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2010年7月8日,情侣路沿线排水口整治工程项目开工。这是珠海水务集团自去年揭牌以来第七项新开工建设的污水整治工程。
一年前,珠海水务集团的前身珠海市供水总公司还只是一家以经营原水、净化水和供水工程业务为主的国家大型二类供水企业。一年后,凭借珠海市深化新一轮市属国有企业改革的契机,一跃而成集投资发展、环境保护、社会服务三重功能于一体,业务范围涵盖六大领域的国内首家经营环保事业的“大水务”集团。在近3至5年内,它将承建我市堤围、河渠、污水、垃圾处理等一系列重点工程、迎检工程、民生工程项目等共134项。
积极发挥国企在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和关键行业投资建设和珠海新一轮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是我市在稳定和巩固新一轮国企改革成效,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和国资监管而考虑的重点。时至今日,通过靠大联强、同业整合,推动国有经济重大战略转型,珠海已形成14家主业清晰、关联密切、势头良好、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市管国有企业。目前,市管企业承担、参与了珠海重大重点投资建设项目近50项,涉及总投资额1000多亿元,其中大多属我市十大重点工程项目。
30年珠海经济特区史,是一部体制机制创新史。30年来,珠海特区牢记使命,着力在“特”字上作文章,在创新上谋出路,率先在国有企业、城市规划建设、土地管理、生态建设、行政管理、社会管理等领域大胆进行改革创新,率先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道路,率先探索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道路,不断冲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充分发挥了改革开放的“窗口”、“试验田”、“示范区”的作用。
体制机制创新是特区经验的灵魂和特区精神的本质,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经济社会较早转型,各种社会矛盾也较早显露。市委、市政府深切认识到,珠海要率先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的道路,必须一如既往地坚持改革创新,在经济特区面临着政策从特殊性到普遍性、改革从灵活性到规范性的历史性转变的今天,更需要凝聚共识,改革创新。2008年,市委专门设立了体制改革办公室,统筹协调全市的体制改革工作。
为解决经济改革与发展“腿长”、社会建设与管理“腿短”的问题,珠海紧紧围绕建设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和生态文明新特区、争当科学发展示范市的战略目标,以政府职能转变、培育多元社会管理主体、促进民生改善和社会和谐为主线,因地因时制宜,以推进城乡社区民主自治和社会组织“自立、自主、自律”为突破口,先行先试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以此为突破,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主体、国有企业改革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为两翼的 “一体两翼”改革得到稳妥推进。
2008年9月,珠海市港口管理局暨珠海港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挂牌成立,酝酿已久的珠海港口管理和运作体制重大改革走出重要一步。珠海港实现港口经营开发、港口行政管理、港区建设发展一体联动,港口、港区开发步入快车道,一批重大项目相继落户,高栏港经济区正在打造世界级的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国家级的石油化工和清洁能源基地、区域性的港口物流中心。
当年10月,全新的珠海市市政园林局(林业局)以“航空母舰”式的姿态迈出组建步伐,从此开启了珠海市政园林管理的 “大部制”时代,并瞄准了市政园林管理的世界水平。
随后,珠海新一轮行政管理改革启动,市级政府工作部门精简至27个,精简幅度约为三分之一;议事协调机构减少83.3%。大部制改革顺利完成,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行政效能进一步提高。
“敢闯敢试”是特区之魂,担当国家改革重任的横琴新区更是把“先行先试”作为新区精神。积极打造敢于创新、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横琴,在机构设置、土地管理、社会管理、产业发展、通关制度等体制机制方面的探索创新无处不在。
在纪念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之际,珠海再次吹响加快建设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实现珠海新的崛起和振兴的号角。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近日在深圳考察时勉励经济特区要坚持 “特”、追求“好”、突出“新”、敢争“先”、立足“干”。我们相信,体制机制的不断创新,依然是实现特区未来30年宏伟蓝图的主题。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