉川已成为全省最大的金属制品生产基地,福星集团金属制品生产能力全国名列第一,童车童具是国家商务部认定的中南地区最大出口基地。全市纺织规模达160万锭,占全省总规模的1/6以上,涤纶纱生产能力占全国市场份额的1/5。精品名牌不断涌现,拥有全国知名品牌企业5家、中国名牌产品1个、国家免检产品5个、省名牌产品5个,同时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件、省著名商标5件。
汉川基础设施功能齐全,投资环境宽松优越。汉川市距武汉(天河)国际机场仅45公里,黄金水道——汉江横贯境域,汉川汉江大桥、汉北河新河大桥、垌冢汉北河大桥顺利通车,境内有宜黄高速公路,荷沙、分当、马北、蔡城等省级干线,以及107国道、汉丹铁路,武荆高速汉川段、汉川至武汉一级公路正在抓紧建设,汉宜高速铁路汉川段即将动工。年吞吐量60万吨的铁路货场,10多个500吨级船舶码头,激活了水陆运输。120千瓦的汉川电厂和2座220千伏、8座110千伏变电站及日供水量15万吨的三座水厂,天然气的开通为全市生产生活提供了保障。通讯便捷,程控电话直通世界各地,因特网、传真可直接并网。文化娱乐安全舒适,科技、教育的巩固和发展,“文化兴市”战略的实施,医疗卫生条件的进一步改善,文化剧场、综合体育馆、广播电视大楼、仙女山楹联文化景园、白云大酒店等一系列重点工程的建成投入使用,使城市功能和品位显著提高。
汉川气候宜人,风景秀丽。龙门山、蔡家嘴、神灵台、城隍台等古遗址星罗棋布;仙女山、泐山、上色湖、白石湖、汈汊湖等旅游风景区风光旖旎,景色如画,意境天成。
汉川市是最早经国家批准对外开放的县市之一。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工业强市、全民创业、接轨武汉、外向带动和文化兴市“五大战略”,不断完善优惠政策,优化投资环境,强化服务措施。建市10年来,共引进各类项目918个,引进资金66亿元。
风华汉川正春晓,万般好景待来年。为了建设富裕、秀美、平安、和谐新汉川,百万汉川人民热忱欢迎国内外有识之士前来汉川旅游观光,投资兴业,再创辉煌!
近年来,汉川紧紧抓住国家促进中部崛起和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建设机遇,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切实注重打基础、管长远,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被评为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中国中部百强(县)市、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市、全省农产品加工“四个一批”工程先进(县)市。
1至7月份,汉川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1.3亿元,同比增长16%;财政收入6.2亿元,同比增长17.5%,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4亿元,同比增长30.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1亿元,同比增长49%;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4亿元,同比增长16%;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15亿元,同比增长29.8%,贷款余额75亿元,同比增长26.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969元,同比增长8.5%;农民期内人均现金收入3704元,同比增长14%。
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
扎实推进“三大园区”建设。把汉川经济开发区、马庙纺织工业园区、福星开发区三大园区作为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竞相发展。“三大园区”规划总面积55平方公里,建成面积35平方公里,聚集规模以企业232家,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的83%,提供的产值占全市工业经济的89%。近两年先后投入4.6亿元,加强和完善园区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聚集效应不断放大。
着力实施“产业倍增计划”。制定并实施金属制品、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生物医药、包装制品、童车、能源等“七大产业倍增计划”,全力打造金属制品、纺织服装、食品加工“三个百亿产业”,集中力量做大做强骨干企业。今年“三大产业产值”均可过百亿。金属制品业形成了以福星集团、永和安集团为主体的企业龙头。纺织服装纺纱总锭已达160万锭,年底可突破200万锭,马口镇被评为全国制线名镇,制线产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食品加工业以银鹭食品、达利食品等企业为重点,着力打造湖北食品加工城。
大力培育市场主体。扎实推进“小进规”成长工程,每年市财政拿出1000万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对“小进规”企业进行扶持、奖励。今年已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7家,总数达到280家。通过企业嫁接、重组、增资扩股、争取项目支持等办法,培植一批民营小巨人,全市产销过亿元企业27家。
加强重大项目建设。大力实施“重大项目建设年”活动。去年以来,积极申报争取国家资金项目99个,获批59个,批复资金2.2亿元。获得国家批复的国家计划内在建项目50个,总投资9.2亿元。先后引进和建设35个投资过亿元项目和62个投资过千万元项目建设。银鹭食品、合兴包装二期、依翔针织等16个投资过亿元的项目已建成投产。汉川电厂三期、申乾印务、福星精密不锈钢、金鼓城家居工业园、白石湖生态旅游开发等投资过10亿元项目正加紧推进。
积极开展招商引资
全面创新招商引资方式。以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和港澳台等为重点,瞄准世界500强和国内500强,依托七大产业优势,开展产业招商。着力推进绿色招商,由招商引资到招商选资转变,坚持不搞零地价、不实行特殊优惠政策、不引进高污染企业、用工不降低标准,十分注重投资密度、税收额度、环保程度、链条长度和科技高度,大力引进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税收高的“三高”企业,提升招商质量。今年上半年,已引进过千万元项目48个,到位资金21.2亿元、实际利用外资2247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49.7%、91.6%。
积极融入武汉城市圈。积极依托武汉、服务武汉、融入武汉、发展汉川。坚持以“六大基地”建设为重点,充分利用武汉优势,实施“补位”并进,发展配套产业,主动承接武汉企业182家,其中承接汉正街服装生产企业101家,已建成厂房30万平方米。大力拓宽科技转化途径。依托武汉科技人才优势,成功举办了“院士专家汉川行”活动,邀请武汉11名院士专家深入32家重点民营企业,解决技改难题,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23.2亿元,增长21%。
大力实施“回归创业工程”。抓住重大节会重点引回。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率队参加各类经贸合作洽谈会,向汉川籍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宣传汉川,诚邀他们回家乡创业。抢抓融入武汉城市圈机遇大力引回。开展“访百引十”活动,着力引进大集团、大企业,承接了投资2.3亿元,占地416亩,由武汉3506劳保市场转移的汉正劳保用品批发大市场。利用亲情乡情感召引回。充分利用传统节假日,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联谊招商活动。大力开展“兴我汉川、爱我家乡”联谊活动,进行亲情互动,项目对接。今年,新引进投资过1000万元以上的回归企业26个,总投资9亿元。
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围绕建成农产品加工产值“300亿元县(市)、100亿元园区”的目标,编制了100亿元食品加工产业和50亿元的食品工业园区发展规划,市经济开发区着力建设“全省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初步形成了以银鹭食品、达利食品、福源食品为龙头的食品加工集群,以福星生物为龙头的生物医药农产品加工集群,以康欣木制品为主的木材加工集群,以际华3509纺织、汉正服装城为龙头的棉纺加工集群,全市现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85家,去年实现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110亿元。大力培育农产品名优品牌,已有农产品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21个。山乡牌调味品、刁汊湖醉鱼、华严糖果、达利食品、盼盼食品、云峰酒业、温氏家禽等得到了市场的高度认同。
加强特色农产品板块基地建设。以优质粮、棉、油、蔬菜、畜禽、水产等六大优势板块基地建设为重点。巩固和发展55万亩优质稻板块、20万亩优质棉板块、35万亩“双低”油菜,建成无公害蔬菜核心区8万亩,莲藕种植面积15万亩。积极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化养殖。依托温氏家禽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温氏黄鸡养殖,带动荷沙沿线11个乡镇1080户农户发展养鸡,养鸡户户平增收2万元以上,形成了“养鸡长廊”。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温氏集团新上60万头一体化生猪养殖项目,建成中洲农场种猪繁育基地,新发展养户33户,种猪2100头。加快推进水产健康养殖,水产品产量全省第四。积极引导种植大户、养殖能手和回归老板发展规模经营,形成了新河、庙头蔬菜,刘家隔、麻河莲藕等一乡一业特色镇8个、专业村158个。
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安排专项资金对经营规模大、服务能力强、产品质量优、民主管理好的专业合作组织给予奖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69家。培育了庙头红菜薹、杨林红辣椒协会、韩集永翔鸭业合作社、新堰正爽农机协会、新河汉新蔬菜、供销社华鑫蜂业协会等一批组织比较健全、制度比较完善、运行比较规范、联系比较紧密、作用发挥较好的专业合作组织典型,带动合作社成员户平年增收1.5万元。
坚持城乡统筹发展
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抢抓孝感建设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的机遇,加快城镇化进程,着力把汉川建成经济强市、文化大市、水乡园林城市、绿色宜居城市,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中走在前列。坚持以城区(包括汉川经济开发区)为中心,以沉湖、马口为副中心,以汉川经济开发区、马庙工业园区、福星开发区“三大园区”为片带,以各乡(镇、场)为支点,推进城镇化建设。
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深入开展“三城同创”活动,省级园林城市、卫生城市已通过省复查,省级文明城市创建不断推进,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水平不断提升。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每年实施“十大”市政工程,完善交通、环卫、排水、供电、供水、电信等基础设施。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武荆高速汉川段、新河汉北河大桥扩宽工程已建成通车,汉宜高速铁路汉川段及汉川站、武荆高速连接线等进展顺利。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脉旺镇被列为全省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镇。马口镇、沉湖镇城乡一体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马口镇依托全国纺织制线名镇、汉宜铁路马口客运站和铁路货站、投资20亿元的白石湖生态旅游开发等优势项目,正制定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沉湖镇完成了22平方公里城镇总体规划和8平方公里的控制性详规,着力实施“五大工程”建设,镇村面貌变化明显。不断拓展福星村“以企带村”、湾潭“回归建村”、广东汉川温氏“兴区强村”等各具特色的新农村建设路子,农村面貌不断改善。
突出人本发展。以扎实办好“十件实事”为重点,取信于民。今年已改造中小学危房6100平方米,完成了民乐中学等4所寄宿制学校建设,汉川二中、城关中学搬迁有序推进,已建成35个农村远程教育平台。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扩面新增7187人,养老保险社会化发放率巩固在100%。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试点工作。农村“五保户”全部实行集中或分散供养,农村散居孤儿救助实行社会化发放。以创业带动就业,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新增城镇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100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9200人,组织各类技能培训8250人。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合率达95.2%。新解决1.5万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新增开通有线电视的行政村46个,通村率96.8%。着力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首创全省“五家联调”和“农村综治110”,被确定为全省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县(市)。
汉川市七大产业倍增计划
简 介
一、金属制品产业
全市共有各类金属制品企业62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6家,总资产72亿元,从业人员1.1万人,2009年完成工业产值60亿元。产业主要集中在金属丝绳、金属结构、金属门、金属包装和小五金、童车童具制造。主要产品包括:钢丝绳、钢绞线帘线、钢结构建筑、金属门、童车童具、金属材料、汽车零部件、冶金机械配件、净水设备、金属包装和小五金制品等。按照打造“百亿产业集群”的思路,着眼东部沿海和武汉产业梯度转移,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优化产品布局,调整产业结构,突破性发展金属制品业,建设国际性金属丝绳制造业基地、华中地区最大钢结构生产基地、中国最具影响力金属门窗生产基地、华中地区最大的童车生产出口基地。到2012年,全市金属制品企业达10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达到50家,实现产值过120亿元,年均增长26%,基本建立起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专业分工配套的金属制品产业集群和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金属制品产业新体系。
二、纺织服装产业
全市共有纺织服装企业394家,其中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118家,总资产40多亿元,吸纳社会劳动力5.2万人,完成产值72.6亿元。纺织服装企业中,规模以上纺织企业83家(纺纱企业68家、织布企业15家),纱锭规模达160万锭,主要集中在马口、城隍、庙头等乡镇,纱线品种主要是20支-60支化纤纱线;规模以上服装企业35家,主要集中在开发区、马鞍等乡镇,产品主要以保安服、中低档流行服饰为主。通过实施品牌战略和产品创新工程,扩大中低档纺织服装产品生产销售规模、提高中低层次市场占有率,逐步提高适销对路的中高档纺织服装产品生产比重;建设和发展专业园区和工业小区,培植支柱企业,推动中小纺织服装企业和个体加工户的有效聚集,形成一批专业工业园区和特色加工基地,发挥企业集群和产业集群效应。到2012年,全市纺织服装企业达700家,其中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达160家,实现产值超过160亿元,年均增长30%;新增就业人数3万人,达到8万人。
三、食品加工产业
近年来,先后引进了达利食品、晋江福源、云峰酒业、银鹭食品、三江航天固德乳酸等优势食品加工企业,食品加工业逐渐发展成为我市支柱产业之一,产业集群聚集效应逐步显现。初步形成了开发区糕点饼干,城隍和华严糖果、调味品,刘隔和麻河莲藕制品,仙女山糕点面粉、饮料,刁汊湖鱼类加工,里潭、垌冢、韩集、刘家隔等精米加工等六大区块。全市共有食品加工企业67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3家,完成产值32亿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食品工业技术水平、经济效益和确保食品质量与安全为目标,加快食品加工业发展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初步建立现代食品加工业生产和市场体系,促进食品工业可持续发展,力争二至三年内打造百亿元食品加工产业。到2012年,食品加工企业达到75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达30家,实现产值102亿,年均增长48%。
四、生物医药产业
全市现有生物医药生产企业20家(生物企业8家,医药企业12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5家(生物企业7家,医药企业8家),企业产品种类达196种,主导产品131种。2009年,全市生物医药生产企业共有资产总额7.4亿元,从业人员2399人,完成工业总产值6亿元。以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为动力,以生物农业、化学合成药和现代中药为重点,以提高产业竞争力为目标,实行研、产、销一条龙,科工贸一体化经营战略,努力把生物、医药产业培育成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到2012年,全市生物医药企业达到26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0家,实现产值16亿元,年均增长39 %;培育年销售收入过5000万元的企业5家,过亿元的企业3家,争创1-2个生物、医药行业的精品名牌,建立健全生物、医药产业服务体系。
五、童车童具产业
全市共有童车整车生产企业21家,配套企业18家,规模以上童车生产企业10家,资产总额3.4亿元,从业人员3258人,生产各类童车童具280万台(套),配件5000吨,产值4.5亿元,主要生产婴儿推车、三轮车、伞把车、童床等产品,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童车整车生产和零配件生产产业链,成为全省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产业集群,是全国三大童车出口生产基地之一。根据汉川童车产业发展实际,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为主线,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提质量、上档次,扩规模、育龙头,加快由家庭作坊式向园区集聚式转变,加快由低质低价向高端高附加值转变,提升童车产业整体竞争力,做大做强童车产业。到2012年,童车整车生产企业达到25家,配套企业达到2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达20家,实现产值10亿元,年均增长30%。产值过2亿元的企业1家(小太阳)、产值过亿元的企业3家(洋田、智鹏、童宝)。同时建成一家具有一定规模的童车研发中心,由行业内企业共同出资成立一家童车股份公司,建立以研发新产品和开拓市场为主的产业利益共同体。
六、包装印刷产业
全市共有包装印刷企业41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0家,总资产4.96亿元,从业人员3265人,完成工业产值11.5亿元,初步形成纸品包装、塑料包装、医药包装印刷制品等四大系列。主要产品包括:纸板纸箱、各类塑料袋、CPE膜(树脂型氯化聚乙烯)、塑料厢包、塑料薄膜、药用玻璃瓶、药用瓶塞和书报刊印刷品等。坚持优化布局、调整结构、整合资源、扶优扶强、鼓励创新,发展新型包装印刷,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加快推进包装印刷产业专业化、规模化、特色化发展,全面提升包装印刷工业整体水平。到2012年,培育3家年产值达5亿元的大型包装印刷企业、2家企业年产值过2亿元“小巨人”包装企业、6家企业年产值过亿元的包装印刷企业,包装印刷企业达4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达26家,实现产值28亿元,年均增长33 %。
七、能源产业
2009年,全市能源产业实现销售收入32.8亿元,其中电厂装机容量为120万千瓦,发电量50亿千瓦时,实现销售收入17.3亿元; 市供电公司已建成220千伏变电站2座, 110千伏变电站12座,35千伏变电站10座,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2009年,全市销售天然气3420万立方米,实现销售收入5.5亿元,其中居民用气占5.2%,商业用户用气占4.2%,工业用户用气占79.5%。以汉川电厂为中心,以汉川市经济开发区为载体,大力发展能源产业,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的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到2012年,能源产业实现销售收入60亿元,年均增长22%,其中电厂实现销售收入29.9亿元,年均增长20%;市供电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8.2亿元,年均增长22%;全市天然气实现销售收入11.9亿元,年均增长29%。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