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文化>  正文

探澳门文化为广东取经 期待澳式“印象深刻”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0年8月17日   来源:新快报

  澳门回归的10年,是用速度写就的10年。梦幻般的变化,早已充盈着这座“寸土寸金”之城的每个角落。不过,在变化的城市容颜的背后,不变的是这座世遗之城的文化根基。

     8月11日,广州市长万庆良在接受新快报记者采访时,高度肯定本报“广州灵魂”系列报道,并欢迎媒体“走访文化保护做得好的城市”,多听专家意见。本报特派记者随即走进澳门,通过多方采访,试图探寻其文化遗产之树常青的奥秘,给广州的文化保护带来一点有益的借鉴和启发。

     启示篇

     澳门是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城市,没有香港的张扬,也没有北京的深厚,一如其象征之花——莲花,恬淡且娴静,然而却又在不经意间历练出了别样的韵味。而那隐匿在繁华背后的历史城区,更在历经岁月沧桑之后,沉淀出浓重而又特别的多元气息,也因此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申报世遗侧重保护 并不是为发展旅游

     “金名片”下的城市历史记忆

     老城的街道,总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那些入选“世遗”的、弥足珍贵的澳门历史建筑,便散落在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街巷里。妈祖阁、大三巴牌坊、郑家大屋、玫瑰堂等被列入世界遗产的这22个历史建筑和8个广场,若单论规模、年头、文化含量,哪个都不足以登入《世界遗产名录》。但是,这“22 8”的“澳门历史建筑群”,却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西式建筑群体。

     最难能可贵的是,在今天的澳门历史城区,市民生活依旧,所有的历史建筑也依然保存原有的面貌,延续原有的功能。

     “如果不去保护好这些遗迹,我们的文化便会慢慢褪色,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就会降低。”澳门回归后,第一个公开向政府建议申遗的民间组织,是澳门历史文物关注协会,该协会理事长郑国强表示,虽然博彩业的发展带来澳门经济的飞速发展,但作为澳门“金名片”的世界文化遗产,却是任何东西都无法取代的。

     每年五千万让文物“活”起来

     “申报世遗侧重的是加强保护,而不是发展旅游。”在澳门文化局文化财产厅厅长张鹊桥看来,老城的历史建筑不仅是景点,更是百姓的真实生活。

     走在澳门的街上,我们不难发现,那些被视为“宝贝”的文化遗产,不但没有被高墙大院阻隔,反而绝大多数免费向公众开放。

     “每年用于建筑修复的费用约3000万澳门币,加上一些管理、维护费约5000万澳门币。”张鹊桥告诉记者,在保护文物方面,澳门的理念是要让文物“活”起来,“强调可亲近性,即让普通大众可以随时了解或享受到这些文物。”张鹊桥解释道,假如收门票,票价再低也是一种门槛,会让人对文物产生距离感。

     遵循民意力保世遗“原真性”

     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发展过程中,澳门政府的决策,大多遵循的是民意的选择。正如现任澳门特首崔世安,在其任社会文化司司长时曾说的一句话,“民间的努力也是政府的方向”。诚然,澳门申遗的成功,民间团体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且在敦促政府落实保护世遗方面,民间团体也发挥了监察提醒的作用。如曾一度引起广泛关注的东望洋灯塔事件,终在2008年以行政长官批示“限高”、“民众取得胜利”而告终。

     “‘限高’批示无形中扩大了历史城区的保护范围,但对于寸金寸土的澳门来说,牺牲也是相当大的。由于这个批示,当时一个施工中的超高层楼盘被‘半途腰斩’。”张鹊桥告诉记者,现在有关的赔偿事宜仍在磋商之中,但保守估计,最终的赔偿金额,至少以亿为单位。

     个案篇

     遗迹保护之路争议中前行

     从大炮台到郑家大屋,再到德成按,澳门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之路上,争议之声不断。

     “有不同声音的存在,说明市民对澳门的历史文化产生了一定的认知、认同及保护意识。”澳门文化局文化财产厅厅长张鹊桥的话语,透着开放与包容。而正是这种开放与包容,激发起越来越多民众的热情,使之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中来。

     德成按:官民商成就老当铺新生

     争议指数:★

     “德成按”是澳门一家拥有近百年历史的老当铺,曾属澳门富豪、赌王高可宁所有,1917年开业,并一直持续到1993年结业,此后一直空置。1999年底澳门回归之时,业主曾希望将此地改成赚钱的商铺。文化局人员经实地考察后,确定“德成按”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经过多方的沟通及努力,业主最终放弃重建计划及庞大的商业利益。2001年,特区政府出资140万澳门币将这座私人产业复原,业主以低于市价的金额租出,并委托民间业者运营,并在2003年建成开放。被建成“文化会馆”和“典当博物馆”的“德成按”中,摆放着40多件物品,从各种印章、当票、当簿、竹牌等各种工具,到传统风味十足的“遮丑板”,可谓一应俱全,让参观者仿如走进了昔日的澳门老当铺。

     声音

     “这是一个比较成功的个案。”张鹊桥表示,作为澳门第一座由政府和民间合办的行业博物馆,“德成按”被授予“200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文化遗产保护奖”,同时,其更入选到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内,以1:1复制而稍大的规模,恭迎八方来客。

     值得一提的是,在“德成按”的影响下,一些同样有着类似价值的旧建筑,如婆仔屋、祠堂、教堂等的业主,也主动提出要效仿“德成按”模式,重新修复开放。“相信未来的一年半载内,好几个具有历史价值的旧建筑,均可望正式向公众开放。”张鹊桥最后特别提到。

     大炮台:高楼林立憾失原景

     争议指数:★★

     绿草如茵,参天古树,澳门大炮台给你的第一印象绝对不会是战火硝烟。炮台上有大片空地,大树小草都生长茂盛。巨型钢炮,就雄踞于旁,炮台上置有不少古迹文物和历史性建筑物,如炮台上的古塔,便是当年耶稣会的会址之一。而炮台入口处的石雕,则记录了该炮台抗御外敌的战绩。

     声音

     “小时候,最喜欢到大炮台,站在那里,可以看到全澳门的景色。”今年61岁的陈伯一脸惋惜地说,这番景象以后再也看不到了。现在站在大炮台上远望,全是一栋栋高楼大厦。被称作澳门最高、最豪华的新葡京更将海景挡了个干干净净。“澳门变成这个样子,我是觉得有点难以接受的!”陈伯的语气中带着无奈。

     郑家大屋:耗四千余万褒贬不一

     争议指数:★★★

     耗时八年多,耗资澳门币4300多万……修旧如旧后的郑家大屋注定会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郑家大屋是中国近代着名思想家郑观应的故居,其巨着《盛世危言》便是在这大屋内完成的。大屋占地4000平方米,由多座不同风格建筑及开放空间组成。

     虽然耗时八年,澳门文化局文化财产厅厅长张鹊桥却表示修复只是“基本完成”,“内部空间布局还没有弄完”。

     声音

     “八年,用来建房子都建10多栋了。修了这么久,还是一栋旧房子。”记者在走访中发现,澳门的不少市民对郑家大屋颇有微词。陈先生是土生土长的澳门人,他更用“怪物”两个字来形容郑家大屋。“没有一点过去的感觉,就像个怪物一样。”不过,也有游客表示,非常喜欢郑家大屋的感觉,“真实,不虚伪。”

     对于市民的质疑,澳门文化局文化财产厅厅长张鹊桥回应道,“把旧的房子翻新是很简单的,但往往会连历史也一起修没了。”他说,郑家大屋的全部修复均参考了史料,努力做到“修旧如旧”。就连材料本身,都找回当时的质地。实在是无法考证的地方,就会标明,此处使用了新材料。

     建议篇

     “广州白云山保护就做得很好,这本身就值得澳门学习。”澳门历史文物关注协会理事长郑国强在对广州历史文化保护表示肯定的同时说,还有一些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如人民南十三行一带、长堤西壕口到六二三路、沙面地区,可以整体打包成一个历史城区,重新加以保护开发。”

     “白云山保护得很好!”澳门历史文物关注协会理事长郑国强建言——

     可否拆人民南高架桥

     打造古商埠文化遗址

     借鉴上海拆“第一弯”做法

     “为保护一个白云山景区而专门立法,这在国内都不多见。”郑国强提到,“还有南越王墓的保护,也做得不错,不过在十三行地区和沙面地区的保护上,我觉得还可以做得更好。”

     在郑国强看来,广州的历史文化底蕴并不亚于澳门,“千年商都啊,可以重新整合资源,打造一个历史商埠文化遗址出来嘛,但那一带的人民南高架,有点破坏了历史韵味。”郑国强分析道,要拆掉高架,当然会有一定的牺牲和影响。“上海为了改造外滩,把被称作‘第一弯’的延安路高架外滩下匝道拆除,也曾存在争议,但这次世博会上,上海外滩历史城区和现在的浦东新区,新旧互相辉映,产生的效果很好啊。”

     高架桥拆否可由市民投票“面对争议,就需要决策者去思考,无可否认,交通是一个硬需求,但是否除了高架外就没别的办法了呢?”说到此处,郑国强笑了一笑说,可以拿出来做一个全民投票,总之,重现历史文化的光辉和发展现代化建设,应该是并行不悖的。

     郑国强最后特别为广州加油,“对比其他一些已整片拆毁、恢复无由的城市来说,广州历史文化保护的基础还是很好的,相信经过若干调整后,一定可以重拾光辉。”

     对话

     建筑只能让城市变大

     文化可让城市变伟大

     新快报:您眼中的澳门是一个怎样的城市?

     郑国强:澳门是一个中西文化融合的城市,个性特点就是得风气之先,敢为天下先。

     新快报:澳门历史文物关注协会成立的初衷是什么?

     郑国强:回归前,一帮有志之士为了更好地保护澳门的历史文化,让我们的子孙能够触摸、感受得到那些建筑记录下来的最真实的历史,而不仅仅只是通过历史的教科书去抽象地了解,因此成立了协会。新快报:怎样看待和处理城市发展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之间的矛盾?

     郑国强:建筑只能让一个城市变大,文化才能让一个城市变得伟大。一个城市如果放弃自己的集体记忆和历史文化底蕴,片面追求大建筑大草坪的建设,最终只会沦落成没人愿意去的伪城市。

     新快报:协会成立这么长的一段时间以来,是否有遇到过困难和阻力?

     郑国强:重要的是要有清醒的认知、有足够的文化自信,明白到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也正因为有困难,才更需要有人去推动。

     新快报:在开展文化保护工作过程中,怎样处理官方和民间的关系?如保护灯塔行动中是否曾担心被说是和政府唱反调?

     郑国强:当澳门提出了申报世遗时,就一定要做好实践有关承诺的准备,当有些官员对该问题的认知,受到追求发展经济的思想的冲击时,我们就应该作一些提醒,但并不等于唱反调。

     记者手记

     不妨从“小”处着手

     在澳门的三天,令记者印象深刻的事情很多:几乎游遍所有景点,只需花费5元澳门币;观察每一个景点,均未发现“××到此一游”之类的涂鸦;大多“国宝级”景点招牌均不起眼,以致很多次都是走过头,再回头……

     “如果每一个景点都设个大招牌来吸引眼球,那么对于城市来说,这个景点本身就是一个视觉污染。”澳门文化局文化财产厅厅长张鹊桥的这番话,让记者明白到,那些“印象深刻”大多并非巧合,而是澳门在历史文化保护方面的精心安排。

     诚然,比起澳门的弹丸之地,要做好历史文化保护,广州要伤脑筋的事情也许更多。如现正逐步开展的公园“拆墙透绿”,便是把景点融入生活的一次大胆尝试。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更多有形之墙轰然倒下的同时,那堵横亘在政府与市民之间的无形之墙,或许也会悄然垮塌。

     一座大气的城市,迎来的掌声总会更多,也更令人留恋。让更多民众分享到城市发展成果,澳门在历史文化保护上的这份从容与自信,无疑是最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然而,着眼现在,我们也不妨先试着从“小”处着手,把一些景点的“醒目”招牌变得低调一些,将一些景点里本身便是视觉污染的标语清除掉,相信也足令广州历史文化保护这篇大文章增色不少。

     期待不久的将来,那些澳门式的“印象深刻”,也能在广州出现。 (廖颖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