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晚,郑州一对年轻情侣在《爱的契约》上郑重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来表达自己对爱情执著的态度。 昨天(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传统的“七夕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它是如何演变流传的?有什么样的内涵?在传统节日日渐式微的今天如何传承发展“七夕节”?记者近日采访了民俗专家。 两千多年的爱情 七夕节在民间又称乞巧节、女儿节、鹊桥节,内涵丰富,极富浪漫色彩,它是怎样起源的呢? 我省著名民俗学专家倪宝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牛郎、织女既不是人更不是神,而是天体中的两颗星宿,即“牵牛星”和“织女星”,在古人的遐想中,日益丰富地构成了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牛郎与织女的故事,历经两千多年,至今仍脍炙人口。盛唐时代,七夕节与端午节等民俗节日一道传入韩国、日本,沿袭至今。 倪宝诚说,牛郎与织女的爱情故事在我国丰富多彩,各地都有其传说,其“观鹊踪、学乞巧”等活动基本一致。 “观鹊踪”是说人世间的喜鹊都在这一晚飞上高空,为牛郎织女在银河上搭起“鹊桥”,人间很少能见到喜鹊的踪影。“学乞巧”内容就更加丰富了。在古代,乞巧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祭拜乞巧,穿针乞巧,漂针、漂芽乞巧,磨碗听音乞巧,食饺乞巧,种芽乞巧,还有男女双双乞巧等。如今,古老的习俗早已消失,但在中州豫北、豫西的山区却也传承下来一些乞巧的民俗,颇有情趣。如在太行山区,农历七月初七夜,村里七个姑娘用柳叶或夹竹桃叶,剪出绣花针、做活针、纳底针、剪子、织布梭、木梳等形状,待到夜深人静时,姑娘们用甜美的声音,仰视天河,轻声吟唱:“七月七,天上牛郎会织女,织女姐姐织女嫂,快快教俺来学巧……” 吉祥的文化符号 河南大学教授、民俗学家高有鹏说,七夕作为节日文化的实质是天文崇拜与农耕文明的集合。七夕之夕的原意是与天文崇拜相关,其内涵在于祈求人口生产与农作物生产的最大化。后世的七夕偷瓜,应该是这种遗俗的表现。作为节日,其文化主体生成的直接起源应该与我国古代的星占习俗相关。歌谣中称“天上一颗星,地上一个丁”,这里的意义更复杂。有这样的民间信仰,所以七夕习俗中的牛、女崇拜被不断衍生为新的故事元素而越来越生动。 高有鹏解释说,七夕节除了牛郎织女的爱情元素外,还有其他如乞巧、乞美、乞子、乞年活动,包含了国人渴求智慧、美丽、生子、丰收等很多方面的民俗文化,因此是一种吉祥的文化符号。 省民协副主席、秘书长程健君认为,七夕民俗文化的原始内涵是“求子”。他说,通过多年的考察发现,从“摩诃罗”到“水上漂”,再到“并蒂莲”,这些民间象征物无不渗透着求子繁衍的内涵。 保持对忠贞的信仰 近年来,传统节日在复苏中越来越多地沾染上了过浓的商业气息。 在今年的七夕节来临之际,网络成为商家促销宣传的高地,很多购物网站、社交网站都纷纷打出了“七夕”宣传广告,现实中商家的“七夕”热情也非常高涨,但是,大部分商家打的是“中国情人节”牌,重点推出的是西方情人节似的玫瑰、巧克力、钻戒、金银饰品等等,并没有形成中国传统节日礼品应该具有的独特性。 “七夕节”被商家视为中国人自己的情人节,与西方情人节分庭抗礼,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日前表示,“七夕节”表达的是已婚男女之间恪守双方对爱的承诺,不离不弃、白头偕老的情感,不是表达婚前情人或恋人的情感,这是在不同人生阶段的两种感情,因此将“七夕节”作为“中国情人节”并不准确,“七夕节”应称作“中国爱情节”。 程健君说:发掘、整理、恢复七夕文化的本真含义,强调爱情是必须的。抓住了这个亮点,就抓住了当今产业化的链条。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民协主席夏挽群说,北宋时期,七夕文化在开封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我们应该全景式恢复宋代东京七夕文化的内容与形式,把开封打造成中国的爱情圣地。 高有鹏教授说,人类只有遥望星空才能找到希望,而中华民族就是这样一个不断遥望星空、不断寻找到希望的民族。过七夕节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最重要的是要保持一种浪漫的情怀和对团圆、忠贞的信仰。 |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