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文化>  正文

以文立城 渝中建2公里“抗战文化长廊”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0年8月23日   来源:重庆商报

     本报讯 今年,渝中旧城改造和城市升级,在寸土寸金之地投入巨资,抢救和复建一大批历史建筑和文化街区:中山四路历史街区、1938抗战遗址公园……

     目前,曾家岩-红岩村,2公里长的“抗战文化长廊”已成形,即将成为重庆叫响全国的一道都市红色旅游风景线。渝中对历史文化载体挖掘和推进力度,超越往年。近日,市级媒体采访团来到渝中,该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朱军说,两江新区成立后,渝中经济发展的后劲在于文化。未来渝中,要错位发展,靠的是独具人文底蕴的宜居环境,聚集高端产业、品牌和人才。

     计划投数十亿打文化牌

     3000年江州城,800年重庆府,100年解放碑,重庆的历史在渝中。巴渝文化、抗战文化、红岩精神,聚集在渝中18.5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而这坛好酒,在工业经济唱主角的大格局下,一直是酒香人未识。转折点,始于2005年。在工业经济逐渐退出渝中半岛后,靠什么来聚集现代高端产业?渝中开始盯住文化这张牌。革命性的突破是在2009年。渝中贯彻市委三届五次会议的精神,在召开全委会上,区委书记刘强正式提出了“以文兴业,以文立城”的发展思路。这一战略思路提出的幕后,与渝中发展的区情息息相关。去年,金融、现代商贸和服务业,成为渝中经济的三大支撑。能长期集聚高端产业和人才的重要一环,就是人文环境。对“母城”渝中来说,是最有条件成为体现重庆人文历史文化风貌的宜居之城。

     “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必须靠文化来支撑其发展的后劲。这也是经济规律。”朱军说,当前,第三产业主导的渝中,打文化牌,既是政府承担传承历史责任,也是自身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渝中在经济产业与历史文化高度契合背景下,该区计划投入数十亿资金,将一批历史文化载体,“挖掘”或复建出来。

     一线三点打造文化长廊

     抗战时期,重庆作为战时首都,这段闻名于世的历史,给渝中留存了100多处抗战遗址。主要集中在曾家岩到红岩村一带。

     早在两年前,渝中就规划在这两公里长的区域带上,通过曾家岩、化龙桥、红岩村三个片区打造,形成一线三点的抗战遗址文化长廊。

     今年6月,化龙桥片区一期,投资4.6亿元的1938抗战遗址公园建成开园。公园内复建了高公馆、李根固旧居、刘湘公馆、国民军事参议院旧址、交通银行学校旧址等七栋历史建筑。与之同步的,是中山四路历史风貌街区的打造。朱军介绍,这一带有周公馆、戴笠公馆、潘文华旧居、特园、怡园等一批重要历史文物。今年底,特园内的民主党派博物馆建成。怡园的维修也将在年内实施。

     目前,中山四路外立面改造也在全面铺开。这条街面的建筑,全部改为灰砖外墙,年底完成。“一条特色街上,散落如此众多的抗战文化遗址,全国少有。”朱军说,目前,一线三点的抗战遗址文化长廊,已基本成形。下一步,在丰富内容后,将面向全国做策划宣传,打造都市红色旅游新线,成为重庆叫响全国的城市文化名片。

     下半城建两大历史街区

     目前,下半城十八梯片区拆迁已启动。下半城的旧城改造,全面铺开。

     “改造后的下半城,将形成两条历史风貌街区。”湖广会馆实力发展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余靖说。首先是解放东路到湖广会馆一线,以历史形成时间为节点,按开埠时期的风貌,进行外立面改造,形成重庆开埠文化风貌带。今年9月到10月,整个片区将进行拆迁。建设周期计划是三年完成。

     其次是巴县衙门到十八梯片区,这一历史风貌街区,以旅游休闲业态为主,体现开埠和巴渝文化,突出明清风貌,预计在2013年建成。

     实施“千年寺庙、百年教堂”

     除了巴渝、抗战文化,渝中也是宗教文化的聚集地。朱军介绍,目前,渝中以罗汉寺、若瑟堂、圣爱堂、观岳庙、化龙桥天主教堂为载体,实施“千年寺庙、百年教堂”提升宗教文化战略。

     该区民族宗教事务局副局长张幼竹介绍,占地7亩、投资3亿元的罗汉寺宗教文化广场项目,即将实施。同时,投资5亿元,扩建若瑟堂项目的准备工作,已进入实质环节。此外,将投入资金,解决圣爱堂的火灾安全隐患。

     朱军谈到,一批历史文化载体打造成熟后,在壮大渝中文化产业的同时,对旅游等其他产业发展,也有支撑和助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