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国家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位于珠江三角洲西南部,北接广州、佛山,南倚珠海、澳门,与深圳、香港隔海相望,是1990年3月由国家科技部、广东省政府和中山市政府联合创办的国家级高新区。20年前,火炬区管委会面对一片滩涂和荒地,经过艰苦创业、不懈努力,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产业创新与制度创新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到2009年,火炬区工业总产值和税收总额分别达到900亿元和33亿元,在全球经济风暴的冲击下,仍然保持11.7%和10.0%的增长速度。
国家科技部在2008年6月发布了《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指南》,全面启动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工作。为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和科技部要求,落实2009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优化经济结构”精神,火炬区以国家高新区“四位一体”目标为指引,以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为契机,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加快技术创新速度、加强制度创新深度,努力成为珠三角地区产业集群创新的示范区和走自主创新道路的引领者。
七大国家级产业基地“越长越结实”
火炬区在20年的发展过程中突破了各种资源匮乏的制约,实现了新的跨越。2009年,火炬区实现生产总值219.3亿元,是2001年52.57亿元的4倍,相当每三年翻一番。2009年工业总产值900亿元,同期相比增长了11.8%;出口总值50亿美元,税收总额33亿元,同期相比分别增长了11.7%和10%。在前两年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下,火炬区仍然取得相对较快的增长速度,特别是像纬创资通等企业逆势而上仍保持30%以上的出口增长。2009年火炬区地区生产总值和工业总产值分别占到中山市的近五分之一,成为中山市最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
以集群模式发展园区产业一直是火炬区的典型特点。自建园以来,火炬区管委会大力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初步形成了七大国家级产业基地和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包装印刷、化学工业和汽配工业五大主导产业。如今,这七大国家级产业基地在岁月的磨砺下已越长越“结实”。
电子信息产业依托中国电子(中山)基地,2009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17亿元,拥有电子信息企业近200家,包括全球最大的黑白激光打印机佳能(中山)生产基地、全球三大手机功放模块供应商之一的国碁电子(中山)有限公司、全球最大的光纤元(配)件生产企业波若威光纤公司、纬创资通公司等。在电子信息产业21个小类行业中,火炬开发区涉及电脑、打印机、化工电子、电池、光电、微电子、音视频、家电等13个领域,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电子信息产业链,成为珠三角电子信息产业大军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生物医药产业依托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逐渐形成以生物医药和药品制剂为重点,保健品和新型医疗器械为支撑,产业链完整、产学研体系趋于成熟、医药流通支持体系发达的国内重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产业是近几年区内发展最为迅猛的行业,由2002年5.5亿元的产值上升到2009年的158亿元,增长28倍。
凭借中国包装印刷产业基地的优势和基础,2009年火炬开发区包装印刷产业实现销售收入48亿元。现有各类包装印刷企业50多家,涉及出版印刷、包装装潢、塑料包装、商标印刷、防伪包装、印刷制版、包装材料等各种印刷包装领域。
汽车零配件产业引进了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世界500强企业)、丽光精密(香港)有限公司等30多家企业在园区投资,初步形成为广州本田、东风日产制造配套产品,涵盖底盘冲压件、发动机凸轮轴、汽车底盘、汽车安全气囊等汽车关键零部件的汽车零配件产业集群。2009年,汽车零配件产业集群产值约为84亿元。
2009年,化学工业产值约37亿元。以贝诗、中亚化工、柏裕等企业为主的日用化工产业,和以联聚、联成、台达等企业为主的化工原料产业,初步业形成块状产业布局、链状产业分工的化工产业集群。
装备制造产业是火炬区管委会近年充分利用已有的港口优势和传统制造业优势,规划、引导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目前,已经初步建成国家火炬计划中山(临海)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和鲤鱼工业园两大专业园区,到2009年,全区现有装备制造业企业331家,实现工业生产总值334.6亿元,占全区工业产值的47.4%。当前,以广船国际、明阳电气等代表的企业逐渐成为中山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明阳电气是本土发展起来的兼跨装备制造业和新能源产业的新星。
高端创新资源不断集聚
市委常委、火炬区党委书记冯梳胜说,虽然火炬区具有创新资源先天不足的缺陷,但是在园区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和政策环境不断引导的作用下,园区创新资源取得突破性进展,产学研合作日渐频繁,创新平台数量不断扩展。
“十一五”期间,火炬区面向企业应用技术需求坚持“四个引进”的人才工作思路,通过打造“四个平台”和完善“四个配套”相关政策,不断丰富园区的人才环境和知识氛围。该区于2004年开全国高新区先河自主投资创办火炬职业技术学院。目前,该学院采取“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弹性学习,订单培养”等新型模式,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企业高端职业技术人才不足的问题。同时,火炬区正在积极推进人才资本产权激励、科技成果有偿转移等一系列人才工作探索,建立创新形势下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
该区通过科技融资为科技创新筹集资金。1999年1月,火炬区成立中山火炬科技创新开发有限公司,运用科技创新基金,支持高新技术项目的开发、研制,按现代企业制度方式对技术含量高,市场效益好的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进行风险投资,股权投资和融资担保。2009年,落实《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开展小额贷款公司试点,配合创新科技园区建设,与银河证券、招商证券等券商达成合作意向,积极开展股权代办系统挂牌试点和推动企业上市融资等工作。
2001年6月,火炬区被批准为广东省知识产权制度与环境建设试点示范区,成立了知识产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知识产权管理办公室,形成了区管委会——各集团公司——高新技术企业三级架构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体系,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该区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
自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以来,火炬区专利申报数量逐年增加,2009年全区专利申请量达713件,同比增长32.04%,其中发明专利125项;专利授权383项,增长21.97%,原创性科研工作在企业科技创新中所占的比重约来越大。
在火炬区管委会的大力引导下,园区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开展了广泛的产学研合作,建立起了一批面向企业技术研发和应用的创新平台。至今,火炬区已经组建了64家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其中国家级研究机构2家、省级4家、市级29家。中山明阳电气有限公司与清华大学共建了“广东省电力电子及自动化研究开发中心”。中炬高新技术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组建了中山市第一家博士后工作站。依托中国电子(中山)基地、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中国包装印刷基地、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等载体,建立了一批产业共性技术平台,包括电子应用研究所、中健药物研究所、汽车配件行业技术中心等。
用创新开启“二次创业”
为进一步实施“双提升”战略,加快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该区去年启动了“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的申报工作。目前,已形成了《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方案》,对战略定位、知识载体、产业集群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措施。创新型科技园区是国家推进高新区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二次创业”的重要举措。
市委副书记、代市长薛晓峰指出,火炬区是大东部和中山市的未来,承担着引领中山创新发展的重要使命。火炬区建区20年来,园区创新资源不断丰实,面向应用技术需求的人才建设成效明显,政府性资金规模相对充足,知识产权工作进度比较快,创新平台建设不断深化,创新体系逐步完善,拥有7块国家级基地牌子,居全国高新区之最,有一定的成绩和基础。他表示,在全市新一轮经济发展中,要充分发挥火炬区的龙头带动作用,要点燃这支全市产业转型升级的“火炬”。这支“火炬”代表着方向,同时这支“火炬”不仅要照亮自己,而且要照亮全市,对全市自主创新要发挥引导、辐射、带动作用。
经过“一次创业”后,火炬区开创了七大产业基地,形成了企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的发展模式。火炬区党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梁欣表示,下一步要把集群内的创新创业作为园区未来形成高端产业的战略力量,以此提升火炬区的品牌知名度,以创新集群为核心,不断完善组织建设和功能作用,逐步形成具有全球技术优势的集群创新高地。
自中山火炬高技术创业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以来,与五大专业孵化器相结合的区域科技孵化体系进一步得到加强。同时,该区不断拓宽融资渠道,探索科技型中小型企业“融资难”的解决途径。火炬区在“一次创业”过程中已经形成优美的生活居住环境,特别是科技新城的规划建设进一步提升了火炬区的国际化商业品位、科技创新的文化内涵以及开放、包容的城市品牌形象。该区将以科技新城为载体,加快火炬区创新要素的集聚,通过相互之间紧密的互动关系重构区域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成新型的国际知识社区。
记者手记
创新赢取未来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结构和产业转型升级,火炬区工业发展实现了规模扩张。今年1-6月,火炬区完成工业总产值487.5亿元,比增47.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84.9亿元,比增49%。该区负责人表示,今年全年计划实现工业总产值1100亿元。
前两年在金融危机影响之下,该区“沉着冷静”把引进大型先进制造业企业作为调整结构、增加总量的主要措施。该区先后引进5个年产值可达100-300亿元以上的大项目,包括船舶制造、液晶视频、彩色打印机、风光储一体、铁道装备项目。这五个项目具有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特点,整体投产后产值将达到1200亿元,大大增加该区优势产业的总量。
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增加经济总量也是该区发展经济的做法。去年以来,火炬区转移鞋厂、玩具、制衣等劳动密集型企业135家,腾出近200万平方米的厂房引进技术含量较高的企业进驻,实现了腾笼换鸟。在此基础上,投入1亿元的产业升级引导资金,激励企业进行改造升级,全区上半年技改升级的企业达到100家。如广碁、马口铁、美捷时、奥德美等十多家企业,技术改造后产值从几亿元增长到10亿元以上。还有一批企业,通过技术改造适应国内市场,产值有大幅度增长,如船井转内销后,产值可达60亿元。除此之外,该区还着力聚集一批引领未来高新技术走向,有更大市场生命力,可以辐射带动一般产业升级的新兴产业。
在《珠三角区域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和创建“创新型广东”整体目标的导向下,珠三角地区各城市争前恐后,纷纷制订规划、出台政策,展开新一轮创新战略下的竞争与合作。环珠江西岸各城市为争夺临港产业发展高地而激烈竞争。广州实施南拓战略;深圳计划建西部港口;珠海在下栅到淇澳建设科技黄金海岸;东莞计划在虎门沿岸线发展港口物流和能源。区域内临近城市加速发展的意识和行动早已给珠三角笼罩上一层浓重的竞争气氛。以发展高新技术来带动产业升级已经成为各城市发展的共识。
在《纲要》的总体要求之下,2009年中山市提出“一个枢纽、两个基地、三个试点”的战略定位,即打造珠三角三大经济圈的重要交通枢纽;建设沿海产业带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珠江口西岸重要的服务业基地;开展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全国创新审批方式改革试点和广东省产业集群升级创新试点。在区域竞争与合作、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时期,火炬区需要寻找新的发展定位,建立新的发展思路,唯有此才能建立起中山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保持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和良性发展。
而对于建区二十年的火炬区来说,更需要高举创新的大旗,点燃创新的“火炬”,继续新一轮的引跑。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