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西藏高度重视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文化发展路子,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呈现出了抓服务,公共文化事业上台阶;重保护,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放异彩;创精品,文艺产品结硕果;闯市场,文化产业露端倪的良好发展势头。加快文化体制改革,为西藏文化事业繁荣发展迎来了又一个春天。
抓服务
公共文化事业上台阶
西藏80%的人口在农牧区,这个区情决定了西藏文化体制改革取得的效果,必须要先看看西藏农牧民群众能够享受到的公共文化服务。
谈及近年来西藏基层文化事业发展的投入,自治区文化厅副厅长辛高锁介绍说,“十一五”期间,仅西藏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国家和自治区就安排资金12356万元。通过实施县乡文化设施建设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项目,有力加快了西藏农牧区文化设施建设步伐,初步形成了区、地、县、乡、村五级文化设施网络。
目前,西藏已建起了7300多座广播收转站、电视单收站、小型村级有线电视站等5种不同类型的机站,实现了西藏所有建制村通广播电视。藏语、康巴语电视广播已开通,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实现了当天译播。如今,无论是在村庄还是牧民的聚居点,西藏农牧民看一场电影已不是一件难事。西藏已有近500支乡镇电影放映队。为了将更多的新片译成藏文,国家和自治区共拨出近900万元专款,为自治区电影公司配备了专门的译制设备。目前,农村放映队80%已使用数字放映设备。到今年年底,农家书屋将覆盖西藏所有建制村。
硬件上去的同时,西藏先后举办了西藏民间艺术团培训班、西藏县文化馆、乡镇文化站管理人员培训班等各类基层文化工作队伍培训班100多期,受训人员近万人次。目前西藏共有近1000名群众文化工作者,19支县级民间艺术团,500余个基层业余文艺演出队和藏戏演出队,各级各类文艺演出队成为了西藏农牧区文化工作的重要骨干力量。
重保护
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放异彩
中央高度重视西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自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先后投资3.8亿元和大量实物对布达拉宫、罗布林卡、萨迦寺三大重点文物古迹进行维修;投资5.7亿元对22处重点文物进行维修,先后颁布十余个文物古迹保护法规,使文物保护走上法制化轨道。
目前,西藏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2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5处,布达拉宫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西藏全面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以来,目前共有6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53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藏戏、《格萨尔王传》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2部古籍文献被列为国家珍贵古籍,“贝叶经”保护研究工作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藏医藏药、天文历算等传统文化瑰宝得到进一步传承和开发利用。拉萨雪顿节等地方传统节庆得到恢复和创新,西藏传统民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创精品
文艺产品结硕果
在今年5月份刚刚闭幕的第九届中国文化艺术节上,以西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背景精心编排的大型现实题材话剧《扎西岗》,以其独特的艺术创作演出手法,一举夺得中国舞台艺术最高奖——第十三届文华奖特别奖,成为西藏近年来文艺创作的又一新的里程碑。
近年来西藏文艺工作始终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和“三贴近”原则,以讴歌新西藏新发展新变化新生活为主题,以新中国成立60周年、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青藏铁路通车等重大节庆活动为契机,推出了一大批富有民族特色、充满时代气息的精品力作。创作推出了京剧藏戏《文成公主》、新编藏戏《朵雄的春天》,歌舞晚会《珠穆朗玛》、《魅力西藏》、《天上西藏》,话剧《扎西岗》、《宗山魂》等一批优秀的文化艺术作品,有力提升了西藏文艺创作和演出水平,扩大了西藏文化的影响力。
2001年至今,区直专业艺术团体新创作剧目50多台,7地(市)专业文艺团体新创作剧(节)目近600个,演出近5000场次,观众近700万人次,同时也使《飞弦踏春》、《琼结卓舞》等一批民间优秀原创作品走上了西藏乃至全国的舞台。
闯市场
文化产业露端倪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文化产业政策的逐渐落实,西藏文化产业历经尝试、探索、培育,已进入全面起步的新阶段。目前西藏共有文化经营单位近3000家,门类20余种,经营的品种和项目逐年递增。近年来,西藏从事文化产业的企业和个人越来越多,呈现多元化投资、多种所有制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文化经营的品种、项目、上缴税额逐年递增。
目前,西藏共有8家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其中一家被命名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涌现出了拉萨娘热民俗风情园、唐古拉风演艺中心等一大批龙头文化企业和娘热乡民间艺术团等一批文化产业先进集体,极大地提升了西藏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西藏各级文化部门适应市场需要,整合利用各方面力量,创作推出大型原生态歌舞《幸福在路上》,民族歌舞《喜玛拉雅》、《五彩西藏》、《雪域放歌》、《珠峰彩虹》、《雅鲁藏布情》、《西藏韵》等大批演艺产品,并陆续投放市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农牧民增收致富,日喀则农民以传统的“拉孜堆谐”登上央视春晚并成功走向市场。在第六届深圳文博会上,西藏文化产业项目广受青睐,11个项目达成投融资意向协议,总协议金额达6.6亿多元,文化产品销售达47万元。
据自治区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介绍,西藏首批文化产业项目申报工作在西藏范围内开展,旨在调查了解和研究、论证西藏文化产业项目情况,充分利用西藏独特而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更好地推动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设、打造著名文化品牌和扶持培育骨干文化企业。申报工作自开展以来,共收到社会各界上报的近300份文化产业项目申报书,经初步筛选,其中124个项目具有较大开发潜力。项目涉及特色文化开发、民族手工艺品开发、文化艺术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影视制作项目、动漫和网络服务等领域。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